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同地域人群因素对我国主流价值文化认同的影响

2013-04-29 00:44刘诗贵
领导科学论坛 2013年7期
关键词:人群素质结构

【内容提要】 经过调研发现,不同地域人群对我国主流价值文化认同存在差异。其主要原因在于不同地域人群的结构不合理,人群素质差异比较大。因此导致的结果是,贫穷落后地区人群对主流价值文化认同的程度明显低于富裕发达城市的人群。由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提高落后地区人群的素质,优化不同地区的人群结构,从而提高落后地区人群对主流价值文化的认同程度。

【关键词】 不同地域 人群 结构 素质 主流价值文化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构建我国主流价值文化研究(11&ZD021)”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 刘诗贵,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井冈山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07-0028-04

实际调研发现,不同地域人群对我国主流价值文化认同存在差异,其主要原因在于不同地域人群的结构不同,人群素质差异比较大。因此导致的结果是,贫穷落后地区人群对主流价值文化认同的程度明显低于富裕发达地区的人群。本文就此作具体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不同地域人群结构的分布对主流价值文化认同情况

人群因素的问题体现在人群结构上,从年龄、职业身份的划分能了解不同年龄人和不同职业身份的人在不同地域对主流价值文化的认同都存在明显的影响。本调查对象共8108人,其中生活和工作在农村、小城镇、中上城市、大城市的分别为1587、1754、2599、2168人,同时又细分为小于25岁、25-45岁、45-60岁、大于60岁的四个不同年龄段。

1. 从年龄角度来考察其对不同地域人群的影响

首先看不同年龄的人生活和工作在不同地域的分布情形。调查对象中小于25岁的年轻人,在农村的比例为71.27%、在小城镇为57.41%、在中小城市为56.6%、大城市47.28%;25-45岁的中青年,农村的比例为16.38%,小城镇接近28%,中小城市为26%,大城市为32.3%; 45-60岁的壮年人,在农村比例为8.25%、小城镇为12.2%、中小城市11.1%、大城市为14.53%;大于60岁的老年人,在农村比例为4%、小城镇为2.4%、中小城市6.3%、大城市为6%。从数据可知,所调查的对象分布在城市的人(4767人)比郊区(3341人)多一点,总体还比较均衡。但是,分布在农村和小城镇的欠发达地域的人口主要是25岁以下的群体,分布在发达地域的中小城市和大城市人口主要为25岁以上群体。

其次看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主流价值文化认同的差异。总体看,认为对主流价值文化认同的与年龄有关所占比例70.4%,可知大多数人认为年龄会导致对主流价值文化的认同差异。从年龄看更认同主流价值文化的人群中,小于25岁的所占比例为7.7%,25-45岁的为30.4%,45-60岁的为23.8%,大于60岁的为8.6%。可见,25-60岁之间的人群更认同主流价值文化,25岁以下的人群认同主流价值文化比例最低。前面已表明,小于25岁的年轻人,在农村的比例为71.27%、在小城镇为57.41%,在中小城市为56.6%、大城市为47.28%;也就是说这群对主流价值文化认同相对较低的人主要分布在欠发达地域;而25岁以上的人群主要分布在发达地区的城市,这部分人对主流价值文化更认同的比例远高于25岁以下的。所以,年龄也是造成落后地域人群比发达地域人群对主流价值文化认同度较低的重要因素。

2. 从职业角度来考察其对不同地域人群的影响

首先,了解不同职业在不同地域的分布情况。调查对象中,在农村,农民为22%、工人5.7%、学生58.6%、商人2%、干部1.6%、其他10.5%;在小城镇,农民为12.4%、工人11.6%、学生46.7%、商人7%、干部7.6%、其他14.6%;在中小城市,农民4.4%、工人9%、学生52.4%、商人9.4%、干部9.9%、其他15%;在大城市,农民2.3%、工人10.2%、学生47.5%、商人13.8%、干部10.5%、其他15.7%。这些比例表明,农民主要集中在农村和小城镇(即欠发达地域);工人在小城镇比例最高,主体主要分布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地区;学生人数在被调查人数总和中占了一半,其分布在城市和郊区相差不大;商人则在城市的人数居多;干部人数在城市的比郊区的占绝对优势;其他从业人员城乡有差距,但不突出。

