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国新竞技场

2013-04-29 00:44王猛程蒙
党员文摘 2013年7期
关键词:援助非洲法国

王猛 程蒙

常常与饥饿和战争挂钩的非洲,其实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正因如此,世界各大国近年来开始在非洲争夺势力范围。事实上,大国对非洲的争夺由来已久,第一次争夺发生在1884年的柏林会议期间(欧洲列强瓜分非洲),第二次争夺发生在冷战时期,目前正在进行的,则属于第三次争夺。

美国想当“非洲司令”?

非洲在历史上就不是美国的势力范围,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美非之间的交往,主要还是援助与被援助的关系。

不过,近些年情况发生了变化。2006年,美国建立非洲司令部。此举表明,美国不甘于坐视他国在此发挥影响。然而,美国的借口是“为了阻止基地组织在北非、索马里和其他非洲武装组织中的影响力”。虽然美国军方领导人在低调处理此事,但有迹象表明他们正计划大大增强美国在非洲的军事存在。

过去两年,美国卷入了在利比亚、索马里、马里和中非的战争。与此同时,在埃塞俄比亚和塞舌尔以及阿拉伯半岛秘密无人机基地投入使用之后,美国空军正在非洲建立第四个无人机基地,海军也在增加其在东非和西非沿海一带的任务。虽然现在只有5000名美军官兵分布在非洲各国,但五角大楼正越来越多地派遣部队前往非洲某些地区,如吉布提、中非共和国和西非国家尼日尔等。

为了反恐,美国可谓不惜血本,不仅将美国特种部队以“培训官”和“顾问”身份派遣到尼日尔、尼日利亚、布基纳法索、塞内加尔、多哥和加纳,训练一支非洲部队,还将提供飞机把他们运至马里。美国前国防部长帕内塔就曾说:“我们有责任去追逐‘基地组织,无论他们在哪里。我们有责任阻止‘基地组织在北非和马里建立一个操作的基地。”

非洲,极有可能像阿富汗一样,在美国反恐的旗号下成为“捕食者”无人机和“狱火”导弹展开全球猎杀的新前线。

“非洲宪兵”故伎重演

跟美国不同,二战前法国在非洲的勢力相当强大。二战之后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先后独立,不过法国的影响力依然强大,法语依然是不少非洲国家的官方语言。不管法国领导人如何变动,法国都把非洲视为自家后院,以致于在国际社会法国有“非洲宪兵”之称。

2007年5月,萨科齐上台后,表面上延续了希拉克的友好政策,他曾提出削减在非洲驻军数量的计划。

而不听话的卡扎菲很快就尝到了苦果。2011年3月19日,北约刚刚从美国手中接过对卡扎菲政府作战的“指挥棒”,法国战机便对利比亚展开空袭。半月内法国的两次出击都以胜利告终,其在国际军事和外交舞台上的风头一时无两。

北非小国马里,这个被西方视为非洲民主灯塔和区域稳定典范的国家,在南部的军事政变和北部沙漠地区的图阿雷格人占领下,瞬间崩溃。接下来是法国干预,各方调停。与利比亚战争一样,法国在马里率先出动战斗轰炸机,然后是它的外国雇佣军——法国外籍军团。

《时代》杂志一语道破了马里危机的根源——资源。阿尔及利亚和马里南部是尼日尔,一个穷困的沙漠国家,却拥有居世界第四的铀产量,而铀是法国核电厂的关键资源。

而所谓的“基地”组织,其实跟非洲不断升级的战争关系不大。由于非洲正在脱离欧洲列强的控制,以前把非洲当作殖民地的各大国,要想稳稳抓住当地资源,必须以军事干预抵消经济衰退。为控制新大陆而发动战争,这种做法跟一个世纪前如出一辙。

日本式“援助换资源”

