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晋:中国道路与‘中国梦’”等8则

2013-04-29 00:44:03
红旗文稿 2013年7期
关键词:民主

陈晋:中国道路与“中国梦”

中国道路承载着“中国梦”前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梦”就是现代化之梦,社会主义之梦,民族复兴之梦。在“中国梦”的三种含义里,现代化是形态,社会主义是灵魂,民族复兴是主体。中国道路从来连接着“中国梦”。“中国梦”是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处境刺激出来的。没有衰落的低谷,就没有在沉沦中崛起的梦想。道路总是承载着信仰,没有崇高信仰的道路,很容易滑向机会主义,终难走出一片明朗的天地。一个简单的逻辑是:“梦”不同,“路”必不同;“路”不同,“梦”亦将不同。只有“路”和“梦”的紧密结合,才会使“梦”深刻地承载历史,让“路”正确地对接未来。说中国道路寄托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就是这个意思。“中国梦”诱人,但绝不虚幻。在中国道路的探索积累和开创发展过程中,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不仅始终作为目标存在,而且始终是具体的,是由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目标连接起来的。中国道路是着眼于现实,面向未来,催人奋进的复兴大道,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和永续奋斗。走“中国路”,圆“中国梦”,无疑是当代中国最耀眼的时代主题!

(来源:《党的文献》2013年第2期)

张维为:中国模式不怕与西方模式竞争

过去30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大陆未来的预测,包括许多大牌中国问题专家,大部分都是错的。坦率地讲,一方面是意识形态的偏见使然,他们总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不行,美国模式代表着中国未来。另一方面,我想恐怕是西方的政治学、经济学、新闻学、社会学、法学等理论及其方法论本身存在着巨大的局限。目前,西方模式遇到巨大挑战。对于采用西方模式的非西方国家和社会来说,基本上两种结局,一种是“从希望到失望”,另一种是“从希望到绝望”。为什么非西方社会采用西方民主制度,失败概率这么高?西方制度可概括为由分到合,即社会由不同利益集团组成,每个利益集团都有其代表,通过多党制的竞争、票决的方式,把分裂的碎块重新整合起来。非西方社会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只要它分裂了就再也整合不起来,比如台湾、泰国、蒙古、菲律宾等,甚至包括今天的许多西方国家本身,比如美国,它也越来越整合不起来了。中国大陆今天在很认真地探索协商民主。以大陆的五年计划为例,意味着在各层面上进行成千上万次的磋商,是真正的民主,从而对国家产生长期指导。在我看来,上海是不怕与纽约竞争的,以此类推,中国模式也不怕同西方模式竞争。

(来源:《环球时报》 2013年3月18日)

高正礼:邓小平的 “争论”和“不争论”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既有允许、倡导“争论”的思想,也有主张“不争论”的思想。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邓小平“不争论”思想展开了深入研究,而对其“争论”思想或者不知或者予以回避。同时,学术界存在着把邓小平“不争论”思想绝对化、把邓小平“争论”与“不争论”思想关系庸俗化的倾向。纵观邓小平的思想和实践,他倡导和主张的争论主要有:一是重大路线方针和原则的争论。二是不同工作意见的争论。三是学术问题的争论。纵观邓小平的思想和实践,他反对和批评的争论主要有:一是群众性、政治运动式的争论。二是具体的方针政策、改革举措之争。三是不同国家政党间意识形态之争 。四是空泛的、不合时宜的争论。综上所述,对邓小平“争论"和“不争论”思想,要深化其理论研究并在实践中正确运用发展更为重要。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1期)

陈曙光:民主社会主义是真民主吗

民主社会主义,也称社会民主主义,一直是欧洲左翼政党的指导性理论。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在民主体制里进行社会主义运动,主张将资本主义的优点与社会主义的优点结合起来,主张开辟既超越资本主义又超越传统社会主义的“第三条道路”。民主社会主义是所谓社会主义的“民主模式”,是生产领域中的资本主义、分配领域中的社会主义,是替代资本主义的唯一选择。其实,民主社会主义即使把“民主”的旗帜举得再高,也不能遮蔽它的欺骗性、诱惑性。如众所知,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从本质上来说是“民主的”社会主义。但民主社会主义不是民主+社会主义,它与科学社会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总之,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不过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反社会主义思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3月18日)

