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惜英
【摘要】 目的 总结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经验,进一步提高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治疗的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曲美他嗪,连续治疗3个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曲美他嗪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 舒张性心力衰竭;曲美他嗪;疗效
舒张性心力衰竭(diastolic heart failure,DHF)临床特征比典型[1],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总结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经验,进一步提高治疗质量,本文收集我100舒张性心力衰竭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2年12月治疗的100例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36-84岁,平均年龄56.5岁,其中瓣膜性心脏病6例,占6.0%,原发性限制型心肌病4例,占8.0%,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6例,占12.0%,冠心病16例,占32.0%,高血压病21例,占42.0%,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和心累,胸闷、心悸、气促38例。其中快室率房颤4例,双下肢水肿9例,颈静脉怒张23例,窦性心动过速33例,胸痛12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射血分数(LVEF)49%-60%,平均55.9%,左室内径42-58mm,平均48.9mm,左房内径34-44mm,平均36.9mm。根据心功能NYHA分级[2],Ⅰ级31例,占62.0%,Ⅱ级24例,占48.0%,Ⅲ级5例,占10.0%;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37-83岁,平均年龄55.9岁,其中瓣膜性心脏病6例,占6.0%,原发性限制型心肌病4例,占8.0%,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6例,占12.0%,冠心病16例,占32.0%,高血压病21例,占42.0%,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和心累,胸闷、心悸、气促38例。其中快室率房颤4例,双下肢水肿9例,颈静脉怒张23例,窦性心动过速33例,胸痛12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射血分数(LVEF)49%-60%,平均55.9%,左室内径42-58mm,平均48.9mm,左房内径34-44mm,平均36.9mm。根据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30例,占60.0%,Ⅱ级25例,占50.0%,Ⅲ级5例,占10.0%;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心功能NYHA分级、心动图表现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治疗。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曲美他嗪,连续治疗3个月。
2 结 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0%,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3.1 发病机制 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主动舒张功能障碍,其原因多为Ca2+不能及时地被肌浆网回摄及泵出胞外,这两种过程均为耗能过程,当能量供应不足时,主动舒张功能即受影响,如冠心病。另一种舒张功能不全是由于心室肌的顺应性减退及充盈障碍,主要见于心室肥厚如高血压及肥厚性心肌病时,将明显影响心室的充盈压,当左室舒张末压过高时,肺循环出现高压和淤血,即舒张性心功能不全,此时心肌的收缩功能尚可保持较好,心排血量无明显降低。引起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为高血压病和冠心病,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在高龄中发病率更高,因心肌细胞随着年龄进行性凋亡,剩余的心肌细胞代偿性肥大,共同造成左室肥厚、左室僵硬度增加,心室充盈受损[3]。
曲美他嗪是第一个临床用于治疗冠心病的代谢药物,治疗的机制可能是:①曲美他嗪通过抑制3-酮酰基硫解酶的活性以及抑制长链脂肪酸β氧化作用的途径而增加葡萄糖的有氧代谢,从而减少耗氧;②曲美他嗪可能减轻心肌缺血以及由于缺血而引起的细胞内酸中毒,增强线粒体的活性;③减少自由基及内皮素-I的释放,保护内皮功能;④抑制脂肪酸的一氧化氮和抑制心肌对脂肪酸的摄取,曲美他嗪减少脂肪酸氧化则有助于形成这一合理代谢途径[4]。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0%,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稀可见,曲美他嗪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园,陆欣.曲美他嗪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68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0,32(3):316.
[2] Sharon A,Hunt MD,FAHA,et al.ACC/AHA 2005 Cuideline updat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the adult.J Am Coll Cardiol,2010,46:1116-1143.
[3] Hamano K, Abe M, Komi R,et al. N-terminal fragment of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 for predicting silent myocardial ischaemia in type diabetes mellitus independent of microalbuminuria. Diabetes Metab Res Rev,2010,26(7):534-539.
[4] Wang F, Pan W, Pan S,et al.Usefulness of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C-reactive protein to predict ICU mortality in unselected medical ICU patient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Crit Care,2011,15(1):R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