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莹
新课堂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当我们真正放手给学生时,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一座宝藏,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当我们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平台,让他们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展示自身才能时,他们真的会创造奇迹,让我们惊喜,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震撼。
2012年10月12日
今天,全县初中化学教师教研会在我校进行。我在三年一班上了一节习题课,内容是关于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课前,我将学习小组组长的习题做了批改。课堂上,组长给组员批改,并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疑难问题后再由组内成员帮助解决。这样做是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思考的讨论是无源之水,不能构建自己的观点和知识体系,只会无端地盲从他人。讨论过程能培养学生的勇气,让学生敢想、敢说,在讨论的过程中,全体成员共同受益。另外,小组成员相互讨论,能让组员与更多的具有不同思维方式的同学交流,从而达到博采众长的目的。在学生自己可操作的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得到满足,自信自然得以提高,进而对学科产生求知欲,进而想学、会学、乐学。
通过这样的方式,很多问题得以解决。但是,关于最后一题,学生之间却出现了分歧。前面的几个小问题让学生知道“气态物质燃烧会产生火焰,所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和燃烧时的温度有关”,接着我提出问题:“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但生活中木炭燃烧时会产生火焰,其原因可能是什么?”学生讨论、辩论、激烈争论、交流想法,但都觉得不是很完整,不是很满意。最终,一位平时很少发言、成绩平平学生的答案得到了全体的认可:“在氧气中木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而在生活中木炭在空气中燃烧虽然温度没有达到沸点,无法转变为气态,但是木炭燃烧不充分会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会产生火焰”。学生为他的精彩回答而鼓掌,也让我为之惊讶。其实,每个学生都各有短长,掌握知识的程度也各有不同,只要他们多动脑多思考,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他们就会表现出无限潜力。
2012年11月8日
今天,全县初中化学教师技能大赛决赛在我校举行,六位参赛教师根据竞赛要求分别上了一节相同内容的课。我校初三的六个班级参加了本次活动。虽然是不熟悉的教师,不熟悉的内容,还有众多的评委、观众,但学生有礼貌、有风采,沉着稳定。他们回答问题条理清晰,语言准确,小组交流积极参与,展示成果有条有理,解释疑难思路清晰,动手实验配合默契……看着他们的进步和成长,我真得为他们骄傲,被他们感动。我们的学生,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展现自我风采与合作学习精神。这一刻让我欣慰,我们的点滴改变,就让课堂活跃了许多,让学生和教师亲近了许多,让我们共同收获了许多。
刘晓明教师在授课结束时请学生为她诵读一段《少年中国说》,学生全体起立,齐声诵读,声音洪亮而整齐,震撼全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多年来,我们的传统教育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更束缚了学生的头脑。他们像是一台机器、一个模子印出来的一样,机械地学习、机械地记忆,为了一个目标,完成一件事,无趣且无意,成了不思考、死读书的“机械人”。看着那些背着超重的书包、戴着超厚的眼睛,起早贪黑地奔走在学校与补习班的孩子,作为教师,我很心痛。
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不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就会失去越来越多有思想、有潜能、有作为、有血有肉、有喜有忧的学生。虽然我们的课改只是做了一小步尝试,进行了一点点改变,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笑容,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转变。
周立波说,人前云淡风轻地表现,背后咬牙切齿地努力。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创设鲜活、自然、科学、灵动的新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综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