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阅读“伪”阅读?

2013-04-29 22:56:51颜格
上海信息化 2013年7期
关键词:读书传统

颜格

读书曾是有钱人的事:穷养猪,富读书;读书曾是很浪漫的事:红袖添香夜读书;读书曾是极具想象力的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然而,当读书的门槛越来越低,人人都读得起书时,人变了,书也大不相同了。微阅读这种碎片化的浅阅读,以一种短、平、快的狂飙之姿,迅速占领了我们的阅读阵地。

在古龙的《绝代双骄》高潮结尾部分,小鱼儿与花无缺这对自小就被迫分开的亲兄弟,在移花宫主和燕南天的安排下,将进行一场生死搏斗。或许连古龙也不知道,自己的这个桥段,居然与当今的微阅读与传统阅读的碰撞如此相似。

自小生活在恶人谷,学习了十大恶人绝学、又得燕南天指点的小鱼儿,无疑走的是博杂之路,其武学路数之博,一如今天的微阅读——各类信息、各类微小说、各类微电影,统统可以通过微阅读来实现。与小鱼儿相反的是,自幼生长于移花宫的花无缺,只善于“移花接玉”这一门功夫,却也能够在江湖上屡战屡胜,一如承袭千年的传统阅读方式——单一,精深。

信息时代到来,互联网的普及,手机等移动终端“飞入寻常百姓家”,“拇指文化”应运而生。一键搜索即可获得想要的信息,人们不再需要埋首书山,就能将家事、国事、天下事一网打尽。深阅读不再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唯一方式,而借助电脑、手机、电纸书等工具随时随地、偷闲阅读成为一种潮流,君不见地铁公交上总有“手不释机”之人,街头巷尾也不乏拿着移动设备的看书客。人们把这种借短消息、网文和短文体生存的阅读方式称作“微阅读”。

某种程度上,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快节奏的社会发展催生快节奏的生活步伐。煮一杯香茗,找一个阳光温煦的角落,安静地捧一本书阅读成了一种奢求,传统意义上的“大阅读”日渐远离平民生活,阅读和思考越来越成为稀有之物。

另外,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漏洞颇多,很多书籍,无论是文学经典还是流行读本,都能在网络上找到电子版本且能免费下载。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读书更多是一种消遣、一种娱乐,既然有免费的书籍可以看,为什么还要花钱去购买。

毋庸置疑,微阅读令人摆脱了生活中的许多“垃圾时段”。我们不再需要用玩手指头来消磨等候的时光,任何场合、任何时刻,都能掏出一只小设备,轻松地营造起只属于一个人的阅读空间。这种“闹中取静”的心境其实相当怡然自得,不过这种心境不知道何时会被打断,何时才能继续。所以,我们的思维得像Windows7那样擅长窗口切换,又得像移动硬盘那样拥有超大记忆体。

这个简单地由读者和一台移动终端构成的便捷阅读空间,迎合了“快餐化”获取信息的需求,其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然而,随着微阅读时代的到来,传统阅读模式是否就该搁置?这种碎片化的阅读能否真正提高国民的综合素养,还是只是“娱乐至死”的一种外化体现?

在针对普通读者的一份随机调查中,大部分读者对微阅读持欢迎态度。有受访者表示,平时对文学经典不太关注,往往是由电子书引发了阅读和收藏兴趣,这个过程中微阅读扮演了一个媒介的角色。然而也有受访者提及,因为微阅读的兴起,在一种潜移默化中打消了去阅读纸质书籍的念头。山东大学对近400名在校理工科大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3%的受访者表示平时会用一定时间接触文学作品,几乎从来不读的占6%。文学阅读的面也比较窄,以通俗读本为主。

读者选择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时,决定因素是其阅读动机,而对一般读者而言,阅读动机不外乎增长见闻、获取信息和娱乐消遣三种,微阅读完全能满足这种动机且更加方便快捷,反而传统阅读对时间和空间有一定的“挑剔”,随时随地带着一本书毕竟不现实。

假设“微阅读”是一种科学定义,那么这种阅读方式的悄然变化也是合情合理,甚至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阅读的主体是人类,阅读的客体是人类文明。不可否认,人类随着文明变化而变,阅读当然也随之变化,当代人不可能像古代人那样阅读,或完全阅读古代文明。这种阅读之变青少年更容易接受。

