朱志祥 刘瑞才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课本剧的排练和演出能贯彻这一理念。
课本剧的演出,使学生将语文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具体运用到实践中去,是学生能力的转换延伸。它把课文课堂教学及德育、美育结合在舞台艺术的表演之中,既培养了学习语文课的浓厚兴趣,又使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对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审美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将话剧表演同语文教学挂钩,能够起到寓教于乐,以演促学,以美育情的作用。
语文教学,很少通过直观的形象去再现课文的场景和意蕴,学生无法去感受和体验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艺术魅力,因而,就无法很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由学生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则较好的显示了课文的具体形象,是形象化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的手段,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中产生强烈的道德情绪的体验。例如,编排《荆轲刺秦王》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荆轲沉着勇敢,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慷慨赴难的形象;感知秦王专横,凶暴,但又外强中干的狼狈相。将民间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改编为课本剧,在舞台上再现刘兰芝、焦仲卿、焦母等形象,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的形象与其他人物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以增强其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学生学习的兴趣得以激发。因此,课本剧具有寓教于乐、强化思想教育的作用。
编排和演出一部成功的课本剧,对学生深入理解、领会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要编好课本剧,就必须对课文进行认真的阅读和理解,吃透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掌握课文所描写的时代背景,弄清课文的艺术特色,去构思剧本的表演技巧;把握课文中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去研究剧本中人物形象怎样塑造。一篇课文经过这样反反复复的研读,进而创作出剧本,可以强化对课文的熟知和掌握的程度。另外,要演好课本剧,还必须要求学生说好普通话,把握住人物的语调和语气,把刻画人物性格的神态、心理、语言等手段运用起来,以塑造剧中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艺术氛围中,去体验情节的展开、高潮的形成、心态的表露、动作的协调、情感的宣泻,从而有效地消化课文内容,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提高修养。例如,编排名著《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时,抓住主人公林冲在小二店中、草料场、山神庙的动作细节和精神状态,以及他对陆虞侯、差拨的态度来表现他随遇而安、被逼反抗的思想性格,可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当时的社会,同时,学生也可体悟到小二善良、仗义、知恩图报的形象。再如,将白居易的《琵琶行》改编成课本剧,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琵琶女的一生悲惨的飘零身世,加深对封建社会压迫下的底层妇女和正直知识分子的同情和对封建社会的强烈憎恨。这种分明的爱憎情感,就是在演出中,精神上受到陶冶的结果。课本剧的演出比向学生讲解课文,学生讨论课文更富有艺术魅力,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说,课本剧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理解力和表达力得到提高,更加丰富和深化了语文课堂教学。因此,课本剧能够起到以演促学的作用。
语文课的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无所不包,有歌颂祖国美丽山川风物的诗文,有赞颂英雄模范人物高尚情操的故事,有讴歌光辉历史事迹和风云人物的篇章。它们从不同角度体现出语言、艺术、自然、社会、心灵、行为、生活的美,他们包含深刻丰富的情感。作为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的表演,课本剧的演出,将这些富有形象性的义理,用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把义理变成视觉形象、听觉感知,通过这些视觉形象、听觉感知的观照,就把所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艺术”,并从中获得新知识。同时,学生的情绪和多种感官得到调节,心理觉得舒畅,不厌倦,调剂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了校园文化,促进其心理健康地发展。另外,课本剧的演出,还使学生从再现作品的生动、真实的画面中,体会人、事、情、理、境的内在联系及典型意义,受到美的陶冶,德的潜移默化,领略到感人的艺术境界,并在艺术美的熏陶下自我教育,培养起真、善、美的道德情感,使之形成高尚的品格。
朱志祥,刘瑞才,语文教师,现居新疆沙雅。责任编校: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