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晋江县建于唐开元六年(公元718),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最重要的是晋江一直有着“戏窝子”的美誉。晋江人十分喜欢戏曲,可以说是无地不有戏、无地不知戏。晋江民间戏种主要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提线木偶、掌中木偶五种,在这五种戏种之中,又以高甲戏生命力最强、发展最快、流传最广。本文就晋江高甲戏的现状谈谈其保护措施。
【关键词】晋江;高甲戏;现状;保护
一、晋江高甲戏的现状
(一)晋江高甲戏的概况
晋江县建于唐开元六年(公元718),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东北连泉州湾,东与石狮市接壤,东南濒临台湾海峡,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西与南安市交界,北和鲤城区相邻。晋江文化底蕴深厚,是民间绘画之乡,民间特色、艺术之乡等。可最重要的还是晋江一直有着“戏窝子”的美誉。晋江人十分喜欢戏曲,可以说是无地不有戏、无地不知戏。晋江民间戏种主要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提线木偶、掌中木偶无种,在这五种戏种之中,又以高甲戏生命力最强、发展最快、流传最广。高甲戏是地方戏曲的后起之秀,形成于清初。最初,人们扮演成“水浒传”里面的任务在街头上表演宋江故事,受到了群众的喜爱。后来,渐渐发展成为由儿童组成的业余戏班,此时仍演宋江故事,群众称为“宋江仔”。清中期,宋江戏艺人、漳州竹麻戏艺人和归桥一起合办了一个戏班,取名“三合兴”,他突破专演宋江故事的题材,广泛吸收徽剧、戈阳腔和木偶戏等表演艺术形式。它的剧目大多来自史书、章回小说、传奇和民间故事,角色分生、旦、净、末、丑,戏白采用泉腔,唱腔主要来自南音。因其擅演武戏,被称为“戈甲戏”后来才改称“高甲戏”。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高甲戏的鼎盛时期,这个时候比较有名的戏班“新连兴”、“三妹班”,他们不仅在当地到处演出,而且经常到东南亚进行交流性的演出。1945年后,高甲戏事业的繁荣进入了盛世。在1945-1949年,这四年里就有十个新戏班创立。晋江唯一的国营专业剧团——晋江高甲戏剧团也是在这个时期成立的。这个时期是新老合作,精益求精的时代,200多年历史的高甲戏薪火相传。“高甲泰斗——洪金乞”、“高甲第一人——柯贤溪”更是享誉民间、蜚声中外。1957年,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开始下放艺人,高甲演员的后续培养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扼杀了数以千计的地方戏曲,而晋江仍有大批民间艺人自发组织民间戏剧活动。粉碎“四人帮”以后,“晋江高甲”得到了重组,民间业余剧团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到1981年就多达64团,艺人数以千计。
改革开放使得高甲戏事业发展到了鼎盛,也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视机、电脑开始进入普通人家里,人们并不满足传统戏剧带来的快乐,开始追求各式各样新奇的娱乐方式。受人关注的高甲戏逐渐淡出群众视线。
(二)高甲戏的艺术价值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一方的文化艺术。包括高甲戏在内的闽南地方戏曲艺术的兴衰变化,显然与闽南的地域条件、人文环境乃至闽南人的性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是晋江人的性格与高甲戏的形成、发展紧密相关。晋江人根在中原,血脉中流荡着黄河、长江的波涛,保持着粗犷豪放的阳刚之气;晋江人生活在江南,性格中又具有江南人的聪明灵秀、机智灵活、幽默风趣;而这种性格恰恰与高甲戏的基调,包括剧种的风格、剧目题材的内容、表演形式的粗犷豪放、活泼生动、亦庄亦谐、妙趣横生,可以说是意趣相投,极为吻合。高甲戏大量的演了“水浒传”里的故事,无疑体现了闽南人那种豪迈豁达、敢拼敢赢、大喜大悲、大爱大憎、善恶美丑分明的性格特征。
二、保护晋江高甲戏传承高甲艺术
(一)政府重视,采取措施。从无序走向有序,总结以前的成功管理模式和借鉴其他地区的优秀做法,制定出适合晋江具体情况的管理模式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持定向定编制招收初高中毕业生,保证学生毕业后进市高甲戏剧团工作。对此,政府除拨付专款外,还采取了扶持优秀生、特困生等种种激励措施,可以加快专业演员的培训频率,如今的培训是一批人员培训完后再招生,可以试着现在的教育方式,让每年都有学生可以毕业,这样可大幅度提高晋江高甲剧团的整体演员素质。把三到五年才举行的泉州戏剧汇演办的更好,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与泉州高甲、厦门高甲等地区的高甲剧团相互学习帮助。
(二)民间转变观念。当下,高甲戏的年轻观众寥寥可数,年轻演员心绪难定,长此以往,难免造成演员断层,所以,培养年轻观众和演员是传承和光大高甲戏的当务之急。“年青一代观众的断层,是造成传统文化逐步失去市场的重要原因。”培养观众要从小抓起,最好从课堂抓起。把高甲戏编入校本课程,成立了高甲戏剧团,将原汁原味的乡土艺术融入校园文化。
(三)戏剧本身的改进。团长要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这些直接决定了艺术水平和剧团的生存发展。编剧、导演的艺术素质也有待提高。演员是民间职业剧团的主体,同样存在着素质参差的问题。这是因为这样,演员的平时排练就显得更为重要,导演要精心排练,演员也要密切配合。要想达到这种效果,一个演员的观念要有转变,另一个就是要待遇上要有所提高,以满足演员和导演的基本生活需求。不重视质量的观念要彻底转变。民间人员可自成立专门为民间剧团提供灯光音响服务的专业队伍,每年为剧团提供各种演出所需的基本灯光音响设备,且向每团派一个电工随团服务,对设备器材随时进行维护,保证舞台效果。
(四)社会学者的关注。学者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高甲戏研究组织,通过自身的研究在和其他地区相互交流。形成一个自己的领域,不仅可以扩大高甲戏的名声,也可吸引其他社会学者的兴趣。在学界提高高甲戏的知名度,如此,高甲戏在群众中的形象也会大大提高。另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剧团吸收,促进晋江高甲戏的不断前进。
结 论
高甲戏是闽南传戏剧的一种,它始于明末清初,分布于泉州、厦门、尤溪等闽南语地区和台湾省。这些地区中以泉州高甲戏最为盛,在泉州区域内有以晋江高甲戏事业最为火红。近三四十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这种传统戏剧的热情却大不如从前,戏在演,观众却是很少。高甲戏中蕴涵的泉州人重情讲义,爱憎分明,敢作敢当的个性,本文通过对晋江高甲戏的现状的描述及提出保护措施以望政府,民间,从事高甲戏事业人员对这个传统戏剧的重新关注,让这种传统文化长久传承下去,让祖辈的精神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庄长江.晋江民间戏曲漫录[M].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131.
[2]林庆熙,郑清水,刘湘如,等.福建戏史录[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72.
[3]刘闽日.福建古戏场与宗教信仰[J].艺术论丛,1993(19).
[4]洪家偶.晋江文史资料第28辑[Z].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13.
[5]朱伟捷.戏曲音乐的创新与传承[J].福建艺术,2000(03).
[6]刘景亮.戏,为观众而创作──高甲戏《沉浮记》漫议[J].中国戏剧,1999(10).
[7]汪征鲁.福建史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242.
作者简介:周文宝(1984.11.29—),男,汉族,福建三明尤溪县第四中学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历史学及福建地方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