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宗才
【关键词】“静” 修炼 平常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B-0030-02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分,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品德,无私奉献是教师的情操。古之“师者”,被视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今之教师,更是学生的引路人。如何传道、授业、解惑,又如何引路,是当前值得广大教师深刻思考的课题。在市场经济时代,社会逐渐物化,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功利化,许多教师也深受其影响。在金钱至上的社会里,教师只有静下来,做到“宁静致远”,方能“淡泊明志”。因此,教师必须加强“静”的修炼。笔者认为,教师加强“静”的修炼,就是要静下心来,自觉抵制外界的诱惑,外炼本领,内炼品格,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永葆一颗教育为国为民、教书育人之心。
一、持一颗平常心,吃苦敬业,献身教育
教师是一门职业,更是一门事业。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甚至是谋生的手段,这是许多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最初也是最浅的一种认识。当前,物价飞涨,教师的工资普遍较低,消费相对收入而言也较高。看到那些文凭比自己低、文化没自己高的人在社会上如鱼得水,许多教师不禁伤神感叹,感慨命运之不公。有人对教师的这一职业这样写道:“教师,起得比公鸡还早,干得比驴还累,跑得比马还快,说起来比谁都好。”从这一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教师的工作是非常辛苦而不被人看好的。作为教师,自己不能发牢骚,心浮气躁,而应“静”下来,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认识到教师是平凡人,做的全是平凡事,只有吃苦敬业,安身立命,才能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自觉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感受到快乐;也只有具有献身教育的思想,才会在意识观念上把职业转化为一种崇高的教育事业。
二、常怀慈悲宽容之念,热爱学生,教书育人
教师教育教学的实体和对象是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也是教师“静”之修炼的灵魂。也许课堂上有令人头疼的“调皮鬼”,但教师没有必要面带“煞气”气呼呼地去上课,因为这样的不良情绪会感染到其他学生,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对待课堂上的“调皮鬼”,笔者以为,教师要常怀慈悲宽容之心,“以爱报怨”,用耐心感化学生才是“上策”。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泛爱”的教育理论,教师不能只爱少数几个“好学生”,而应该“爱满天下”。他还大声疾呼:“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爱学生就要把欣赏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让更多的孩子从中感受到殷切的期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向上的动力。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无私的、广泛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育教学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教师教书育人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三、约束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的表现都归于教师的人格。教师的魅力主要从其人格特征中体现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的工作具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学生都有“向师”的模仿心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道德高标。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我讲什么,孩子不怎么听,老师讲的他(她)都爱听。”这样的话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学生“信其师”。为什么会这样?简而言之,就是教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有其师则有其生”,意思是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我校一位老师为了告诫学生吸烟有害健康,帮助少数吸烟的学生戒烟,自己狠下心来带头戒烟,硬是把15年的烟瘾戒掉了。他的行为获得学生的由衷钦佩,有烟瘾的学生纷纷效仿其行为,结果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他所带的班级中,再没有学生抽烟的现象。这位老师的举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也获得了社会和家长的高度认可,至今仍是我校的美谈。
由于青少年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心理特征,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就一定要做到实处。教师要求学生懂礼貌,自己就要在学生面前树立懂礼仪的榜样;要求学生养成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良好习惯,自己就不能拿着鸟枪去打鸟。笔者在讲九年级思想品德“环保”的知识时,告诫学生不要伤害鸟类。结果一位学生马上接话:“我们学校的某某老师经常拿鸟枪去打鸟。”试问教师该怎么向学生解释这种行为?不管教师如何圆场,其说服力都显得那么苍白。教师的“模范”作用起到了反作用。在这里笔者再一次强调,教师们要舍弃一些物欲,实行“静养”。作为教师,应该时刻想到,为人师表就是要修炼好自己的人格和品德,发挥教师影响力的积极作用,避免为师过程中的“失范”行为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
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进取,感染学生
教师除了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和塑造学生以外,还必须以渊博的学识感染学生,真正具备“给学生一杯水,自己有一桶水”的能力。为此,教师必须静下心来,不断增强自身的学识和见闻。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这更需要教师甘当学生的表率,继续学习,并且要终身学习。教师要提升教育理念,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勤于学习。当今世界,教师的“一桶水”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只有源源不断的“长流水”,才能让学生“喝足喝够喝好”。为此,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宽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而且要不断努力获取新知识。大量事实证明,现在的学生不喜欢那种古板、单一的教师,更不喜欢那些自以为是、不学无术的教师。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呆板、固执,甚至是刻薄,但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学生喜欢的是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旁征博引,生动活泼,令人信服,就会像一块磁石一般,牢牢地把学生吸引到自己的课堂,学生会感受到听课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教师知识渊博、谈吐幽默,学生就会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受。
相反,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自己现有的专业知识,不思进取,在教学中难免会碰到令人尴尬的事情。2004年,笔者所带的班级有一位学生思维敏捷,聪明伶俐。一次做数学题时,他采用了一种新的解题方法,当时班上其他学生都没有想到,甚至连数学老师一下子也没有想到。作业发下来后,数学老师在进行课堂讲解时,这位学生仍坚持自己的解题方法,却遭到这位老师的强烈讽刺,还好这位学生没有当堂表示愤怒,而是课后与笔者交流反应情况,笔者费了好大的功夫才协调好这位老师和该生之间的关系。当时,笔者心里有这样的感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我们的学生中有很多是非常聪明的,面对学生的“挑战”,教师不应横加讽刺,而应静下心来,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与之相协调,甚至应该放低姿态,甘当听众,赞同认可学生的正确想法和做法。如果教师自以为是,而不顾及学生的正确行为,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的心中就会大打折扣,学生会认为“老师也不过如此”,他们对老师的心理反应将不是“敬佩”而是“轻蔑”。教师必须善于接受和消化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勤奋好学,孜孜不倦,使自己的“一桶水”常满常新,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为此,教师须与时俱进,终身学习,不断进取。
总之,教师应该给自己一个非常贴切恰当的角色定位——教师就是教书育人的角儿,只有准确定位才能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教师只有静下心来,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想得宽,想得远,在师德和学识方面加强“修炼”,才能“淡泊明志”,才能从正面引导和影响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