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在南海执行试验性应用航次,首次下潜最大深度1509米,水中时间7小时23分钟。此次下潜即找到了活动冷泉,拍摄到冷泉区大量贻贝、毛瓷蟹和蜘蛛蟹等生物的高清视频和图像,并取得了部分样本。航次随船科学家表示,这是中国人利用自己的仪器设备获得的海洋极端环境下质量最高的图像资料和样本,对研究深海生物圈、调查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和研究气候变化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冷泉相关研究一直是科学界热点问题,主要是由于它与潜在能源天然气水合物、全球变化及其极端环境生命之间密切相关。”专家说,“同时,由于冷泉渗漏,大量甲烷进入海洋水体甚至大气中。甲烷是比二氧化碳威力更强的温室气体,大量甲烷进入大气中必然会加速全球气候变暖,这有利于研究冷泉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人民网)
【应用点评】几乎每次在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发射升空的同时,在中国的海洋深处,都会有另一艘“船”进行另一边的极限探索,这便是“蛟龙”号。可以说,它和神舟飞船一样,都是我国科学技术的一大骄傲。去年,“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世界同类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从今年起开始转入为期5年的试验性应用,这与神舟十号转入应用也几乎是同步的。因此在涉及到谈论中国科技进步等相关材料的作文中,可以举出“蛟龙”号的事例。另外,关于活动冷泉,也与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全球变暖”紧密相关,特别是温室气体甲烷进入海洋水体甚至大气,对全球气候无疑是有影响的。所以这一部分与地理、化学等科目的知识也会有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