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君
摘要:交通文化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先阐述了交通文化的定义、特征,说明了交通安全文化与交通安全的关系,然后提出了基于交通文化的交通安全策略。
关键词:交通文化 交通安全策略
一、引言
交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态,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以交通、交通资源、交通技术为支点的信息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广义的交通文化同样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作为物质形态的交通文化,作为社会规范的交通文化,作为行为方式的交通文化和作为精神观念的交通文化。
二、交通安全文化概述
交通安全文化是交通文化的目标和核心。在交通运输中,交通安全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和衡量标准。交通运输在实现人、物和信息的位移和流通这一目的基础上,安全成了首要的目标。交通安全也是交通文化的一部分,它主要体现在交通安全技术、交通意识的完善和提高上。具体来说,交通安全文化是指一定时期一定交通安全技术条件下,形成的一定地域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模式。而交通技术和交通意识的完善和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交通(实体交通)事故的发生。也就是说,交通安全文化的目的是尽量较少交通事故的发生,降低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保障交通运输顺利安全实现。
交通安全文化与交通文化中其他子系统的密不可分,互为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交通设施文化是交通安全文化的基础,交通技术文化是交通安全文化的保障,交通管理文化和交通行为文化是交通安全文化的前提。
三、基于交通文化的交通安全策略
(一)驾驶员素质培训和安全教育。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出交通事故的责任约80%在驾驶员,大大超过其他国家约30%的比例数。驾驶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行车的安全性。建议驾驶员培训班由各省设立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培训点要对报名学员进行预筛选,通过不断变更的项目考核该学员的性格、智力、注意力、感知力、反应速度及心理素质等等,把不合适当驾驶员者作职业排除。此外,培训点要开设统一的文化课、理论课、实践课,对学员进行思想素质、技术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培训,只有达标者,才可发不同等级的驾照。严禁以赢利为目的、乱办班、乱发证,严禁发“人情证”,“权利证”,“收费证”。这样将会大大减少因驾驶员责任而发生的事故。
(二)培养交通参与者交通安全意识。我国是一个尚未完全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群众尚未形成工业化社会所要求的基本行为规范,在道路交通领域具体表现为广大道路交通的参与者还缺乏应有的交通安全意识。这是导致大量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就需要大力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工作,其中对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驾驶员要分别采取针对性的宣传策略,注重传播交通安全知识,减少道路交通事故。
(三)重视交通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1.交通被动安全技术研究。交通安全技术能提高交通参与者的被动安全性。被动安全性主要指安全带、安全气囊、车辆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等技术,主要用于车辆发生事故后保护司乘人员。
美国目前每年因使用汽车安全带能使9500人免于丧身,这仅仅是在70%的美国驾驶者使用安全带的前提下产生的,如果该比例达到85%,则每年还将使4200人和103万人免于死亡和受伤。同样,安全气囊的使用使轻型汽车交通死亡减少11%(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调查结果),历年来累计效果相当明显。
对事故分析研究可知,ABS的运用将达到降低71%交通事故的目的。在我国,强制佩带安全带法令虽已经颁布,但执行效果不理想,还没有变成驾驶员的自觉行动,因此加强对汽车安全装置的研究,加强安全立法执法力度,从而达到降低由于交通事故(或冲突)造成的伤害程度,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量,这是一条适合我国现阶段具体状况的发展道路。
2.ITS技术研究。ITS是降低交通事故的有效手段。智能交通系统(ITS)是为了解决交通拥挤和交通安全问题而利用微电子技术进行的高科技研究工作。它是从航空指挥系统引发而来的,其主要特点是:利用先进技术,充分使用交通状况信息对公路进行系统控制。它由总系统和子系统构成:总系统是宏观总体信息系统和总体控制系统,子系统主要是高级交通管理系统。高级交通管理系统又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系统;一类为城市交通信号管理系统。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系统除实施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外,还包括各城市之间、主干道和城市之间的环道系统,如封闭、监控、出入口控制、交通事故处理、可变信息、自动收费等。城市管理系统有控制自动化与控制最优化,交通流量、流向、车辆速度、密度的数据采集与处理,各种监控、监测的网络化、区域化,以便通过传输系统为驾车者、行人、乘车者提供交通状况、最佳路线、停车场、服务场地及气候、环境状况,使车辆安全、方便、迅速地行驶。
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智能汽车——智能交通与交通信息技术的相结合,构成的主动安全系统将使车辆能够感知环境的变化、延伸驾驶员的能力,以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届时,汽车的保有量将进一步增长,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智能汽车将会为交通安全性的提高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邵祖峰.论道路交通安全文化的建设[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6.
[2]胡志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社会化立法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05.
[3]李振福.交通文化及其城市形象整合功能[N]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