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问世始末

2013-04-29 00:44:03李春发
党史文汇 2013年7期
关键词:战歌中国人民志愿军志愿军

李春发

2013年7月,在纪念朝鲜停战协定签字60周年的日子里,那首激越昂扬、乐观坚定、充满信心的熟悉歌曲再次拨动人们的心弦——“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这首诞生于抗美援朝岁月中曾激励志愿军将士英勇杀敌而唱响半个世纪的英雄战歌,今天唱来依然那么强烈地震撼人心,令人热血沸腾、豪情满怀……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近、现代中国在承受100多年屈辱之后,再次以一个独立、民主、统一的形象屹立在世界面前。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国内形势却依然复杂。尤其是随着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的爆发,美国悍然出兵入侵朝鲜,并很快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这样一来,刚刚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洗礼的国际政局,又再度因这场战争而发生新的动荡;对于当时尚未在战争中恢复元气、所有工作重心正放在重建国家的新中国来讲,这无疑是又一轮新的考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朝鲜是我国东北地区的近邻,一旦以美国操纵的所谓联合国军在战争中占据主动,那么我国东北地区很有可能就成为他们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的切入口。刚刚从血与火中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在战争过后沐浴和平阳光与享受安宁没多久的中国人民,很有可能再次遭受帝国主义的侵袭,中国的天空又会密布起战争的阴霾。

就在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处境危急、我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刻,党中央、毛主席毅然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与朝鲜人民军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朝鲜战争虽然对于中国来讲,是一场被动的战役,但在当时毛泽东的果断决策下,却又无形中化被动为主动。通过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形式开赴朝鲜,中国人民不仅做到了帮助朝鲜人民保家卫国,更通过在战局中掌握主动,而化解了美国计划中对中国发动的另一场侵略战争,让新中国的人民可以休养生息,将重心放到祖国的建设上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抗美援朝那如火如荼、震撼人心的战斗生活,必然会孕育产生出相应的优秀歌曲,来呼应和反映及记载这场保卫年轻共和国的惊天动地的战争,来讴歌这种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伟大精神。

《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正是在这种紧迫和危险的背景与环境下应运而生、创作而成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一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支预备炮兵部队,奉命第一批入朝参战。

炮兵第一师于1945年10月在东北解放战场上成立,该师的战士绝大多数是东北人。解放战争头三年,他们转战在白山黑水之间,参加了许多著名的战役。东北解放后,为了夺取全国的胜利,战士们离别家乡,随部队挺进关内并参加了平津战役、太原战役,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为了医治战争创伤,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部分部队担负起生产建设任务。炮一师于1950年3月初奉命由湖南出发,班师东北,开荒生产。在该师第二十六团五连任政治指导员的麻扶摇(1927年2月生于黑龙江省绥化市)和战友们一起来到了北大荒垦荒戍边。3月的北大荒,依然是冰天雪地。部队到达预定地区后,战士们顾不上探望久别盼归的亲人,不等抖落征尘和大地完全复苏,立即投入了向大自然挑战的新征程。他们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打草烧荒,翻地播种,全身心地参加了对新中国的建设。及至盛夏时节,一眼望不到边的大豆禾苗碧波翻滚,豆荚摇曳,长势喜人。指战员们个个喜形于色,沉浸在和平劳动的欢乐之中。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和义愤填膺的是,一场即将爆发的残酷战争顿时打乱了他们的这份喜悦和安定。1950年7月中旬,炮一师奉命集结安东(今丹东),编入东北边防军,执行镇守边防的任务(这一调动与6月朝鲜战争的局势紧密相关)。突然一声令下,正在黑龙江佳木斯市郊执行垦荒生产任务的炮一师立即由生产队转为战斗队。出发前,大家深情地望着长势喜人、丰收在望的农田,望着自己用汗水浇灌的土地,战士们的眼睛湿润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迅速集结的炮一师抓紧进行临战准备。针对美帝国主义扩大侵朝战争的形势变化,他们一面开展战前练兵,一面进行思想动员。麻扶摇所在的连队根据上级部署和要求,结合战士们热爱和平、热爱家乡、热爱新生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特点,深入开展了以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中心的教育活动。通过宣讲师、团政治机关编印的《美帝侵华简史》,深刻揭露美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和侵略野心,大家认清了美国战争贩子妄图以侵占朝鲜为跳板,进而侵略我国,妄图把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里的罪恶目的。经过传达毛主席的命令和深入学习党中央关于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决策,指战员们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懂得了中朝人民唇齿相依、唇亡齿寒和救邻即自救的道理,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制止侵略、保卫和平”、“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强烈愿望,立下了钢铁誓言。在进行仇视、鄙视、蔑视美帝国主义的宣传教育中,为了配合教育,部队还邀请了老工人、老贫农作忆苦报告,讲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年纪大一点的干部战士也在讨论会上诉说自己在日寇铁蹄下当亡国奴的悲惨经历。有的人讲到亲人惨死的情景时,声泪俱下,泣不成声,报告会、讨论会变成了控诉会、声讨会……就这样,大家联系我国革命战争的历史,大摆大议战争的性质,认清人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负的事实和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的本质,更加坚定了打败美国侵略者的信心。

