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姣
【待诊习作】
倾听
文 欧阳兆珊
在我的记忆中,爸爸总是不爱说话,也不怎么关注我。
每天在饭桌上,我总是像只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对妈妈说个不停,妈妈在旁边要么问问我在学校的事情,要么回答我偶尔的疑问,陪着我欢喜陪着我烦恼。而爸爸却几乎从不搭话,默默地吃着饭,似乎从来不关注我在讲些什么。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转眼到五年级了,我要升初中了。考试多起来,几次成绩都不理想,我的心情也越来越烦躁。每天回到家就躲在自己的小屋里不愿意出来。饭桌上已经很少能听到我的“演讲”了,妈妈似乎很怕惹我烦心,也已经尽量不出声了。至于爸爸,一次也没问过我的情况。很多时候都是皱着眉头,似乎很不愿意见到我,我更是连一句话也不愿意和他说。家里安静极了,似乎连空气都凝固了。
有一天我们3个正死气沉沉地吃饭时,爸爸突然问了一句:“我家的小麻雀怎么不说话了?”他望着我,脸上写满了关切:“升初中虽然很重要,但你只要尽力就行,不用太紧张。不管成绩如何我和你妈妈都不怪你。”
我诧异地望着爸爸,心里好像被什么撞击了一下,啊?原来爸爸一直关心我,原来他一直在默默地倾听。
“爸爸不会说,嘴笨。但爸爸会听,也爱听你说学校的事儿。爸爸就喜欢天天都听到你说话,看到你高兴我才高兴。”爸爸说着,脸竟然有点红了,在我记忆里,他从来没有说过这么多让人感动的话。望着爸爸,我忍不住扑哧笑出来了,我感到眼角有两颗热热的东西也一起滑落下来……
从那以后,在饭桌上,我的欢声笑语又回来了,而爸爸仍然默默地倾听,偶尔也会在我说得高兴的时候跟着微笑点头。
我已经习惯他的倾听,这倾听如同冬日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温暖我的心田;这倾听如同夏日里的一丝清凉的风,吹走我心头的烦闷。这倾听,让我读懂大山般无言的父爱。
作者系黑龙江省大庆市
大庆外国语学校五(1)班学生
【专家处方】
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或人对事物的错误理解。误会法就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一方对另一方(或者某件事)产生误会,从而引发矛盾,推动情节发展,从而使人物情感的波澜层层递进,多姿多彩,也使人物形象生动丰满。
《倾听》一文中开始写“我”因为爸爸不爱说话,不和自己交流而误会他不关心自己。后来,爸爸对“我”开导和关切,让“我”感受了无言的关爱。这就是典型地用“误会法”来给文章设置悬念的例子。
如何恰当运用误会法呢?我们要注意以下3点:第一,运用误会法反映生活中的事件时,必须合情合理。文中作者平时在家“像麻雀”一样说个不停,爸爸从不搭话,也不过问自己的情况,这很容易让小作者误以为爸爸不关注她。这种判断是合理的,给人一种自然而然的感觉。第二,设置误会时,要想出各种办法,故意领着读者在误会的“歧途”上越走越远,这样在最后真相大白时被误者“迷途知返”,才能顿生感慨。文中小作者就有意识地将读者的思维引向爸爸不爱自己的方向,从一开始写爸爸“不爱说话”,餐桌上“不搭话”,只是“默默吃饭”,都让人觉得爸爸对她不怎么在意。更糟糕的是,当作者面临考试的压力而闷闷不乐时,他竟然还是不闻不问,常常似乎不满地“皱着眉头”。作者把爸爸生活中的一种行为、一种现象、细节误设为另一种行为,这时的误会已经推动文章达到了高潮。最后,爸爸的一席话让作者顿悟,其实爸爸一直在关注她,一直在意她的喜怒哀乐。三是要避免“悬念落空”,如果设置的误会悬念,无深刻的教育意义,文章就显得过于做作了。本文没有直接写爸爸如何爱自己的孩子,但在结尾,我们已深深感受到了爸爸浓浓的爱,可怜天下父母心,深化了主旨,这就是误会法的魅力。而且要像作者这样到文章结尾处才解开误会,因为解开得太早,读者就不愿意将文章看下去了。
平铺直叙,情节单一是作文大忌,巧妙合理地运用好误会法,就能使文章起伏跌宕,层层推进,扣人心弦。
指导 点评 王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