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宁乡青铜器艺术价值屈指可数,比同时期中原出土的青铜器都要精美,为何当时南方文明比中原文明落后的宁乡青铜器有如此高的铸造水平呢?
【关键词】人面纹;黄材;炭河里;文化交流
湖南省宁乡县出土了三百多件精美绝伦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绝大多数与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相似,而湖南宁乡当时并不在商周的势力范围之内,这些青铜器是当地土著居民铸造的吗?宁乡青铜器艺术价值屈指可数,比同时期中原出土的青铜器都要精美,为何当时南方文明比中原文明落后的宁乡青铜器有如此高的铸造水平呢?本文将尝试着从人面方鼎入手探讨这些问题。
现已举世闻名的人面方鼎为商代后期青铜器,是1959年湖南宁乡黄材农民在种地时无意挖出来的铜块,经湖南省博物馆对这几块“废铜”的拼合与完璧,浴火重生得以再现真容。通高38.5厘米,长29.8厘米,宽23.7厘米。是商至西周时期流行的方鼎型式,立耳,耳穿为拱门形,上端两侧呈特殊的突起尖角形。鼎腹长方形,四隅有舰棱,底部为填云纹。圆柱形足部上端铸兽面。最引人注意的是方鼎四面以人面形为鼎腹装饰,这为青铜器中仅见的孤例。人脸上五官的表现与商代青铜、玉器上所见的人面形象不同,人面宽而方,双耳肥大,颧骨凸起,双唇紧闭突出,眼睛圆睁,口阔,额、颧、颊部变化柔和。鼎腹人面庞大,下颊直抵于鼎底部,十分突出。鼎腹正面扁阔,?侧面符合真人面部比例,表现出当时的技匠已经娴熟地掌握了缩放的比例关系。鼎腹的内壁有铭文“大禾”二字,类似谷穗成熟时沉甸甸下垂的象形字。作为已知的唯一一件人面纹方鼎,它是我国青铜器中独一无二的器物,是我国乃至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商周青铜方鼎有四面鹿头纹和四面兽纹的,但不见四面饰人面纹的。不仅未见实物,就是历朝历代的金石著录也不见记载。据文献记载及出土器物的兽面纹形象,大多数森严狰狞,而此件人面方鼎是真实的人面形象,严肃但给人以肃穆崇高的美感。配置的几乎小到被人忽略掉的角爪,显然是参照了中原地区兽面纹的形制,体现了对中原文化的吸收,是湖南本地土著文化和中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湖南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以宁乡黄材地区分布最密集,其中就在黄材镇胜溪村出土了人面方鼎,但它们大多属于零星出土,其来源属性存在争议,不能认定它们都是本地商周时期某一支考古学文化的内涵。黄材地区是湘江下游支流沩水上源一个面积不大、四周环山的盆地。黄材地区出土青铜器的年代多为商代晚期,其中也有晚至商周之际。宁乡商周青铜器多数出土于黄材盆地及四周二十公里的范围内,出土的青铜器有“癸”卣、“父乙”涡纹罍、四羊方尊、象纹大铙等等,此外,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收藏的虎食人卣据传出土于沩水的源头沩山。
黄材的地理位置东距长沙直线距离不过一百公里,但其处于四面环山的雪峰山脚下,属于交通死角,因而可以基本排除这些青铜器多为商周以后零星流入该地的可能性,而更可能属于商周时期当地的考古学文化,主要依据就是发现了炭河里城址。炭河里城址位于黄材盆地西部,人面方鼎、“戈”卣等珍品均出土于城址周围不到一公里的范围内,“癸”卣就出土城址内。城内的壕沟、宫殿区堆积及城外的墓葬,发掘出土的有鼎、提梁卣盖、觥口、斝足、小斧、铲、臿等等,与城址周围以前出土的青铜器器类组合造型和文化面貌基本一致。这表明城址与周围地区以前出土的青铜器存在必然联系,也就是说,以炭河里城址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是该群青铜器的载体,是炭河里文化内涵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据此认为黄材地区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属于典型的宁乡青铜器群。