于是,面对侵略者的狂妄野心和罪恶暴行,炮一师的将士们群情激昂,义愤填膺,纷纷写下请战书,有的用血书来表达求战决心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不久,包括炮一师在内的东北边防军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序列。

看着鸭绿江对岸翻滚的战火,战士们从内心燃起急切的求战之情,作为连政治指导员的麻扶摇更是食不甘味,寝不安席,萌发了要写点什么的欲望。

在10月中旬连队召开誓师大会前的一个夜晚,麻扶摇辗转反侧,浮想联翩。昔日“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和“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历史画卷又浮现在眼前,他的视线落在了“中华儿女”的群体形象上。

麻扶摇想,现在集结在鸭绿江畔的志愿军指战员心中沸腾的热血,正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经历内忧外患过程中逐渐培育起来的浩然正气在新中国人民身上的升华和历史延续,于是,“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这振奋人心的词句便跃入他的脑海。对!就用它来表现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正义与和平的旗帜,不畏强暴、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为了表现指战员把保家卫国和保卫世界和平融为一体的博大胸怀,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他又写下了“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这样铿锵有力的词句。他越写心情越激动,思路也更加开阔,并对战争前途进行思考。下一步,装备极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交战,战争将是十分残酷的,我们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是,战争的胜利归根结底不是由装备的优劣来决定的。我军广大指战员抱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崇高理想、明确目标,具有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和决战决胜的坚强意志,这种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的精神力量完全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弥补我军武器装备的劣势,赢得战争的胜利。这样,他又写下了第三个句子:“中华的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鲜,打败美帝野心狼!”这是在号召,也是在呐喊;既是对指战员神圣使命感的写照,也是自我感情的抒发,是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魂的热情歌颂。

写完这首诗后,麻扶摇收起纸笔,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满足感。麻扶摇后来说:“我当时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在创作,只是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指战员们出征前昂扬的斗志,使他产生了写作的激情和冲动。

就这样,在部队出征前的一天晚上,麻扶摇急不可待地趴在煤油灯下连夜赶写出一首出征诗:

雄赳赳,气昂昂,

横渡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

就是保家乡。

中华的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鲜,打败美帝野心狼。

第二天,麻扶摇把这首诗作为全连出征誓词的导言,写在黑板上,并向大家作了宣讲。全连指战员都认为,这首诗表达了大家的共同心声。后来在全团动员誓师大会上,在团首长宣读了师党委的战斗动员令后,麻扶摇又代表五连登台宣读了出征誓词。会后,团政治处编印的《群力报》和师政治部办的《骨干报》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这首诗。

当时,连队一位粗通简谱的文化教员为它谱了曲,并在全连教唱。1950年10月23日部队入朝时,麻扶摇所在的连队就是唱着这首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

