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误区第一条——过分保护
每年高考时(甚至高三一年),相当多的家长把孩子看成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过分地对孩子进行保护。其效果对高考不利,会影响孩子高考的心态,影响孩子高考的成绩。
家长对考生过分保护的情况各种各样。现把我调查研究中比较常见的过分保护事例列举如下:
1. 请假或者在家专门侍候孩子
有的家长为了侍奉好孩子,担当起保护家里重点对象的任务,在高考前十天半个月已经请假在家专门陪伴孩子,侍候孩子,服务孩子。
【案例1】家长刘某是考生的母亲,在高考前1个月就向单位请假,全心全意24小时为孩子服务,确保孩子在高考前的1个月里复习好功课。她一个月在家也感觉心里闷得慌,没事可干,无非是三顿饭。儿子看她在家里心里感觉挺别扭的,心想:妈妈你连班都不上,请假在家,你是为我服务还是监督我?其实为我服务不用这样,三顿饭,中午这顿我自己都能解决。而且我们临考前两个星期才开始放假在自己家里复习,你何必提前一个月就在家里看守我呢?
因为这位母亲在家里没事做,动不动就去儿子的屋里去看看,转一转。其实她倒不是有心监督孩子。但是她的行为引起了孩子的怀疑:我妈妈过来是看我是不是在家里复习功课,看我是不是干别的事情。由此孩子产生了对妈妈的不满情绪,跟妈妈说话的时候少了,也不主动跟妈妈讲话了。他总觉得:有人在后头监督我,不信任我。情绪不好,感觉很压抑很郁闷。
由于对妈妈的不满,心情压抑,情绪不高,复习速度减慢,复习效率降低。高考时没发挥好。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妈妈的这种做法至少使我的高考成绩掉了10分。
2. 过分保护还表现在考前物质准备方面
【案例2】辽宁沈阳有一个考生学习成绩不错,对高考也比较有信心。他的爷爷非常疼爱他,6月6日那天晚上,他爷爷对他讲:孙子,你放心睡觉吧,爷爷把你的表给调准了,考试时你把时间把握好。他的表是机械表,他爷爷老眼昏花地把表调成提前1小时,结果第二天上午考语文时他觉得时间怎么这么紧,感觉很多题都来不及做,只能仓促地挑着做,后来看自己的表已经到11点半,可是周围的同学都没有交卷子的,监考老师也无动于衷,他感觉很纳闷,就举手报告老师,是不是现在该交卷子了,都11点半了。老师说:现在是10点半,你还有一个小时的答卷时间。他说:老师我的表都11点半了。监考老师说:你的表错了,现在是10点半,我们监考老师还能把表看错了吗?他这才恍然大悟,爷爷老了,眼睛不行,把表对错了。
他抱着非常后悔、沮丧、焦急的心情再继续答卷,这样很难答好,写上去的答案也很难改,有的还可以涂改,但改起来很乱。考完试以后,这孩子中午没有回家吃饭,他爸爸、爷爷都很着急,这孩子怎么了?饭准备好了怎么还没回来吃,是不是考坏了?是不是路上出什么事了?都往不好的方面想。后来他的爸爸骑着车到处跑也没有找到,晚上才知道,孩子由于这件事心情特别坏,中午没有回家,在外面坐了两个小时。可以想到,上午由于表的问题没有考好,心情不好,下午也很难考好。
我建议家长不要主动给孩子买教辅材料和卷子,不主动问孩子的考试分数,没有特殊情况不要送孩子上考场,等等。
五大误区第二条——过分干涉
有些家长认为,快高考了,要让孩子把时间抓紧,就必须督促他,监督他,把孩子管紧管好。为此采取各种措施,设立了很多清规戒律,认为家长都是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可是这些主观的愿望往往与实际情况不符,不仅仅没使孩子把时间抓紧,反而使孩子与家长之间产生了隔阂甚至是对立,更有甚者,产生了冲突,这样影响了孩子的情绪,影响了孩子的复习效率和效果。
【案例1】高三一开学,刘某的爸爸就到北京图书大厦给她买了6套高考教辅材料和试卷。回家后对他姑娘讲:这是爸爸精心给你挑选的。后来他对我讲,我也不知道挑什么样的好,几百种教辅材料谁知道哪种好,哪种不好?问服务员她也说不出哪种好。那怎么办呢?我觉得有名的出版社的还能差吗?我就买有名的出版社的,这样就买了6套。我心里想,很多家长都给孩子买教辅材料,我也给孩子买了,也尽心了。回来我对孩子说:你每天做这些对你有好处。孩子说:我哪有时间做这些东西,老师布置的作业我都完成不了。
这个家长虽然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有空还跟孩子唠叨:有空做做我给你买的那些教辅材料。一次说来孩子不吭声,二次说来孩子心里烦,事不过三,第三次说孩子就火了,跟他爸爸嚷起来了:你也不懂这些,你怎么就知道它好?我是先做老师布置的还是先做其他的?我当然是要先完成老师留的作业,我们老师了解我们,不完成老师的作业怎么跟着老师复习。这位爸爸说:老师留的要做,这类参考的东西也要做。
