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美
中学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包罗万象,从地球、地图到大洲、大洋,从地形到气候,从世界各国概况到中国各地民风、民俗,其中的内容与数、理、化、语、生、政、史等学科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高中教学中,通常把它归为文科一类。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地理时,认为地理跟其他文科一样,知识点比较多、比较散,学起来很吃力。事实上,在学习地理时,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理科思维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就是地理事象之间、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在人头脑中的概括反映。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
在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指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而课堂思维训练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已不能只传授知识,而应该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呢?如果上课时照本宣科,不对课本内容进行拓展和挖掘,就会使学生的情绪不高,课堂气氛沉闷,导致地理课堂枯燥无味。因此上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设疑,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在深化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启迪。
二、强调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放射思维等,是指从某一特定的信息目标出发,思维向外辐射,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向,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想象,从而探索出多种多样的设想和大量独特新思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很多学生在学习地理时,都感觉地理学中的基础知识多而散。其实这些看似“散、乱”的知识点内部之间存在着很多的联系。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揭示出这些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把这些“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达到较好的记忆、掌握效果。但当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时,有个前提:我们教师必须先熟知各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也就是地理学中的基础知识。
三、剖析地理规律,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许多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因此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地理教学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高中阶段,正是学生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的黄金时间,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在知识应用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并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分析、梳理和归纳。
在高中地理中有关地理规律的内容有很多,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等。教师如果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涉及以上规律的习题进行归类分析,得出每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就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和培养,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如果学生在解题中能够抓住思维的切入点,解题的思路也就容易打开。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各种地理思维方式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并不断地引导学生思考,以促使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分析问题。在思维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发现他们思维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使思维品质得到很快提高,进而有助于他们逐步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性思维
地理知识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收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热点问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思维更加活跃和全面。学生在收集、整理生活中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如果能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环境,就能提高应对未来生活的能力。应用是学习的目的,是靠实践来完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课本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在实践中的用处,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性思维,增强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
综上所述,作为地理学科教师,我们精心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仅注重传承,而且注重创新。相信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勤于实践,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通过地理学习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