后来,麻扶摇惊奇地发现,一支支后续入朝的部队都唱着一首曲调乐观、歌词雄壮而坚定有力的歌曲,歌词与麻扶摇写的这首诗基本相同。歌声中,部队显得威武雄壮,麻扶摇感到万分激动。但由于战斗频繁,消息闭塞,麻扶摇也无法马上知道这首歌词和歌谱结合的原委。直到1953年,麻扶摇才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最后形成的来龙去脉。

1950年10月,配合志愿军入朝参战,新华社也随即派出一批军事记者奔赴朝鲜前线采访,陈伯坚就是其中的一位。志愿军入朝前夕,陈伯坚到炮一师进行采访时在连队黑板报上发现了那首出征诗。他认为这首诗主题思想明确,战斗性强,很适合当时形势的需要。于是,在志愿军入朝第一次战役之后,他把这首诗放在了他写的一篇战地通讯《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几个战士的谈话》的开头部分,并作了个别修改,把“横渡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中华的好儿女”改为“中国好儿女”,增强了读音的脆度。陈伯坚当时并不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只是说这是记者在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中听到的广为流传的一首诗。

1950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篇通讯。并把这首诗醒目地排在标题下面,以突出的位置介绍给读者。于是,这首诗就从朝鲜前线传回国内,并立即引起国内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共鸣,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就在这天,时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著名音乐家周巍峙,到时任文化部艺术局局长田汉处听取“全国戏曲工作会议”筹备工作汇报时,他随手翻阅当天的《人民日报》,读到了这首诗,他被诗的豪迈气概和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感动,热情澎湃之下,情不自禁,赞不绝口,便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他觉得:整体上看,这首诗虽然很短,但是内容却很全面,而且很有气势。他马上全身心地投入到谱曲中。仅仅半个小时,他就一鼓作气十分顺利地谱出了曲。同时,他还接受了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的建议,把“抗美援朝鲜”改为“抗美援朝”,把“打败美帝野心狼”改为“打败美国野心狼”。觉得这样改更加好唱。周巍峙回家后又用行书认真重新誊写了一下。不久,这首歌以诗中最后一句“打败美国野心狼”为歌名,署名为:志愿军战士词,周巍峙曲,交给《人民日报》主编文艺副刊版的诗人袁水拍。

作为一个战争年代的音乐家,周巍峙的创作生涯自始至终都和中华民族的解放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在战争时代,音乐同时也担负政治宣传任务这一点,又一次体现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的创作上。这首歌的每一个音符都是那么紧凑而干脆有力,绝不拖泥带水,将所有的情感都汇聚到一块,从而表现出一种慷慨激昂的效果,也给了当时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以极强的必胜信念。这是一首鼓舞士气的经典战歌,也是继《义勇军进行曲》之后,又一首激发中国军民斗志的优秀战斗歌曲。

1950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和12月初《时事手册》半月刊,先后发表了这首歌。歌曲发表后,周巍峙总觉得歌名不够理想。恰在这时,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旅大市委主办的《民主青年》杂志,以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战歌》在12月1日出版的第117期上用显著位置刊登了这首诗。周巍峙见后非常高兴,连连称赞“战歌”一词用得好,与歌词的主题思想和歌曲的旋律都很贴切,于是就将这首歌曲定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从此,这首歌就像嘹亮的进军号角,回荡在朝鲜战场,响彻在神州大地。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唱着这首歌,爱国青年加入了志愿军保家卫国的行列;唱着这首歌,少年儿童把自己买糖果的零花钱捐献给了志愿军;唱着这首歌,志愿军战士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打败美国野心狼”,同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侵略者英勇作战,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战斗的胜利;唱着这首歌,从工人到农民、从城镇到乡村,处处迸发出高昂的生产热情……

