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学类文本呢?简单地说,所谓文学类文本,就是形象地用事、物、人、景来反映世界,表达作者对这事、物、人、景的情感、价值观,启发人们某些方面的思考。而散文则恰好体现了这一点,所谓散文就是表达作家对人生的一种感悟的,这种感悟往往由眼前某物或身边某事触发,从而悟出某种人生的真谛和哲理。
哲理散文又因其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成为高考现代文考查中最受青睐的文体。那么,如何阅读哲理散文呢?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就上过的一节市级课改公开课《可以预约的雪》一文为蓝本,来探讨此类文本的阅读策略。
既然哲理散文是通过具体的形象(寓意物)传达作者某种感悟,那么阅读它便要观形入里。
一.观其形,理清线
(一)抛出砖块
阅读《可以预约的雪》,我们首先要看看林清玄先生在文中写了什么?他想表达什么?又是怎样表达的?而这需要我们在阅读全文时,能快速理清文章脉络。
阅读指导:阅读时要注意利用文本的一些细节,抓关键句对文章进行预测性略读。
教师提问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方式进行:文章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根据文意,学生能够快速地理清思路:和朋友预约看花——看花人——感悟人生的常与变——在看菅芒花的路上。
显然在结构上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形式,这样,我们通过观其形,就把这篇文章的思路理清了。
我们来看一下,《考纲》对思路题目的要求。
(二)明确考纲
【分析作品结构——思路】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
(三)出示真题
例 2009重庆卷《瓷器的意味》:16.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答案:(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2)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3)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
(四)思路题答题提示
强化散文的思路梳理,是散文阅读化难为易、准确解题的前提。可用两个步骤操作:
第一步:标序、圈点、抓关键。给自然段标序,勾画圈点领起、过渡句、抓段落中心句和能表达主旨的议论抒情句。
第二步:分层、归纳、重组。对总分、因果、并列等段落合并归纳,再提取主体内容,加以重新组合。
二.明其显,抓精要
哲理散文的思想深邃,主旨隐晦,一般潜藏于文本,所以考生要善于抓住文中的重要词句,深入分析,找出答题精要。
阅读指导:一般来说,答案所涉及到的关键词(句)就在原文中。很多题目我们在文章里就能比较清晰地找出该题的答题范围。要让学生学会划出答题区域,会归纳段意,能分点提取关键词语,最后还要能归纳重组。
(一)抛出砖块
在初步理顺了文章的思路,那我们接着看,《可以预约的雪》一文重点写了什么?
教师提问可以这样进行:①本文重点写了什么?那些人生的段落有哪些呢?是从第几段到第几段的?②人生中到底“变”(不可预约)是正常的还是“常”(预约)是正常的呢?
根据问题,学生很快就会做一个归纳:可预约的有菅芒花、来生的会面、同学会、朋友;不可预约有看菅芒花的人、三生石上前世的精魂、参加同学会的人、朋友的变化。
我们来看一下,《考纲》对要点概括题的要求。
(二)明确考纲
【筛选整合信息——概括】概括作品主要指把作品的主要内容或核心意思进行归纳并梳理。可以是指全文,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
(三)出示真题
例 2008高考安徽卷《我与地坛》:14.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
答案:(1)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死了;(2)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去世;(3)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生了沧桑之感。
(四)要点概括题提示
阅读过程中要准确给全文或局部段落分层,便于整合概括答案点。
(1)分点答案要考虑多角度、不同层面。(2)答案要有抓中心句意识。
三.认手法,探隐旨
散文的手法纷繁,作家们探究创造的手法及凭借其多样手法所构筑的艺术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我们要用一双慧眼去识别这些手法,透过这些“华丽”外表,去探索隐藏在内里的旨意。
阅读指导:对此类命题,需要先弄清手法上的特点,进而借助前后文来界定句子的内涵。
通常的做法有两种:
①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
②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含作者情感)。
(一)抛出砖块
之前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有许多“变”与“不变”,但是《可以预约的雪》中除了这些语句之外,还有一些非举例的文字,比如14段、15段、17段。
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提问:哪位同学,来帮我们理解理解呢?