其次,分别考察各种职业对主流价值文化的影响。从职业上看更认同主流价值文化的人群中,工人的有效百分比为3.4%、农民为4.8%、学生19.9%、商人9.9%、干部21.3%、与职业无关的为40.7%。从这些比例中首先可以确认,大多数人近60%认为职业身份会影响对主流价值文化的认同;其次,这种影响按从高到低排序,干部比例最高(无论是有效百分比还是累积百分比59.3%),然后是学生群体、商人,最后是农民和工人;可知干部、学生、商人是认同主流价值文化的主体力量,工人和农民对主流价值文化认同度最低。这种职业身份直接关联着人的素质,干部、学生、商人大都是接受着教育或已有程度较高的学历,农民、工人都是低学历,认知能力、水平是不言而明的。根据前面的分析,干部、学生、商人分布在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等发达地域)居多,分布在郊区(小城镇和农村等欠发达地域)较少;欠发达地域人群主要是工人和农民、学生等。学生在城市和郊区的分布相对均衡,所以体现在地域差异的影响方面不大,那么我们主要观察其他职业身份的影响,由于对主流价值文化更认同的人群主要分布在发达地域,从而导致发达地域人群对主流价值文化的认同要高于欠发达地域人群。所以,职业的不同也是其中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

二、不同地域的人群因素问题的深入分析

对主流价值文化的认同,环境的客观影响是外部条件,而人则是关键的主观条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的主流价值文化,在不同的地域受到不同程度的认可,取决于当地的人群因素。不同地域人群对主流价值文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产生作用,一是不同地域人群的构成,二是不同地域人群的素质。

1. 不同地域人群的构成

不同地域人群的构成,我们主要从身份(职业角色)角度和年龄角度来划分。

从职业角度来看,在这些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及信息发达、各类文明领先的发达地区生活和工作的人群主要由领导干部、各类精英、大学生、公务员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人员等构成,当然还包括一些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工以及少数企业的工人。这些人中涉及文化工作的人占大多数,他们当中包括倡导推行主流价值文化的思想理论家、政治家、教育者、文艺工作者、媒体人等,而且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人数占很大比例。尤其是干部和大学生都集中于这些地方,由此,对主流价值文化的认可度要高于其他地方。而在小城镇、郊区、广大农村、偏僻山区等地方,虽然改革开放后这些地区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各方面还处于建设中,与中心城市及发达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程度还存在相当的差距。生活于其中的人群主要以农民为主体,以及一些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的产业工人,虽然也包括一些基层干部、文化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但是为数不多。他们的职业角色主要是体力劳动者,和文化接触机会相对有限,当然对主流价值文化的认可度就偏低。有些地方的人群对主流文化根本就不大了解,由于地域文化等各种原因,甚至排斥本地以外价值文化的心理严重(主要指一些地方少数民族人群),主流价值文化在那些地方难以得到认可、甚至遭到抵制而推行困难。

从年龄角度来分析不同地域人群的结构。在大城市生活和工作的人,年轻人数比较多。45岁以下的年轻人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比较多,比如深圳、上海等地就是年轻人打拼的天下。调查得知20岁以上45岁以下的大城市人对主流价值文化认同高于其他年龄人群,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有一定的阅历,接受各方面信息比较多,思路比较开阔,现代意识比较强,接受能力强,具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且25岁以上的大学生主要是硕士博士生,45岁左右的干部身份的人也比较多。即使是农民工也多是在45岁以下的人群,近年来,在农村留守的儿童和老人特别多,就是由于大多中青年农民流向了发达地方。虽然,在一些中小城镇,有一定数量的年轻非农业人员,主要是一些地域的产业工人,然而由于生产方式的限制,忙碌在生产线上的工人和文化接触机会相对有限。因此,从人群的年龄和职业的调查来看,大中城市等发达地区比小城镇、郊区农村等落后地方的人群更认同主流价值文化。

2. 不同地域人群的素质

不同地域人群的素质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大城市及发达地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领先于其他欠发达地域,相应的这些地方人的素质总体上优越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的人的素质,素质高的人无疑比素质低的人要更认同主流价值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的是先进文化,高素质的人才能跟上先进文化的潮流。人的素质可大致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若详细划分,人的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当今世界,文化不仅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念、精神、价值、理想的重要支撑,而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产力已经成为新世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这里的文化其实就是包括了思想道德文化和科技知识文化。因此,本文从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层面来探讨对主流价值文化的影响。

从科学文化素质来说,发达地区等大城市人群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城市现代化程度越高,相应对人的文化要求也越高。职业需求和丰富的文化休闲生活都会使人们提高文化科学素质。一般能在发达地区立足的人,大都具有一定学历和技能的文化背景。现在任职文化工作者和公务员一般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任职高等教育和理论研究者则更多具有硕士博士高学历,领导干部也越来越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全日制在校大学生正在接受高等教育。而在落后区域,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民所受文化教育程度非常低,蓝领工人次之。科学文化素质与教育密切相关,可以说人的文化素养与教育成正比关系,人所受教育程度越高文化素质就越高。发达地区,教育资源丰富,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也多,途径也多、水平也高。越是贫穷落后,教育越落后,教育资源匮乏,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难得,教育水平也不高。所以贫穷落后的地方,人们总体文化素质与发达地方人们文化素质相比有很大差距。科学文化素质不同,认识水平、理论水平、辨别是非的能力都相应也不一样,由此对主流价值文化的认同差异很大。