炭河里城址年代,据出土的陶器判断主要为西周时期,上限为商末周初。有学者以为这与以往出土青铜器群的年代不合,从而怀疑其城址与青铜器群的相属关系或以为炭河里城址的年代应为商代。虽然黄材地区以往出土的青铜器年代较多判为商代晚期,但这些器物几乎全为中原铸造的商式青铜器,其中也有晚至商周之际的青铜器,如分裆鼎、“戈”卣、涡纹罍等。以黄材地区出土青铜器为判断标尺,我们可以就宁乡铜器群的内涵作如下分析:黄材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器类有中原商文化常见的礼器方鼎、分裆鼎、提梁卣、尊、罍、瓿、觚、爵、盉、觥及兵器戈、矛等,也有中原少见或不见的动物型铜器如四羊方尊、虎卣、大型乐器铙及刮刀等。前一部分多数是中原地区的制品,为中原地区流传而来,还有少数标本形制似中原同类器,但装饰和工艺有所差别,应是本地对中原青铜器的模仿。这部分青铜器与其它地方出土的中原或仿中原青铜器差别不大,不能视为宁乡青铜器群的特征性器类,中原铸造的青铜器只是炭河里文化继承的遗产而非自身的文明或文化产物。后一部分器物种类虽少但数量较多,具有地域性,可以视为宁乡青铜器群的典型特征性器类,而炭河里城址的西周青铜器更能代表和体现出宁乡青铜器群的地域特色。
总体来说,宁乡青铜器群包括炭河里城址的西周青铜器,从文化面貌上均可大致分为“中原型”(外来传统)、“混合型”(外来传统与本地传统的融合)及“地方型”(地方传统)三个类别。质地精良,纹饰工整清晰,与中原商周青铜器器形和纹饰完全相同的青铜器有黄材分裆鼎、黄材“戈”卣、“癸”卣及宁乡横市提梁卣等,年代基本为商代晚期。本组青铜器不少器物有族徽铭文,多是中原地区常见的族徽,如“戈”等。“混合型”青铜器有黄材巨型瓿、四羊方尊、象尊、牛尊、豕尊、虎卣等等。黄材巨型瓿这类青铜器在器形、纹饰及工艺特征均有自身的特点。如:大口尊、罍、瓿均为折肩;器壁较薄,圈足上部多留下镂孔;主题纹饰兽面纹流行宽鼻、宽口并见牙齿;肩部及牺首鼻梁上多装饰小鸟等。这些特点体现了本地的文化传统,但也反映了铸造技术和工艺上的原始性,它们可能是在继承二里冈期青铜器传统基础上于南方发展起来的地方类型,归属于产地或起源地是当地某一地区的商代晚期文化,是文化交流的结果。年代断在殷墟中期的四羊方尊造型和纹饰都在其他地方少见,但它们的装饰风格和铸造工艺却与殷墟铜器相同。如果这类铜器为本地商代晚期铸造,则可以推断在商代晚期湘江流域输入了当时中原殷墟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而且也接受了其装饰青铜器的理念。
多少还带有一些中原的特点但以地方特色为主的“地方型”青铜器,有各类越式鼎、四马方座簋、四系簋、大量甬钟及斧、钺、矛、锸、刮刀等。1959年湖南宁乡老粮仓师古寨出土的立象兽面纹铜铙,年代判断在商代晚期。同类大铜铙仅见于江南地区,多数出现在湘江流域宁乡一带,且多是单个出土,此件铜铙特殊的是鼓部有立象,征的周边有虎、鱼和乳钉相间排列,粗大的变形兽面纹上还有云纹。用横断面作半圆形的粗线组成的变形兽面纹,极具地方特征。造型庞大,气魄雄伟,纹饰粗犷,立象兽面纹铜铙是南方商代大铙中,纹饰极为富丽奇特,铸造最精的代表性作品。
总的看来,宁乡青铜器群的三种类型与中原地区的殷墟青铜器关系非常密切。湖南宁乡出土数量众多的青铜器,是湖南本地土著文化和中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而宁乡出土的大批带有自身特点的精美青铜器如人面方鼎等的出现表明,相比中原地区,南方的方国也能拥有具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
【参考文献】
[1]向桃初.湘江流域商周青铜文明研究的重要突破[J].南方文物,2006(2).
[2]湖南宁乡炭河里西周城址与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2006(6).
[3]施劲松.长江流域青铜器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4]喻立新.试揭开宁乡青铜器之谜[J].长沙大学学报,2012(7).
[5]刘鸿伏.宁乡,神秘的青铜器之乡[J].艺海,2010(12).
[6]熊传新.湖南宁乡新发现一批商周青铜器[J].文物,1983(10).
作者简介:侯李娟(1988.06-),女,湖南株洲人,江西师范大学文旅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周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