按要求,学生们会对以上段落进行分析理解。比如在对14段进行理解时,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段中“大海”“浮木”“风波”的比喻义,来理解人生中的“变”与“不变”。
我们来看一下,《考纲》对技巧(内涵)题的要求。
(二)明确考纲
【鉴赏评价】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
(1)词语的意思包括词语的联想意义和情感意义。
(2)句子的含义一般有基本含义和深层含义。
(三)出示真题
例 2011年福建《走进腾格里(节选)》:14.文章第⑧段划线的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这“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有哪些?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我的童年记忆;(2)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3)宇宙意识;(4)生命感受。
(四)技巧(内涵)题答题提示
具体答题提示:一句子若有手法,要明确回答运用何种表达技巧;二要揭示作品运用这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内容;三要阐述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或好处。
具体答题格式:运用什么技法+表达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达到怎样的效果(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四.掘意蕴,探发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揭示了阅读的神奇和探究的多维性。一部作品、一篇文章在不同人眼中,会具有不同的意蕴。
因此学生在阅读作品时,能否充分调动自身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在探寻文本的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仅可以提高文学修养,还可以感悟生活的哲学。
阅读指导:探究题主要从历史、哲学、审美、人文、民族及个性化等多角度、不同层面地对作品进行解读。
(一)抛出砖块
《可以预约的雪》中写到面对着作者内心向往的善良和美好,和现实中的磨难、无奈,在这种矛盾中作者是否给我们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呢?学生很容易从文本的后几段找出答案。
但是问题来了,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两个问题:
①文章倒数第二段问题已经解决了,可作者为何还要写最后一段?
本题设计意图:因为本文不仅内涵蕴藉而且构思相当巧妙,所以当我们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之后,我们还要考虑到本文构思巧妙在何处,一是作者娓娓道来,由表及里,二是首尾照应结构严谨。此结尾不仅使结构完整而且深化了主旨。
②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题目?如无必要,请说明理由;若有必要,请说出新题。
对此题,我们可以采用抽丝剥茧的方法,层层设问。
第一问:文题和雪有关系吗?第二问:既然是比喻,那么“菅芒花”在这篇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第三问:既然作者将菅芒花比作“雪”?两者必有共同之处,是什么呢?第四问:“预约”,本是用于人与人之间,现在用于植物身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这环环相扣的四个小问题,最终可以解决上面的大问题。第二问能让我们引导学生进一步探寻文本的思路,因为文章以菅芒花开始阐发哲理,又将菅芒花比作雪,所以题目以“可以预约的雪”为题,既增添了文章的美丽色彩,又紧扣文章内容。第三问可以引发学生从自然到抽象规律的联想,从白茫茫的菅芒花和冬天的雪景有几分相似,进而联想到这两种事物都有内在的必然性,到了季节性可以重复出现。第四小问中拟人的手法,可以引发学生对比的联想,人和花可以预约,但是看花的人不可预约。通过这样连续的四问,关于文题的问题就可以得到个性化深入的解读。
我们来看一下,《考纲》对探究题的要求。
(二)明确考纲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文本本身);(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人文背景);(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特有解读)。
(三)【出示真题】
例 2012年四川《柴禾》:14.根据全文概况“柴禾”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生活物资,家力象征,家的一部分,传统生活方式,精神寄托。
(四)【探究题答题提示】
(1)设题在重点、疑难处,如文中的议论、抒情。
(2)设题植根于文本,不是随心发挥。
(3)答案在聚焦一点(主旨)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面思考。
综上所述,本文以《可以预约的雪》为砖,以《考纲》及高考真题为把手,从理清思路、要点概括、表达技巧(内涵)、探究等四个方面抛砖引玉——高考哲理散文试题的设计思路及答题规律,力求引领学生透过纷繁的文本和试题,以探究规律替代盲目做题,彻底了解此类文本的常规思维——即从现实的物为触发点,联想到相近(反)事,由此得到感悟,最后议论升华。刘勰说:“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纹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辑焉。”寥寥数语,高屋建瓴,深刻揭示了我们只有把握整个文本体系,从“总文理”(主旨、要点)、“定与夺”(选材、技巧)、“统首尾”(结构、思路)到“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辑”(探究、润饰),“杂而不越”地去找寻规律,真正做到意而能致,言而能论,才能在高考散文阅读的“变”与“不变”中处于不败之地。
陆海岗,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苏州。责任编校: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