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在我身边

2013-04-29 00:44王皎
党员文摘 2013年7期
关键词:杨澜中国梦

王皎

“中国梦”是国家能给每个人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是个人在跌倒之后,还能勇敢继续

编者按:“中国梦”,就是要让社会的普罗大众皆有出彩的机会。只不过,对有些人来讲,“中国梦”的实现重在给予机会和公平的起点;对有些人来讲,“中国梦”的实现则在于自我去寻找实现更美梦想的平台和加速度的能量。

本文以杨澜为例,让我们看到“中国梦”呈现在具体的个人身上,是多么的变化多端和精彩纷呈。

关于“中国梦”,在记者曾听过的相关演讲中,有两段话印象深刻。

其一,龙应台讲:“我深深盼望见到的,是一个用文明尺度来检验自己的中国。这样的中国,因为自信,所以开阔;因为开阔,所以包容;因为包容,所以它的力量更柔韧、更长远。”

其二,易中天说:“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做了三个梦:天下梦、国家梦、个人梦。天下梦是大同梦,国家梦是强国梦,个人梦是幸福梦。它们互为前提、彼此成全。”他强调尊重个人意志,给予选择自由,“我们现在的‘中国梦,就是可以不再集体做梦,可以在同一个体制下,同一个框架里做梦”。

就“中国梦”这个主题,我们的采访对象是杨澜。杨澜曾被评为“能推动中国前进,重塑中国形象”的新时代女性代表,她的“中国梦”是怎样的?

“中国梦”之初悟

不只是喉和舌,还要有脑和心

“知性优雅的著名媒体人、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女性……”面对这些称呼,杨澜笑了:“这太可怕了,千万别这么讲。如果把本职的工作做好,很多荣誉会向你聚集。对我来说核心的东西没有改变。我是做媒体的,其他的社会角色都是逐渐附加的,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最初就是想成为一名职业女性而已。”

1990年,杨澜将从北京外国语学院(1994年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的那一年,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去北外招主持人,这也是改革开放以后央视第一次在社会上招聘。

“他们想找一个甜美、纯情的女主持人,我想,为什么不能有一个职业女性的形象?女性为什么不能在电视上表达自己独立和成熟的见解?为什么只能做陪衬和辅助性的工作?其实我最初进传媒圈,就是有这么一点不服气。”

《正大综艺》大概是央视第一个不需要主持人按部就班念稿子的节目,可以说自己的感受和好恶。在节目中,由赵忠祥代表受传统文化影响深、相对中庸的观点,而杨澜更多地代表有一定国际视野、有一点叛逆精神的年轻人,一老一少,形成某种冲突又愉悦的气场。

“感谢赵老师能允许我对他进行调侃,我将这称为柔性的对抗,其实这都预示着时代不一样了。”

但仍有一件事情还是可以反映当时整个舆论的环境跟今天有着多大的不同。杨澜回忆道:“在一期《正大综艺》节目中,我说,‘希望我们的节目能够为大家在茶余饭后增添一些生活的乐趣。为了这句今天听来平常的话,我当时还受到了批评。领导说‘我们的媒体是教育人民、引导人民的,怎么能是茶余饭后的乐趣呢。”

如今听着像笑话,但也说明了我们社会的进步。杨澜说:“过去电视主持人只被强调喉舌的作用,只是喉和舌,而不是脑和心。从我们那一代开始,已经逐渐允许让你有脑和心了,有时候不在于你能说什么,还在于你可以不说什么。你有沉默的权利,这一切都给个性以空间。”

什么是“中国梦”?杨澜说,就是唤醒民众意识,有越来越多的脑和心。这样的中国才会进步。

“中国梦”之抉择

增长自己的才干总不是错的

杨澜仿佛是一路都被光环簇拥的人,但她自己却说:“其实我从来没有顺利过。刚做主持人第一年,节目组想换掉我。我那时也有委屈和恐慌,刚进入社会时是被选择的状态,你不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但是那次惊吓,也鞭策我去学习电视台前幕后的其他知识。”

两年后,杨澜拿到了全国社科专题类节目的最佳编导奖。

“我当时就想,如果我会的本事不光主持这一项是不是就难以替代呢?包括去美国留学,我也是想趁年轻多学一些东西,其实也表明我当时位置不是很稳。”

杨澜感慨:“青春也是自私的,因為很少能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而多是从自身来考虑对我是否公平。未见得谁故意对你不公平,但是在这过程中你能掌握的是自己。你去学习,增长自己的才干总不是错的。”

随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杨澜付出了巨大努力。在毕业那一年,她做出了介绍美国社会与文化的节目《杨澜视线》。第二年,她又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公共事务学院咨询委员会最年轻的委员。

“我不想做一个靠青春吃饭的花瓶,仅凭青春靓丽、伶牙俐齿的职业道路走不远,我希望我的职业之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增值的。回头看出道这22年,我最重要的决定,是最初确定的要做有实力的职业女性,其他都是后面逐渐附加的。”

与老一辈不同,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工作的第一天大概就能料想到退休是什么样子,学什么专业,在哪里工作,选择的余地很少。而在杨澜的履历中,我们却看到诸多出人意料的选择。

什么是“中国梦”?杨澜说,在于国家能赋予个人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让每个人有选择的机会。凡是别人强加给你的选择,无论初衷是怎么样的,多少都会让人抗拒。

