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管理中的人本思想探讨

2013-04-29 00:44:03杨国欣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师生学校管理

杨国欣

学校教育管理中的“人本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始终把人放在管理工作的重要的、乃至中心的位置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作用,引导师生实现预期的学校管理目标。学校的管理对象是“人”,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的人,都是完整的精神实体。因此,教育管理必须彰显对教师和学生的“人”的价值的关怀:尊重师生的人格、尊严和自由,强化师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关注师生人生成长和幸福,真正地促使学校教育管理由“目中无人”的物性化管理向“目中有教师”、“目中有学生”的人性化管理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人们习惯性地认为这里的“人”仅仅用来指学生,而忽略了同样作为人的重要因素的教师。管理实践中,“以人为本”应当包括学生和教师。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不同,但二者都是学校管理的对象,也是学校管理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人格的塑造者,教师的权益同样应当受到重视和维护,教师的人格同样应当得到尊重和彰显。教师和学生一样,其个性不能被漠视,自然人的本性不能淡化,片面强调教师职业的奉献和牺牲精神,而对教师人的属性和人的价值考虑较少,同样是物性化而不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一、建立柔性化、弹性化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

传统的学校教育管理方式是以制度为中心,依靠基于行政权力的法规、规定和制度约束人的行为,作为管理对象的教师与学生实质上只是学校制度被动的服从者和接受者。特别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又是学校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和实施者,拥有绝对的制度化的权利,学生成为学校和教师任意改变、塑造和利用、占有的工具,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被完全忽视。此种管理方式把人作为无生命的管理工具,是“见物而不见人”的物性化管理,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相去甚远。

弹性管理是在学校制度规范下给师生一定程度上的自由调整和发挥的空间,是管理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弹性管理真正地把管理对象看作人,强调人的主体属性和自主能动性,使师生同时兼备被管理者和管理者双重身份,既是管理的对象,更重要的也是管理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以积极的姿态实现自我调整、自我选择、自我适应、自我管理,从而达到动态管理的目的。弹性管理不是意味着学校的管理制度可能弱化甚至不要,而是本着以人为中心的原则,在制度约束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改变在管理活动中机械被动的地位,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人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刚柔相济、富有弹性的管理制度,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富有人性化和人情味,使师生的自主意识空前高涨,在管理中容易出现的种种人事矛盾也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和避免。

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见解,以及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看待世界的视角,这就必然要求学校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以人为中心。简单地依靠行政手段和制度去强硬地、千篇一律地要求具有不同个性和需求的教师和学生,就未免显得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有理性而缺乏人性,管理也就难以取得应有的实效。刚性的制度只能要求“不可做什么”,而弹性的制度则依靠激发师生的主体性和责任感,解决“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

二、建立基于人本思想的师生激励机制

人本管理区别于视人为工具的“见物不见人”式的传统管理,在学校教育教学各项有组织的活动中,以人性为导向,按人性的基本状况来进行管理,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本管理,一方面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解决管理是“为了谁”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应当看到人是管理的参与者和根本动力,解决管理要“依靠谁”的问题。这就要求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从一切为了师生、一切依靠师生的原则出发,建立有效的师生激励机制,把学校管理目标同师生个人心理需求结合起来,以调动师生在管理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目前,管理机制在师生激励中存在种种问题,致使师生主体性弱化,参与意识缺失。突出表现在:激励作用减弱,三好学生、模范班干部等荣誉称号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创业和职业规划无实质性的帮助,缺乏吸引力,而针对教师的评优评先也只是教师节等重大节日的例行公事,重形式而不重内涵,也不能有效促进教师的职业成长和专业发展;激励运用不当,存在不公平现象,忽视素质、能力、个性差异,致使各种荣誉往往集中于少数学生和教师身上而与师生群体中的多数无缘;不能正确地运用心理激励,总是简单地采取冷冰冰、硬邦邦的机械模式,对不同的努力方向、不同的需要层次都是千篇一律、一刀切。为此,必须革新激励机制,建立富有人性化、真正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全方位的激励机制。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方面,在激励的过程中,精神激励要以一定的物质形态来实现,物质激励也要体现一定的精神意义。只有二者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激发个体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奖学金对于优秀学生、绩效工资对于优秀教师固然能起到一定程度上的激励作用,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重物质激励而忽视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不能兼顾,个体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失去平衡,激励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和功能。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不会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满足上,会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上的满足。特别是教师作为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更注重较高层次的关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他们渴望得到来自学校领导的认同与肯定,得到同伴的尊重与关爱,在此基础上实现个人才能和价值的自我展现。忽视了师生最为需求的精神激励,单纯的物质刺激也会难以奏效。

2.情理结合寓“情”于“理”,寓“理”于“情”

管理工作是说理工作,但是这种理,不是干巴巴的口头说教,而是蕴含着对管理对象的尊重和关爱,对学生学业发展和教师职业成长的深切期待。寓“情”于“理”,才能为师生感情所接受。同时,管理行为如果富有人情味、人性化,时时处处体现对管理对象的人文关怀,管理对象才能乐于与管理者沟通和配合,也才能以“情”悟“理”。管理工作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既要合理,也要合情。“理”是管理活动的首要因素,以说理教育为主,摆事实、讲道理,才能让人信服;“情”是一种隐性的但也是重要的管理手段,动之以情,才能把工作做到人的内心深处,使被管理者口服心服。

