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是文章中的精品,但并非完美无缺。著名作家冯骥才说:“如果你能找出文章的毛病或者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你就更是一个好学生。”
任何作家都不可能为课本写文章,所有课文都是从作家所写的文章中选取出来的。可是如果一位作家的某篇文章或是小说、散文被选入了教材,首先是作家的一种幸运。因为,选入教材的文章是学生必读的。不管教材的选编者看中文章的哪一方面——或取材、或立意、或写法、或文字于教学有用,文章一旦进入了教材,作家便注定要和广大学生产生一种心灵的接触,乃至交流,这对于作家是多么快意的事!
可是,作家的文章原本是给读者写的。作家写作大都是有感而发,有话想说,情之所至;对于读者则随其所便,信由兴致,读者若喜欢便读一读,没兴趣就放一边。但进了教材就不一样了,它成了学习的材料,甚至是一种范文。老师要解析与阐(chǎn)发,学生要理解与学习。于是,成为课文的文章,似乎连功能都发生了始料未及的改变。这使我——因为我的一些文章被作为课文——感到一种责任。我会想,当初我写这些文章时,如果再多一些斟酌(zhēn zhuó)和修改该多好。当我换一个角度,即从课文的角度来看自己的文章时,总觉得还不够精当。
因此我想说,同学们在读这些文章时,一定不要认为它们十分完美,没有瑕疵,如果你能找出文章的毛病或者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你就更是一个好学生。
还有,我上面说,我当初写文章不是专为教材写的,而是给读者写的。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是平等的。作家——哪怕写出了他对生活深刻而独到的发现与哲理,也不是为了去“教育”读者。作家是通过文章把他对生活的感悟与认识告诉读者,去启发读者思辨和再认识。写作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启示。故而,我很希望同学们从我的文章出发,对生活中的道理进行深思。生活的表面五光十色,如果我们被这些花花绿绿的东西迷惑了,不去思索其中的是非、道理、原则,就可能被生活中未加分辨的某些负面的东西误导——这也是我对写文章和读文章的意义的理解。
最近,河南一家著名的面向教育的出版社——海燕出版社,将我被选入教材的文章汇集成册。我看后吓了一跳,没想到这么多篇文章进入教材,从小学到中学竟有十多篇,我的文章将会怎样影响学生们的成长呢?我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因此,我今后更要认真地写好每一篇文章,不管选没选进教材。
(月月鸟选自《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