“中国梦”之磨砺

黯然退场还是微笑继续,

我选择后者

从美国回到国内的杨澜选择停留的站点是凤凰卫视。

1998年初,杨澜在凤凰卫视创办了一对一的访谈节目《杨澜工作室》。两年时间,共做了100期节目。

1999年,杨澜离开凤凰卫视。

彼时,中国鼓励媒介与市场互动的政策佳音,加上境外专业化收费频道成功运营的刺激,让一直怀揣人文梦想的杨澜热血奔涌。她认为电视节目不能简单依靠迎合观众来生存,而应该引领观众获取有价值的内容信息。

本着这样的理念,杨澜决定成立电视专业化频道“阳光卫视”。

在阳光卫视运营的第三个年头,杨澜执掌的这个专业频道日渐式微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收视群和收视率始终上不去。2003年6月,她决定将阳光卫视70%的股权出售给星美传媒集团。自此,她退出了衛星电视的运营,走上了从“卫星电视运营商”向“电视内容提供商”转型的道路。

任何痛苦与磨砺,都是砥砺性格和信念的机会。杨澜说:“阳光卫视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挫折。那时几乎是在破产边缘,你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做出的企业面临破产,不得不把它出售,心情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

“我想自己还是有股倔强劲,我选择了媒体的道路,不管是什么形式,主持人也好,公司的创始人也好,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出了什么。如果热情还在,就不应该停下脚步。”杨澜打了个比喻,就像体操比赛,你翻腾三周落地,没有站住,一个可能是伤重退出,一个可能是忍着疼痛,带着微笑,继续完成你的动作。面带微笑不代表没有疼痛,也许是更大的疼痛。是选择退场,还是带着微笑继续?我只是做了自己的选择罢了。

什么是“中国梦”?杨澜说,“中国梦”就是当你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要敢于在跌倒之后,面带微笑,勇敢继续。

“中国梦”之坚持

被垄断被约束的力量在放松,

这是国家的变化

杨澜继续的历程就是《杨澜访谈录》。今年是《杨澜访谈录》诞生的第十二个年头。“它是中国电视历史上第一个深度高端访谈节目。约不到嘉宾,收视率没有保证,我都经历过,十多年慢慢做出了口碑。”这些年来,杨澜采访过的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有600多位。

杨澜说,这是自己最享受的部分,如果不做媒体和记者的工作,很难有这个接触面。收获比付出要多,充满了探索的兴趣。

“年轻人最重要的是打开自己的眼界,通过读书、旅行,和不同的人交流。我不算天资聪明,但我是个极其努力和勤奋的人。我喜欢读书,包括在美国学习时,接触不同思想的体系,通过做节目也去了世界很多国家,而《杨澜访谈录》又给了我一个交流的平台。”被誉为“中国的华莱士”的杨澜说。

其实杨澜面对职业的感慨,还不止这些。作为民营媒体公司,实际上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我是很早离开体制的人,而选择做民营媒体公司又是对体制有挑战的,当时我也没有完全做好准备,如今看来,整个体系还是松动了。让一个民营媒体公司不依附于某些大的集团,还能够生存下来,说明市场空间越来越大,被垄断被约束的力量在逐渐放松,这就是国家的变化。加上微博与新媒体的力量,这些在上世纪90年代初是不可想象的”。

什么是“中国梦”?杨澜说,就是国家能给每个人提供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让每个人各尽其才。当你离开所谓体制,也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就是国家的进步。

“中国梦”之希翼

唤醒“中国梦”,实现“中国梦”

杨澜还有一重身份,就是全国政协委员,这让她的发言有了更多民意的成分。

她说:“今天,在中国上升的渠道是有的,但是竞争也特别激烈。竞争的压力大,失望也会大一些。拿北京来说,以前,人们上完大学都要回原籍,但是现在扩招了,有更多来自全国各地,包括从农村中走出来的孩子在北京接受大学教育。我看到一个数据,他们85%想留在这里发展,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这确实增添了活力,但也加剧了竞争。他们需要机会也需要一定的保障。”

什么是“中国梦”?杨澜说:“首先,教育应该给大家提供一个比较平等的机会,让你有向上走的可能;其次,社会福利能够提供一张安全网,如果你在竞争中失败,社会不会置你于不顾,能让你有安全感;第三,竞争中的游戏规则是基本公平和透明的,有法律保障的。这些在一个社会的架构中不能顾此失彼。我认为这几个方面其实都做得不算好,我们还在搭建的过程之中。”

周国平在一次接受杨澜的采访时说:“有趣的是,这是一个多么无趣的时代。我朝四周看,看见人人都在忙碌,脸上挂着疲惫、贪婪或无奈,眼中没有兴趣的光芒。我看见许多有趣的事物正在毁灭,许多无趣的现象正在蔓延。”

所以,我们应该有梦,让若干年后凡此种种无趣变得不可想象。孩子们会有快乐的童年,大人们会有健全的常识,兴趣而非功利会成为生活的动力。

唤醒“中国梦”,实现“中国梦”。

(摘自《北京青年周刊》)

猜你喜欢
杨澜中国梦
樊登:出版是一门反脆弱生意
什么叫金茂府?蔡澜、杨澜做客广州告诉你!
养一条鱼需要多少水
杨澜:形象永远走在能力前面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真实也是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