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守政
一、用能够激发学生注意力和求知欲的导入创设情境
1 用故事或典故导入。
采用故事或典故导入新课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有利的心理情境。如在教学《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这一课时,可以采用“斯芬克斯谜语”导入新课。教师讲述:在古代的希腊神话中,有一位狮身人面妖怪——斯芬克斯。它天天坐在人们必经的路口,专门用一个谜语为难过路的行人,如果行人答不出谜语,则会被其推下悬崖摔死。这个谜语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打一动物。请同学们来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斯芬克斯谜语”表达了人类对自我的关注,那么,人类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就来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2 用设问导入。
采用设问导入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使师生间、学生间产生信息的碰撞,产生内容与情感相交融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内战烽火》这一课时设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结束了抗日战争的学习。八年抗战,中国人民用血肉筑起了新的长城,最终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假如你是生活在那个时期的一个普通人,你最渴望什么?(预期:渴望和平、民主)问题是,愿望能实现吗?指导学生看课本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的插图,让学生认识到内战难以避免。教师过渡:那么,内战的具体情况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3 用图片或相关的影视资料导入。
通过看图片或相关的影视资料,能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形成感性认识,引起他们的注意,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看教材的封面图——天安门,请学生回顾曾经在这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而引出开国大典。
二、用生动精练和充满感情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善于使用生动精练和充满感情的语言,能够很好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介绍邓世昌的英雄事迹时,笔者是这样讲的:黄海大战开始后不久,海军提督丁汝昌受伤,旗舰“定远”号受损,失去指挥能力,北洋舰队处境不利。这时,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指挥该舰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舰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此时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下令开足马力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何归于尽,最后全舰官兵一同壮烈殉国。
三、用对比联想、谐音、顺口溜记忆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需要学生记忆的历史知识,努力与其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用对比联想、谐音、顺口溜记忆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果。如在历史人物的教学中,可围绕正反两方面人物展开联想。像学习“鸦片战争”,可从民族英雄林则徐、关天培联想到出卖民族利益的琦善等。同一历史人物,也可从其正反两方面进行联想。像左宗棠,从他维护民族利益、收复新疆的壮举及创办近代企业的活动联想到他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去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等。此外,体会农民渴望丰收的心情,可用“荞、大麦、希大多”的谐音来形象记忆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讲“战国七雄”时,可用“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这句顺口溜,既让学生记住七个诸侯国的名称,又记住它们的方位等。
四、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认真地设计课堂教学,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但不作解答,以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欲知新知识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心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完了《戊戌变法》这一课时,笔者是这样结尾的:戊戌变法是在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危机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但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斗争的勇气,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结果失败了。那么中国广大人民和资产阶级其他派别是怎样面对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呢?有什么实际行动?结果怎样?
总之,历史课的兴趣教学方法与手段有很多,以上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的一些拙见,还有很多不足和需要补充的地方。不过笔者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敢于坚持的勇气,我们的历史课堂一定会出现一番新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