3.建立全方位激励模式,多角度多方面激励师生主体性和积极性

目标激励:目标具有激发功能,可以激发学生和教师群体为达成团队目标协调一致、共同努力。内在激励:把学校规章制度、管理要求内化为师生自身的内在需求,与自己的人生幸福和成长联系起来,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不需要外在的监督和强制,而是主动地把服从和执行管理变成自己自觉的行为。情境激励:管理者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影响身处其中的每一位学生。校园文化、校园环境以及班级文化、班级环境都是能够对学生产生持久而深远影响的教育情境,无形中会激发学生奋发向上、自我成长,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参与激励:通过建立师生参与管理的制度,鼓励师生提出合理化建议,集思广益,有助于提高广大师生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满足其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并形成对集体的归属感、认同感。

在管理活动中,师生都是管理的主体。要建立师生间和谐、融合的平等关系,必须以教师的智爱兼备为前提。

三、创建轻松和谐的管理氛围

对于教师的管理,要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不能只以教师所教班级成绩作为评定教师的唯一依据,而注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并与师生共同寻找改进对策,促进教师成长进步。由监督到帮助,管理者身份的转变,为教师创造了一种轻松和谐的管理氛围,避免了结果管理中教师易产生的种种心理压力。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一个安全、团结的校园环境,满足教师的各种需要。学校管理者不能动辄向教师说“解聘下岗”、“末位淘汰”等,而要努力使教师们感到作为学校的一名教师是安全的,提供领导与教师及教师之间沟通的平台,使他们感到学校的温暖,这样,他们才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全身心地去关心和尊重学生,高质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互相理解,团结协作。

在学生管理方面,以往的学生管理往往是以教师的说教为主,以制度限制为主,重视显性教育,忽略隐性教育,这样的教育效果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人本理念下,应通过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系风、班风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另外,还要通过举办“学风节”、“文化月”等围绕学风主题、营造人文氛围的系列活动,推动环境的熏陶作用。

四、强化主动服务意识,为师生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

学校管理的实质是管理者(包括管理部门和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运用策略性、人文性的帮助与影响活动。管理工作必须体现智爱兼备,无智则无力从教,无爱则无心从教。只有智爱结合的学校管理,才能得到期待的管理效果。如果仍然沿袭传统管理中以制度为准则、以上级指令为依据、以控制为手段的管理,忽视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平等地位,使管理者凌驾于教师和学生之上,一味追求对师生行为的约束与控制,不仅会使多数师生饱受形式主义之苦,而且会让师生感到更多的是苦、累、郁闷和无助,缺乏必要的人间温情和人性关怀的管理,只注重了管理的形式,却背离了管理的实质,不会着眼于教师和学生的人生幸福,难以促进师生精神世界与心灵世界的成长。因此,管理者的身份必须由监护人、控制者向帮助者、服务者转化,强化主动服务和“以人为本”意识,在管理过程中为师生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爱虽然不是完整意义的教育,但教育过程中绝对不能没有爱。学校管理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爱的作用,对教师和学生个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以管理者的管理智慧和爱心服务于师生,激发教师和学生自我矫正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弥补管理缺失的不利影响,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内在要求。

管理要为教师服务。一是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管理者要及时了解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积极为教师排忧解难,解除后顾之忧,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办公环境,使教师工作更便利、更舒心;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尽最大可能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使教师有明显的职业自豪感,在提高教师物质待遇的同时关注教师的精神需求,对教师给予更多的尊重与关爱,使教师感到强烈的职业荣誉感。二是重视管理中的感情投入,实施情感管理。拓展与教师的沟通渠道,真正地把管理工作做到教师内心深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要避免呆板、生硬,富有人情味,能够被教师情感所接受;对于学校的管理行为和管理要求,允许教师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甚至相反的观点,允许教师合理的情感表达,留给教师一定的自由空间。三是为教师自我成长创设平台。在校内营造宽松的教育教学改革环境,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课程实际、社会实际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大胆自主地提出学校建设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通过校内培训、外出进修、共同承担科研课题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管理要为学生服务。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的中心是学生,学校的产品也是学生,学生管理其实就是为学生服务,把学生放在重要的位置,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多办一些实事。无论是教学管理、德育管理还是后勤管理都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管理理念,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着想,为学生办实事,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生活需要、道德提升需要和就业创业需要,使学生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能顺利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在管理活动中,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管理的主体,不仅要做好教师和其他管理人员的外在管理,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实现教育内在管理的职能。学生管理应特别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首先,对于心理状况欠佳及家庭贫困的学生应给予较多的理解和沟通,让学生体会到学校教师的温暖和关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增强归属感和安全感;其次,改进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办法,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更加便利、快捷地获得国家助学贷款;三是扎扎实实做好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做到实事求是,公平公开,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汪宁,王忠华.浅谈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武汉大学学报,2009(5).

[2] 桂模平.以人为本是学校教育管理的核心.教育论坛,2005(7).

[3] 吴华梅.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必须以人为本.现代商贸工业,2008(12).

[4] 胡凯娟.人文关怀视野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之思考.黑龙江教育,2006(9).

[5] 龙云瑞.高校管理的理念: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高等教育研究,2000(1).

[6] 何正平.对教育管理艺术及特点的再认识.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5).

[7] 周小榛.试论激励机制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党史文苑,2007(22).

猜你喜欢
师生学校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6:20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杂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 10:35:51
麻辣师生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18:54:47
奇妙学校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中国火炬(2011年12期)2011-07-24 14:21:44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