从龟甲兽骨、青铜石碑到竹简纸草,直至造纸术及印刷术普及,人类才对阅读载体表示出阶段性满意,而且持续了相当长时期。当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多种移动阅读终端方兴未艾,承载着微博、博客、帖子、网络文学等海量数字内容。其实,微阅读的主要载体——新媒体也只是相对概念。当报纸、广播、电视先后新兴,后者对于前者而言就是新媒体,而今它们却都已成了传统媒体。或许当时报纸也因其“短平快”的属性,造成适应于传统“大阅读”的公众不怎么习惯。但信息爆炸时代不可逆转地到来了,过去半个世纪产生的数据量,远远超过了以往千年的总和。因此,阅读新载体应运而生,阅读习惯也应需而动,以最大程度应对这个信息时代的量变与质变。

有学者认为,微阅读类似人类狩猎活动中的“扫描与搜索”,新媒体上的种种热词在脑海中不断高亮度地闪烁、跳跃,如同在深广的丛林中扫描和搜索随时可能出现的猎物。此时,大脑不是线性的“单任务”状态,而是并行的“多任务”状态,全感官在不同维度上出现多个兴奋点。在此意义上,微阅读的思维方式更像电脑,与传统阅读时单刀深入、如琢如磨的思维方式不同,却也无高下之分。

微阅读主要传递信息,契合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需要,也与现代人“开机化生存”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单将之与“时髦”、“肤浅”等词相联系,实在有失公允。互联网让报业恐慌过,“读图”让“读字”恐慌过,微阅读也毫不例外。正如有人所言,在微阅读时代,“就像书法成为权贵们的品位标志一样,读书将成为文化晋阶的身份符号”。

也就是说,这不是“雅”与“俗”的较量,亦非“传统”与“现代”的角逐,而是人们在物质文化生活满足后产生的相匹配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所衍生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只有选与不选之分,没有是非对错之别。当微阅读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阅读”逐渐式微,虽然有种种呼吁和倡议,但这种形势仍难逆转,究其原因还是在读者。

事实上,微阅读某种程度上暗合了人们的“功利心态”——以最小的时间成本换取足够用来“参与”和“炫耀”的谈资,并完成与社会保持紧密联系的心理消费。而传统阅读经常被假想成带有仪式色彩的文化生活,它更多的价值在于对人的气质的培养和内在的提升,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微阅读其实是信息爆炸时代的症候之一。尽管关于微阅读价值的认定还处于争论阶段,但碎片化的信息导致碎片化思维这一结论显然是成立的,而且已经有了不少例证。

文本的短小和迅捷,营造了一种令人备感舒适的微阅读氛围,翻开这样的文本并不需要太多的背景铺垫,不需要过多的感情投入,甚至不要求阅读经验的前后连贯。但是微阅读只是提供了过去没有的一种阅读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文本,也不能替代其他阅读方式。

微阅读固然有实用性和消遣性的好处,却无形中消解了需要深入阅读时的沉潜心态,而人们智识的进展,很大程度上并非取决于单纯信息量的累加。阅读目的也不会因阅读手段的变化而发生质的改变。虽然在阅读目的上,可谓仁者见仁、各取所需,然而不能否认,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是,阅读不仅仅有助于我们的工作和事业,更重要的是与我们生命的融合,相伴我们心智的成长。

当传统“大阅读”走入困境,是自我阉割以适应微时代的阅读需要,还是坚守城池,以多方呼吁和倡议来赢回读者?微阅读是继续高歌猛进,以快餐填饱读者,还是只提供开胃菜,为读者更好地享受大餐服务?或许,山东大学调查总结提出的“文学民生”,是对此最好的回答:“微”者,娱其性情,“大”者,炼其精神。只“大”不“微”,缺乏活力,只“微”不“大”,难以承载,以读者为中心,何妨以“微”入,以“大”达。

伴随科技发展,今后可能会出现更加先进的阅读工具,但动动拇指和鼠标的阅读都应该成为“配菜”,而不是“主餐”。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更应提倡纸质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当我们捧起一本书,为其中的新颖观点而反复咀嚼,抑或为一段深刻的文字而浮想联翩,这才是阅读应该带来的美妙感觉与感动。

猜你喜欢
读书传统
郭初阳:读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读书使人进步
我爱读书
亚岁送鞋的传统
正是读书好时节
意林(2020年12期)2020-07-03 02:48:46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