其实这是给孩子增加压力。孩子该做什么他心里有数。我们家长不懂就是不懂,孩子具体该怎么学这些事情我们不懂,即使过去我们考过大学,也时过境迁多少年了,那时候的情况和现在不一样,所以你不要多管,你多管就是限制孩子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学习,束缚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案例2】李姓考生的母亲在孩子进入高三以后,定了一个接打电话的规定,孩子往外打电话一律都要经过她批准才可以打,如果是向老师、同学询问关于学习方面的事情,经过他妈妈的批准可以打,与学习无关的电话一律不许打。打进来的电话首先由他妈妈来接,是女孩的则一律不通知他,他母亲就告诉对方他不在家;是男孩的要问干什么?如果是与学习有关的事情,他妈妈会叫孩子来接,如果是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就会婉言谢绝。他妈妈并对孩子讲: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
李姓考生从小就怕妈妈,只好乖乖地点点头,其实心里很不服气,心里想,我都这么大了,接个电话、打个电话还得经过批准,你把我看成小孩子了。他对妈妈的这种做法耿耿于怀,心怀不满。经常是一听到电话铃声他的这种不满情绪就激发起来了。特别是当他妈妈拿起电话后没有跟对方讲话,他就知道这个电话是找他的,而且他妈妈很快把电话就挂了,这时他不满的情绪就顿时增加,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又不敢对妈妈说出来,使自己的心情很不好。
后来这个考生对我讲:你说在这种心态下我能复习好吗?我妈妈是怕我浪费时间,其实她的这种做法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给我的内心造成的痛苦,影响了我的复习质量。
孩子怎么复习、怎么安排生活,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不要横加干涉,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当然,家长也不要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让孩子放任自流,这也是不对的,孩子在高考备考期间,可能有一些做法会影响学习,比如说,有些孩子对电视剧很迷恋,本来只想看一会儿,但是往往控制不住自己就继续看下去了,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给以必要的提醒也是应该的。
家长在高三这一年里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气氛,必要时给孩子以提示,而不要时时处处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主意去做,按自己的办法去干,更不要限制孩子的人身自由。
总之,考生家长一定要走出过分干涉的误区,才能使孩子获得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使孩子相对比较放松,才能使孩子从容地、心情比较平和地备考高考。
我建议家长不要给孩子布置作业,跟孩子交流时要心平气和,填报志愿时不要把家长的意见强加给孩子,等等。
五大误区第三条——过分期待
中国家长希望孩子上大学、上名校,对孩子有适当的期待也是应该的。适当的期待、符合孩子实际情况的期待,会对孩子产生一种激励,鼓励孩子去完成力所能及的目标。
但从目前中国家长的实际情况来看,相当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是超越孩子能力所及的。
【案例1】有一位曾经在北京四中学习的女孩,她的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四中是北京市最好的学校,她在那里的成绩排队就不靠前了,比较靠后。她父亲的心气很高,一定要她考上北大或是清华,这样才和四中学生的身份相称,他才能以女儿而光宗耀祖——我们家出了上北大的孩子了。
其实这个孩子学习成绩也不错,按她的成绩考上一般的重点大学是不成什么问题的。但是她的父亲整天唠叨要上北大,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孩子的成绩有所下降,特别是高三阶段,在学校排队位置来看,要想考上北大是相当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任何希望。在这种情况下,她爸爸还不放弃北大的目标,实际上就给了孩子相当大的心理压力。爸爸的目标是孩子力所不能及的,离高考的时间不多了,再怎么努力也难完成目标。
有一次,我到母校北京大学办事,在西门口碰见一个小孩和两位家长,孩子的妈妈问我:老先生,北京大学在哪里?我说:再往前走10米就是。这位家长听我的口音觉得似乎是她家乡的人,便问我:你的口音怎么像我们家乡的人呀?我问他:你是哪里人啊?他们说是营口的。我说我就是那里出生的,怪不得口音和你们相近呢。我就问那个还在上学的小女孩:你将来想上哪个大学?小女孩说:我要上北大。停了一下又说:实在不行,考上清华也可以。
