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类型特点与应试策略

2013-04-29 00:44陈相元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3年7期

上海市早在2000年秋季高考中,以唐代王驾《雨晴》与宋代赵师秀《约客》命制考题,从而开创了我国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型的先河。由于比较鉴赏题,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所以该题型就一直为北京、浙江等省市高考所沿用。开展对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研究,归纳和总结其命题类型和特点,把握其应试策略,对提高中学语文教育质量和高考质量,无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命题类型

1.两首诗歌的比较鉴赏。这是最常见的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型。两首诗比较鉴赏的,如2010年天津卷、2011年湖北卷、2012年浙江卷等;一诗一词比较鉴赏的,如2009年湖南卷。这一类型以唐诗(绝句)比较鉴赏命题为主。

2.三首诗歌的比较鉴赏。即将三首诗歌作品进行比较鉴赏。如2007年浙江卷,将[唐]刘禹锡《乌衣巷》诗、[金]吴激《人月圆》词与[元]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曲进行比较鉴赏。这一类型比较鉴赏有加重考生考试负担之嫌,目前仅见此一例。

3.由题内向题外拓展的比较鉴赏。这种题型是近几年来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创新和发展。分两种形式:一种是某个诗句的拓展比较鉴赏,即将题内某个诗句与题外相关的某个诗句进行比较鉴赏,如2010年湖北卷、2012年江西卷;另一种是整首诗的拓展比较鉴赏,受比较的整首诗的内容为学生所熟悉而在卷内没有出现,如2012年北京卷。

二.命题特点

一般说来,高考诗歌比较鉴赏的点有五个:①形象,②语言,③表达技巧,④思想内容,⑤观点态度。不管比较鉴赏的是哪个点,都具有以下特点。

1.同中求异。即由相同的某个点来比较分析以求得二者之间所不同的点。如2011年湖北卷设题:“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该题由“两诗均写江南雨景”这个共同点,来比较分析求得二者“景色有异”的不同点。

2.异中求同。即由不同的某个点来比较分析以求得二者之间所相同的点。如2010年天津卷,由司空曙《峡口送友人》和雍陶《送蜀客》这两首诗设题:“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比较异同。即通过阅读,既要分析比较求得二者之间的不同点,也要分析比较求得二者之间的相同点。如2012年江西卷设题:“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三.应试策略

(一)答题步骤

第一步:进行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把握。

通读所比较的两首或三首诗,看题目、看作者、看全诗、看注释、看题干,了解背景知识,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第二步:找比较点,析鉴赏点,选切入点。

审读题干,找准所要比较的点,即从“同中”或“异中”比较;分析所要鉴赏的点,即“求同”或“求异”;选准切入点,即明确答题角度,或从标题入手,或从形象入手,或从关键词句入手,或从表现手法入手,或从注释入手等等。

第三步:理清答题思路,规范答题行为。

经过阅读、比较、分析与思考之后,确定答题要点及其顺序;精心形成文字答案,做到紧扣要求,要点齐全,点后例证,表述严密,条理清楚,用语准确、简明和规范。

(二)答题方法

1.两首诗比较鉴赏题的答题方法。从近几年高考试卷看,这类比较鉴赏题有两个特点: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

[例1](2012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未展芭蕉/[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问题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状态的植物,均以 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解析]该题是主观填空题,也是比较鉴赏的异中求同题。根据题干要求,通过阅读知道,钱诗咏“芭蕉”,而元诗咏“海棠”,两个植物呈什么样的状态?看诗歌题目即可知道:一个“未展”,一个“未开”,即“还未展开”填入第一个空;以什么样的一个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阅读诗歌,二诗共同拥有的“芳心”便可填入第二个空。

[问题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解析]该题是主观简析题,也是比较鉴赏的同中求异题。其答题思路和要点:“表现手法+手法具体运用+手法作用”。参考答案: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用“枝间”的“重重”“新绿”来衬托“深藏”的“数点红”,同时构成对比,又将“数点红”比拟成少女的“芳心”,并发出“莫轻吐”的忠告,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2.三首比较鉴赏题的答题方法。

[例2](2007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问题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

[解析]该题是“求同”,即解答出三篇作品所共同拥有的意象和情感。意象是情思与形象的融合,而形象在这里主要是指景物形象。通过阅读三首诗,依次从“堂前燕”、“堂前燕子”和标题“燕子”,我们即可找出共同的意象“燕子”;根据三篇作品的感情基调,再联系“燕子”所具有的意象含义,便可知道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问题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解析]该题是“求异”,根据题干要求,应分别答出“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参考答案: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3.拓展比较鉴赏题的答题方法。先看某个诗句的拓展比较鉴赏题。

[例3](2012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问题]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解析]该题的特点是“比较异同”,但对所要比较的异同点没有具体说明或要求,因此增加了考生的答题难度。既然没有明确要求,答题时就要从思想内容、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情感抒发、艺术效果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理清要点后,分别答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参考答案:共同点:①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②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不同点:①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达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②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

再看整首诗的拓展比较鉴赏题。

[例4](2012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柳 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问题]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

[解析]该题综合考查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根据题干要求,理清答题步骤、要点与要求:①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②分别归纳概括诗中的“景”和“理”的内容;③在此基础上分析阐明“景”与“理”之间的逻辑关系;④表达流畅,条理清楚,答题不少于150字。参考答案示例:王之涣的《登鹤雀楼》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遥望一轮夕阳依着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冉冉落没;“黄河入海流”写近景,目送奔腾咆哮、滚滚而来的黄河之水流入大海。这样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人笔下。其实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由景及理,道出了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陈相元,语文教研员,现居安徽东至。责任编校:剑 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