因为这首歌曲强烈地表现了抗美援朝那个英雄岁月的主旋律,充分体现出志愿军将士和全国人民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因此,问世不久,它就成为一首广大人民群众非常喜闻乐唱的歌曲,并迅速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大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同时,也博得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的重视与赞誉。1951年4月1日,《人民日报》以《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歌名,再次向全国推荐。4月2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通知,规定以《国歌》(即《义勇军进行曲》)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两首歌曲为全国人民五一劳动节游行的基本歌曲。1951年5月1日,北京天气晴朗,天安门广场上的高音喇叭放送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歌声。不过,比《义勇军进行曲》晚15年问世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虽然在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音乐效果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随着这15年间国内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两者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精神风貌,却已经有本质的区别。《义勇军进行曲》更像是一服刺激民族精神的兴奋剂,除抗日这个主题之外,它更像是唤醒旧中国的一声怒吼,吹响中华民族振兴的号角。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则除表现于反抗侵略保卫和平的必胜的信念和豪迈气势之外,还有一种深深的对祖国对家乡的一种眷恋之情,歌曲也正是在爱与恨这两种强烈反差的呼应下,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而这同时也是毛泽东主席“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人,我必犯人”之思想在这首歌曲作品上的一种体现。 1954年3月,在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中国文联举办的“三年来全国群众歌曲评奖”中,这首歌荣获一等奖。

周巍峙对此后来曾回忆说:“歌曲改名有一个过程,最早是旅顺大学的一个刊物,把这首歌改成《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战歌》,后来志愿军战士汇报演出时候也用的这个歌名。在1953年,这首歌曲获得几个奖项,随后文化部就把这首歌正式定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这首歌音调铿锵,节奏坚定、气势磅礴,符合当时志愿军战士在仓促应战的情况下,齐心协力、勇往直前的情形,他真实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军队的英雄气概、必胜决心、乐观主义。”

归国后,麻扶摇任军委炮兵政治部助理员、组织科长,第二炮兵基地政治部主任等职。而麻扶摇作为这首歌的歌词作者为大家所知晓,则源于战歌的一次获奖,其中不乏有趣之处。1953年,政务院文化部和全国文联共同开展对1949年至1952年间产生的群众歌曲的评奖活动。经过由下而上的推荐,从三年间全国发表的万余首歌曲中,评选出了9首歌曲获一等奖,其中就有《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为了给作者发奖,有关部门辗转查找,几经周折,终于从志愿军炮兵炮一师某团寻找到了词作者麻扶摇。这时,麻扶摇才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词的作者被披露出来。以后,所有报纸刊物再发表这首歌曲时,就将词作者都改署为麻扶摇的名字。

但是,对此,麻扶摇真诚地对记者说:“这首歌不应该属于我个人的私有‘财富,它应该属于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的党和伟大的民族。”麻扶摇认为,原署名“志愿军战士”更确切,因为是他们以自己的英雄行为描绘了歌词的意境,用发自内心的豪言壮语表达了歌词的主题思想,所以他们才是名副其实的真正作者。

尽管麻扶摇谦让再三,可是此后各种报刊登载这首歌曲时,词作者署名一律改为麻扶摇。

1987年,麻扶摇从第二炮兵某基地专职纪委书记(副军职)的岗位上离休。离休后,他依然活跃在社会大舞台上,经常到部队、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参加各种座谈会,被保定市委市政府聘为县局级领导班子督导员,并加盟老干部工作顾问组、市委工作决策咨询组等。

今天,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当我们再次唱起这首战歌时,情不自禁地更加怀念那些英勇无畏地将鲜血抛洒在异国土地上的志愿军将士;从内心深处感谢歌词的原创人麻扶摇和作曲家周巍峙及记者陈伯坚,是他们的智慧和辛勤劳动,为后人留下了这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成为脍炙人口的永恒战歌。

猜你喜欢
战歌中国人民志愿军志愿军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党史纵览(2022年4期)2022-04-25 22:49:42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
强军战歌
老友(2021年8期)2021-09-09 11:33:05
边关战歌
青年歌声(2021年3期)2021-03-22 10:00:34
强军战歌最嘹亮
西部战区战歌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65周年
军事历史(2015年5期)2015-05-31 13:24:08
志愿军战俘在美军集中营的斗争
军事历史(2002年2期)2002-08-21 02:06:20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50周年(之一)
军事历史(2000年1期)2000-12-06 05:54:04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五十周年(之三)
军事历史(2000年4期)2000-11-22 07: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