吕鸿 宦翔:城镇化要避免“收缩的城市”

“收缩的城市”现象正在全球,特别是在发达国家蔓延,对我国城镇化具有借鉴和警示意义。今天所指“收缩的城市”,主要是工业化后期,由于去工业化、老龄化、高失业率、资源枯竭等原因,使某些地区城市人口减少,经济活动衰退。其中有三个成因。第一是去工业化。20世纪中叶,英国工业就业开始萎缩,到20世纪末,去工业化在英国蔓延,制造业的萧条给城市经济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影响,而失业加速了城市人口外流和内部“空心化”。第二是郊区化,即人口、产业、基础设施从中心城区向偏僻地带转移。城市边缘区域凭借廉价的土地和开放的空间而备受制造业的青睐,导致郊区逐渐代替中心城市。第三是政治、经济体制转型。受苏东剧变影响,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多数城市人口数量锐减、经济下滑、工业停滞甚至结构转型,反工业化、私有化大行其道,城市均不同程度地出现收缩,只有那些有高利润的原材料工业地区才幸免于新经济浪潮。人的城镇化,针对的是所有人,应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战略资源的传统与优势,趋利避害,发展文化事业,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这种城镇化才能不仅避免“粗放的农村”,也避免“收缩的城市”。

(来源:《人民日报》 2013年3月18日)

林泽炎 :走大中小城镇建设并举道路

协同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在空间上主要涉及大城市、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大城市和中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发展而言,在空间上能产生一种“挤压效应”,让贫穷落后的传统农村地区逐渐缩小,在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逐渐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都市圈和建设中小城镇,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采取“政府规范+市场主体”的路径。由于农业相对工业的低效益,作为理性的人才和资本持有者,是不会轻易流向农村的。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改变农村传统生产方式,就不能完全采取市场化的做法,应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辅助”的路径。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积极稳妥协同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重点解决土地利用、户籍制度改革、资源支撑、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问题。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2013年第3期)

唐任伍:运用多种手段消除收入分配鸿沟

造成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很多:一是初次分配制度设计不合理,导致先天性的不平等竞争现象严重,最为突出的如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福利津贴,不同部门的利益差距等。二是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要素定价的机制不健全。三是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泛化,惩罚制度缺失,打击力度不够,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的程度。四是地域差别明显,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扩大,财富占有悬殊,导致两极分化。解决收入分配不公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运用税收、财政、社会、行政等各种手段,调节地区、行业、部门的收入差距,缩小东、中、西部的收入差别。第一,合理进行要素定价,从源头上解决初次分配问题。第二,在再分配阶段以公平为核心,充分运用税收、财政等手段,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和对困难群体的转移支付,进一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第三,培育中等收入阶层,建立橄榄型社会结构。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3年3月22日)

刘涛:汤因比预言中国文明将照亮21世纪

汤因比认为人类的希望在东亚,而中国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和21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未来的人类只有走向一个“世界国家”,才能避免民族国家的狭隘,才能避免民族国家因为狭隘国家利益追求而带来的人类社会的灭亡。而人类社会要过渡到一个“世界国家”,西方社会是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的。西方在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就再也没有形成一个天下主义的国家来统一西方世界,而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恰恰是西方在罗马帝国分裂和灭亡之后西方历史发展的主线。而西方文明在过去几百年对世界的武力征伐将世界带入到一个统一的经济市场,西方在经济上和技术上的领先优势促进了全世界各个文明学习西方文明而自强。因此西方世界在经济和科技上影响了世界,在政治上却完全无法为世界建立一个整合和统一的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世界国家”。而中国在漫长的21个世纪里,尽管也多次经历过混乱和解体,但是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完整地守护了一个超级文明,长时间生活在一个文明帝国的稳定秩序中,中国模式作为一种区域的世界主义模式可以为今天的人类提供宝贵的经验。因此汤因比对未来人类社会开出的药方不是武力和军事,不是民主和选举,不是西方的霸权,而是文化引领世界,这个文化就是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来源:《社会观察》2013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民主
人民民主好在哪
公民与法治(2022年4期)2022-08-03 08:20:34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生态民主
绿色中国(2019年13期)2019-11-26 07:11:00
美国的民主与尊严
以政协参与立法深化协商民主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6
中国的民主无须别人说教
协商民主与偏好转变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