从思想道德素质来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但并不完全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西方发达国家物质文明发达,然而个人道德素质、社会道德水平未必先进,导致社会问题丛生。经济水平上去了,道德水平自然会上去的说法已被认为是谬论,甚至认为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欲横流而诱发人性的弱点,致使思想道德素质下降。从这点来说,发达地域未必就比欠发达地域的道德素质高。我国主流价值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文化,主要体现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从这一意义上说,主流价值文化就是国家政府的文化、政党的文化。由此,如果在某个地域的党员数量多,那么这个地域思想道德素质高的人相应就比较多,认同主流价值文化的人数也就更多。思想道德素质也与教育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有意识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党政部门和高等院校都比较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这也是党员干部、大学生对主流价值文化认同度更高的因素,而这些宣传教育机构以及人员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显然,发达地域不仅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教育形式多样、意识形态宣传力度更大、宣传教育的手段也越来越现代化。而贫穷落后的地方,封建迷信思想的残余和不良的乡风习俗还存在较强的势力,赌博、偷盗等现象还比较严重,不健康的低级庸俗等闲暇娱乐生活等也还存在着,这些严重影响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加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位,那里的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就相对较低,在认可主流价值文化方面也要差些。

三、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不利因素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可见,文化对于民族、人民、国家的重要性,而文化建设之重则在于如何获得广大公众对文化的认可。不同地域人群对主流价值文化的接受与认同,根本上取决于人群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而认识和判断能力则依赖于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都离不开教育,主流价值文化的传播也需要宣传教育。一般来说,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与一定的职业角色身份相关,干部、知识精英、大学生等文化工作者总体上在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要高于农民、工人及无业人员,原因在于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这些大都接受了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群大多集中于大城市或发达地区,而所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低素质群体则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及落后的地区,宣传教育的力量也集中在发达地区。可想而知,这种人群的结构分布必然导致对主流价值文化的认同差异。要改变这种差异,一方面必须加强教育力量提高人群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要提高落后地区人群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加大主流价值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增进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另外,则要让不同素质的人群均衡分布在各个地域,优化不同地域的人群结构。

1. 提高人群整体素质

提高人的素质关键在于加强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文化素质对于人们来说意义重大,知识技能更多则生存能力更强,知识技能的教育能更好地协助农民、工人及无业人员等社会中低层更好地生产生活,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建美好生活,增长见识,及时获得信息,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欠发达地区人群迫切需要知识改变命运,需要科技力量加快发展。因此,政府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贫困落后地区输送人才、送去科技知识。在配置教育资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欠发达地区。教育可以采取多种途径,除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倡导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比如职业技能培训、专业讲座、文化下乡等教育宣传活动等。主流文化的传播也在于宣传和教育,如果人们的文化素质太低,认知能力欠缺,则难以认识和理解主流价值文化;如果没有基本的技术,比如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手机、电脑等这些传播信息的工具,则难以接受文化的宣传教育。企业要利用企业文化建设宣传主流价值文化,中小城镇文化及媒体机构、乡镇文化站及村委会文化中心都要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要善于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力量,以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龙头带动教育周围人群,提高大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增强人们的是非判断能力,促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核心价值体系的了解和认可。

2. 优化人群结构

这些年来,党和政府大力扶持欠发达地域尤其是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方式,实施统筹地区发展、城乡发展、行业发展等等。如果地区实现均衡发展、贫富差距缩小,那么人才就不会蜂涌般地聚集在大城市。面对现状,一边要加强落后地区的教育力量,提高当地人的素质,一边要鼓励大学生支持农村建设,继续实施人才西进计划,鼓励大学生回乡建设。各种形式的文化下乡宣传活动值得倡导,有利于增长人们的见识,提高人们的素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落后地区的人群更乐于接受周围人(家人、亲戚、朋友、同学等)的信息传递影响。“对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概括,邓小平更是注重语言的生活化。”由此,大学生可以用本地语言向家人和亲戚等人宣传主流价值文化,帮助周边的人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吸引高素质年轻人才流向落后地区,比如,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引进人才的方式,不但有利于支持欠发达地方的发展,而且又有利于人群结构从素质到年龄的合理分布,从而有助于消除对主流价值文化认同的地区差异。

责任编辑:达名流

猜你喜欢
人群素质结构
在逃犯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论结构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论《日出》的结构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