加入新一轮争夺非洲的还有日本。近年来,日本主要在东非发展势力。在援助方面,仅2009年日本就向坦桑尼亚提供了15.14亿日元用于修建公路,5.2亿日元用于减困项目,并分两次提供了40亿日元ODA(政府开发援助事业)贷款,用于坦桑尼亚经济发展和减困。另外,据非洲发展会议官方网站显示,坦桑尼亚还设有一座日坦合资的蚊帐工厂,一年生产1000万条蚊帐,为当地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

为了进入东非的矿产开采和消费品市场,日本企业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到肯尼亚开展了一些具有高度战略意义的行动,主要目标是基础设施项目、农业和资源,特别是在苏丹南部、乌干达和肯尼亚的石油勘探。

日本丰田汽车也宣布,计划投资15亿美元修建一条从苏丹南部到肯尼亚海岸的石油管道,以及一个石油出口港口。丰田还表示,有兴趣进入当地电力市场,建立大型地热发电厂。随着拥有五个成员国的东非共同市场的成立,丰田还将在肯尼亚组建一个装配厂,组装丰田旗下的车辆。

今年,日本由于经济不景气,因此对外援助额总体下降,然而日本对非援助却在增加。针对这种现象,日本媒体指出这是为了“确保稀缺资源,并且在联合国外交方面取得非洲各国的支持”。

链接:被误读的“中国在非洲”

2010年,南非,四年一度的足球世界杯正如火如荼地举行着。在抵达南非国际机场的球队中并没能看到中国国家队的身影,但是“中国制造”却在随后64场比赛中大放异彩。小到响彻球场的“呜呜祖拉”,大到中国的太阳能企业“中国英利”,似乎都彰显着“中国制造”在非洲的影响力。

事实上,自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大会的合法席位以来,关于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关系的国际舆论就层出不穷。除了传统的“中国机遇论”“中国促进发展论”等友好言论,类似于“中国新殖民主义论”“中国掠夺非洲资源论”等负面言论正愈演愈烈。那么,“中国在非洲”究竟是什么样的?

中国向非洲递出橄榄枝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彼时新中国政府刚刚成立,外交上的孤立令新政府迫切需要打开新的外交局面,而刚刚从独立浪潮中获得主权的非洲国家无疑是中国最理想的争取对象。而当时最理想也是最直接的援助方式就是无偿援助。

全长达1860.5公里的坦赞铁路,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援建非洲的一个标志性项目。在整个坦赞铁路的援建过程中,中方共计派出工程人员5万多人次,高峰时期中国在场工程人员达到1万多人。投入的机械物资达到83万吨,无息贷款为9.88亿人民币。铁路完工后,中方将其无偿交付给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共同使用,并继续提供无息贷款和技术性支持以协助其运转。

进入新世纪,中非关系飞速发展。2011年,中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总额突破1600亿美元,在非投资的中方企业也超过了2000家,中国正式取代美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

然而中非贸易中最常被外界误读的是:中非贸易令非洲国家更加依赖通过出卖原材料而创收外汇,导致非洲国家因此而荒废了农产企业和制造业。

这种说法毫无根据。众所周知,非洲资源储量丰富,但勘探、开采和加工能力欠缺,需要外部资金和技术的支持;而日益强大的中国也像一些发达国家一样拥有这方面的优势,甚至在工程成本、技术适用性等方面还要更胜一筹,具备与非洲开展合作的条件。因此,中非在资源方面的合作是基于各自的比较优势,是互利互惠的。

2009年,非洲对中国出口额的86%是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而值得比较的是,就在前一年,即2008年,进入到美国市场的石油产品也占美国与非洲贸易的88%。这说明,中国并没有占据乃至垄断非洲石油市场。而关于非洲制造业结构扭曲的说法,要知道,非洲的主要制造业就是纺织品和服装,这恰恰是中国的强项。所以,与其说这是中国的人为因素导致的结果,倒不如说是长期以来非洲大陆饱受西方殖民掠夺后留下的后遗症。

(张源荐自《看世界》2013年第8期)

猜你喜欢
援助非洲法国
爱心援助
法国(三)
法国(一)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非洲鼓,打起来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
法国浪漫之旅(二)
非洲的远程教育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