你看这孩子心多高,口气多么大啊。其实孩子的这种想法并不是从自己内心里产生的,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对北大、清华的概念不是太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和愿望呢?那是爸爸妈妈灌输给孩子的。你将来要上北大,你将来要上清华,那是全国最好的学校,是全国最高学府。这些都是孩子在父母平时教育中接收过来的。
我也问过不少北京市的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你将来考学考什么地方?“考北大。”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女生这样说。我问她你怎么就想考北大呢?“我爸爸妈妈告诉我要考北大。”
在高三这一年家长的期望表现得更为强烈。可是,过分的期待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所谓过分的期待就是孩子力所不能及的,所以对孩子不能强求。当然也不能过低要求孩子,不能降低对孩子的要求。但是,目前主要的倾向是对孩子过高的期待,脱离孩子实际情况的期待。
在中国当前确实是有些家长盼着孩子上北大、清华。当然这些孩子也是有相当学习实力的,如果孩子模拟考试是400分左右,家长也不会要求孩子去考北大、清华,可能目标是能上大学就可以了。问题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错,但离北大、清华还有一定的距离,很多家长就希望孩子冲上去。有点压力也是好的,但是如果压力过大往往会造成孩子的心态失衡,这样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高考成绩。
据我的研究,有相当多的学习实力强的考生,他们的成绩达不到上北大、清华的水平,但是上其他重点大学是能达到的。这些学生当中有不少高考时没考出自己的水平,为什么呢?就是在他父母的压力下一心奔北大,而自己心里明白自己的实力和北大、清华还是有20分甚至30分的差距。在这种不良的心态下参加高考往往发挥不出实际水平,考不出自己平时的成绩,结果北大、清华没考上,第二志愿往往达不到,有的考生干脆第一志愿报北大、清华,第二志愿就报北京工业大学了。其实他的成绩除了北大、清华以外,其他的北京市的重点大学都可以上,结果他上了北京工业大学,提档线在500分以下,比他实际的考分低八九十分。
家长对子女高考的过分期待只能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影响孩子智力效应的发挥,影响孩子高考的发挥。往往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
高考前家长不必给孩子提出什么过高的期望,平时怎么考就怎么考,能考多少考多少,考上什么分上什么大学。这样孩子以平常心来对待高考,使孩子的情绪稳定,减少心理压力,能以平和的心态去迎战高考,反而往往会发挥得很好,甚至超过平时的成绩。
我建议,家长不要攀比,不要给孩子的学习成绩画框框、定调调,填报专业不要净报热门专业,等等。
五大误区第四条——忽视言传身教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对孩子的要求很高,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学,考上名校,将来再读研,或者出国深造。这种愿望是非常好的,但是如何实现这个愿望呢?有些家长只是要求孩子这样做,他们自己并不这样做,他们自己的行动给孩子的影响抵消了对孩子的言教,甚至还造成了孩子的反感:父母都不这样做,让我这样做。
【案例1】甲考生春节时在家备考,打算寒假里把功课进一步复习巩固,可是家里的环境怎么样呢?整个春节前后十来天,天天有客人,父母天天和客人搓麻将,搞得家里乌烟瘴气,孩子的三顿饭有时都不能保证。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很难集中精力备考,只能增加孩子的烦躁情绪,影响复习效率,影响复习质量。
这个考生后来对我讲:本来希望提高一下学习质量。哪知道父母没完没了地搓麻将,没完没了地会客,使我心情非常烦躁,父母怎么这样呢,要求我好好学习,可他们的行动能使我好好学习吗?我真不知他们是怎么想的。
【案例2】高三同学李某对我讲:我很希望高三这一年抓紧时间把功课复习好,可是家里的环境不行。尽管我的父母整天要我抓紧时间,努力好好学习,高考是人生的第一大关,通过这一关就好办事了,等等。可是爸爸妈妈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而且将电视声音开得很大,特别是有球赛的时候,他们更是每场必看,看到高兴处时又喊又叫,他支持的一方没进球时又拍桌子大骂。我就是在这种吵吵闹闹的环境中复习,有时复习顺利的时候还可以继续下去,有时有些习题不会做,心里本来就挺烦的,也很着急,父亲喊叫、吵闹的声音使我急上加急,烦中加烦,这怎么能使我安心复习呢?父母说的和他们做的怎么不一致呢?
