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杰
如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已成为公认的高效学习方式,而在以课堂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学校教学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顺应学生的学习方式。当前,教师只顾研究知识,忽视教学方式研究,已严重制约了教师的业务成长,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教学方式的研究已成为教师成长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有让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学校教育才是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反映了客观事实、客观规律及与之相关的人类活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学校教育不仅是对旧有知识的继承,更在于思想、方法的发扬和创新。只有继承没有创新,社会生产力只会停滞,不会发展,思想、方法的发扬与创新才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
其次,学校教育起着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在科学知识的教育中,继承与发展的有机结合才是教育的真谛。再现课本知识只能是对旧有知识的继承,讲究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探究活动是一种未知结论前提下参与实践、获取新知识的活动,它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能力的发展,重要的是探究能力的发展。
探究能力形成的前提是学生具有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校也好,将来工作也好,处理生活问题也好,都离不开独立研究问题能力,即使我们倡导的合作探究,也以独立研究问题能力为前提。
科学探究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要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为学生创造必要的探究条件,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和困难,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2.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创设合作探究的问题情境是合作探究的切入点。探究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事先精心安排的知识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了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力求趣味性和实践性并存。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自己去发现、去提出。这样更贴近学生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的欲望。
二、“平衡”是学生发展的前提
一棵小树长成大树,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肥料、时间和空间等。没有阳光和适宜的温度,将不会有能量和动力来源;没有空气、水和肥料,将不会有生长所需的原料;没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树的生长也会受到限制。所以,树的生长需要以上各因素比例合适。相关因素之间达到所谓的“平衡”,才能换取树的生长,有一个因素缺失,甚至一个因素中某一组成部分缺失(如肥料中缺少磷或钾或某种微量元素,阳光中各频率的光中缺少一种频率的光),就将导致小树不仅不能生长,反而会走向死亡。可见平衡对生物生长的重要性。
学生的成长与小树的生长具有相通的道理。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全面、合适的生长环境:既要让学生吃饱,又要给学生消化的时间和空间;既要让学生努力参与学习活动,又要及时给他阳光——恰当的表扬;既要让他学习,又要关心他的生活、锻炼与休息;既要让他独立思考,又要让他具有交流合作与参与交际的时间和空间。
如同小树生长需要肥料一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教学进度要求适时提供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一定是教师优化了的知识,一定是通过重新组织、创设了清晰情境的问题。清晰的情境包括实验器材,包括物理过程,包括与之相关的思考和学生的活动。
如同小树生长需要阳光一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渴望得到阳光。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指点和表扬。指点表扬是学生发展的助推剂,是学生成长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条件,而适时、恰当地给予指点和表扬,是形成和谐师生关系的手段。
如同小树长成大树需要时间和空间一样,时间和空间同样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同的问题需要花费不同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消化、讨论、提出质疑和发表见解。小的问题需要的时间可短一些,复杂的问题则需要较多的时间。当然,学生合作讨论时需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要允许他们交流、争论。原来那种只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的做法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学生不能从合作、交流讨论中提高能力,从而影响了能力的发展。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多方面地考虑与学生成长相关的因素,并加以整合、运用。这样就会较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