考生在高三备考的一年中,父母不宜多言教,当然也不要放弃对孩子必要的监督,孩子毕竟不完全成熟,也有可能会受到外界的引诱,比如说好看的电视剧他想看,一看就看很长时间,喜欢上网,一上网就忘了时间。所以父母要进行必要的、循循善诱的提示,这也是完全应该的。但是在一般情况下不要多讲这些大道理,讲多了孩子心烦,影响孩子的情绪,影响孩子的复习质量。
父母关键的是要以良好的行为来鼓励孩子,温暖孩子,激励孩子,给他们创造温馨、宽松、安静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安下心来专心致志地复习功课,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在整个复习过程中父母要多和孩子进行沟通,使得孩子有良好的心态来进行备考。
我建议,孩子在家时,家长打电话尽量简明扼要,不要聊家常,尽量少会客,春节以后,尽量少看电视连续剧,等等。
五大误区第五条——忽视心理健康
据我多年的调查研究,很多家长在高三这一年,特别是高考前,对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非常重视,但是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案例1】北京海淀区某考生佟某曾经对我讲过:高三这一年我希望我妈妈少唠叨,可是她那个毛病还是改不了,整天唠叨我使得我心烦。早晨上学唠叨我:上课用心听讲;回家吃完晚饭唠叨我:抓紧时间复习。她的这些话从我有记忆起几乎天天听见,心情好的时候也就没有什么妨碍,高三这年学习压力大,有些题不会做就心里很烦,我妈妈再这样唠叨,我的心里就更烦了。
父母应该在高三这一年多和孩子进行自然平等、朋友般的交流,使孩子产生温情感,能心态平和,这样有助于复习功课。而不能没完没了、不间断地重复同类的话,使孩子产生反感和对立情绪,造成心态不平和、心情烦躁,甚至与家长产生冲突,从而影响复习效果。
【案例2】北京朝阳考区考生宋某曾对我讲:我爸爸妈妈平时不爱打听小道消息,可是高三这一年他们到处打听,四方探问,每天都听到很多小道消息,回来之后就原原本本告诉我,我也分不出真假,搞得情绪很不稳定。例如他们在高考前十天告诉我,今年北京的数学特别难,是什么什么大学教授出的题,就是想通过数学来刷下一批人的,从而拉开考生成绩的差距。我本来数学成绩就是中等偏下,听到这个消息后觉得我的数学考试没戏了,心里好几天都觉得慌,对数学考试的信心也就减弱了。
高三这一年我建议父母按照考试大纲的精神传达给孩子就行了,其实考试大纲的精神孩子已经知道了,你也不必多讲;社会上的小道消息,听听就完了,你也不必给孩子传达,因为这些消息真假难分,而且大部分是错误的、不真实的消息,传达给孩子会搞得人心惶惶,情绪不安,影响学习,影响备考。
高三这一年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影响特别大,因为这时考生心理是比较敏感的,父母的言行、脸色、语气、微小动作都会引起孩子心态的反应。这一年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情绪稳定有意义,就去做,对孩子的情绪有波动的、会产生不良效果的,就不去做。
以上是我据多年研究,总结的考生家长考试前和考试中的五大误区,即过分保护,过分干涉,过分期待,忽视言传身教,忽视心理健康。这些误区都会或多或少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给与孩子的沟通造成障碍,影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造成孩子的情绪不稳定。
因此,我建议考生家长要走出这五大误区。这是做一个成功家长的首要条件。
考生家长陷在五大误区当中,就会感到很困惑,感到很委屈,感到费力不讨好。自己心情烦躁,情绪也不好。自己不良言行不仅给孩子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也使自己陷入了困惑和沮丧之中。
家长走出五大误区,就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家长应该做的就做,不应该做的就不做,该做的不做,影响孩子的心态,影响孩子的复习质量,不该做的做了,也影响孩子的心态,影响孩子的复习质量。
很多成功的家长,他们会在高考前,特别是高二到高三上学期注意学习、掌握孩子高考的心态规律,努力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使孩子以良好平和的心态去备考。
我建议,家长首先要有平常心,努力和孩子多进行交流,教会孩子一些调节心态的方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