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代朝
内容摘要:教材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来协助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各种知识信息材料。要使每一堂生物课都符合新课改要求,对新课改后的生物教材,我们可以从教材内容的心理化、问题化、操作化、结构化、最优化去加工生物教材。
关键词:教材 加工
新课改以来,生物教材一改传统的编排体系,在编写上作了许多变化,设置了演示实验、小资料、课外读、课外生物科技活动等许多栏目。新课改后的生物教材留给生物教师巨大的开发空间,要上好每一堂生物课,关键是正确对待教材,对教材进行加工。生物教师怎样对新教材进行加工呢?对教材内容的加工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下手。
一.从教材内容的心理化去加工
教材内容的心理化就是让教材内容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起他们的联想与创意。新课改实施强调:让教材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使教材内容同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建立联系;搭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
在血液的成分与血型的类型教学中,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开门见山的在黑板上板书讲授血液的成分和血型的类型,学生把这些知识点记录在笔记上,过一段时间若不复习,学生就会把这部分知识遗忘了。教材内容已经做到了心理化,但生物教师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过程的心理化。一是紧扣学科知识结构,提出问题,学生操作观察结果;二是联系日常生活实例提出问题,引入学科知识。这是提高一堂课教学效率的关键。在学习血液与血型这一内容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与体验,提出问题,使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就会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是容器、机械,所以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在血液的成分与血液的类型的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可以这样开展教学。有的小朋友的小手曾被草划破过,有的曾被树刺戳破过,有的曾被小刀割破过,结果会怎样呢?学生答:出血。接着又问:血是不是一直在流?学生答:不会。接着又问:那血为什么不会一直在流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得了解血液的成分组成。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血液的成分组成。这样就符合了学生求知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又如在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时,学生对美与丑的话题很感兴趣,可以引用这样一个幽默故事:
英国一位漂亮的女演员,追求一位才华横溢的哲学家。
女演员:“我们结合吧,我会给你生一个像你一样聪明,像我一样漂亮的孩子”。
哲学家:“万一像我一样丑,像你一样蠢怎么办呢?”
这里引出“聪明和愚蠢”、“漂亮与丑陋”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究竟能够发生多少种组合方式,从而把“自由组合规律”寓于幽默有趣的故事中。
二.从教材内容的问题化去加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能引发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才有获得独特思路的可能。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贯穿问题教学思想。
问题教学是以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学生对教师设计的问题的分析、研究、探索、总结,最后获得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发现并提出新的未知。知识是经由学生研究获得的,理解掌握起来较为方便,不易遗忘,并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问题教学导入能让学生产生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探究、降低学科内容难度。联系实际采用“问题”导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求知欲。采用使学生产生“新鲜”,“奇怪”为什么会这样等想法。因此,采用“问题”导入,能使学生主动地去寻求资源,探索结论和答案的内驱动力,又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探究过程。
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都不是教师硬性灌输给学生的,都是由学生通过亲身的观察、分析、讨论和总结得出的,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充满乐趣,充满激情,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因为它们来源于学生的直接经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加以适当的干预,起领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出许多问题,需要通过投影或电视展示给学生,同样在分析探究这些问题时,必然要用到实物、模型、标本、图片和音像资料等教学媒体,学生只有充分占有了有关资料后,才能较好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进行研究,最终得到知识。
问题是学习的动因。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深入到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结论。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对生物学科的问题产生热情,老师抓住学生活跃的思维,引导学生进一步对问题的探讨。
例如,在学习DNA双螺旋结构与碱基配对时,把DNA双螺旋结构比喻成柔性旋转楼梯,楼梯的双链、梯子是由什么构成?试画出平面结构图。
提示:
①DNA分子是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每一脱氧核苷酸是由一个磷酸分子,一个脱氧核糖分子和一个碱基组成,碱基有四种,脱氧核苷酸表示如教材中图:6-6。
②四种碱基相互配对在内侧,配对原则是腺嘌呤(A)一定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嘌呤(G)一定与胞嘧啶(C)配对。
③脱氧核糖分子和磷酸分子相互交替在外侧形成长链,两条长链是反向的。
学生质疑平面结构如何形成双螺旋结构。老师只需引导学生以所画平面图的纵向对称轴一端固定,另一端旋转,结果就是双螺旋结构。
三.从教材内容的操作化去加工
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是死的,它只能通过学生的活动,通过学生的种种操作,才能内化为学生的头脑中的经验系统、知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学生的主动性作业,帮助学生建构知识;要科学地设计多样化的练习系列,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内容。
对于理论化强的知识内容,采用多样化的练习系列精练是很有必要的。精练就是要把简单的重复练习改变为启发学生思索的新的练习方式,并尽可能地为自学和精讲创造条件。例如,讲授基因的分离规律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暂不讲解,接着就提出问题:鸡类中,鸡冠有的呈玫瑰冠,有的单冠。现在有三只玫瑰冠的鸡,A、B为母鸡,C为公鸡。A与C交配的后代全是玫瑰冠的,B与C交配的后代玫瑰冠、单冠都有。要求学生回答,显性性状是什么?三只鸡的基因各是什么?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既练习、巩固了基因的分离规律,又精简了对基因分离规律的讲解,体现了讲练结合。实现了教材内容的可操作化。
四.从教材内容的结构化去加工
著名心理家布鲁纳指出,“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关联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由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对教材内容的加工,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怎样做到教材结构化呢?我们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组合相关知识”和“构建知识系统框架”。例如,在遗传与变异一章中,其知识结构是以基因的概念和动态为主线,分析基因的组成、结构、功能、类型、新基因的来源以及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在这一章中,要理清下述知识内容:1.遗传物质的特点;2.遗传物质的种类及分布;3. DNA和R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4. DNA和RNA的分子结构及特点;5.掌握基因概念的内涵和外延。6.理解DNA的基本遗传功能及其作用原理。
五.从教材内容的最优化去加工
教材内容的最优化就是提炼内容的精髓,建构必要的知识背景,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使学生能以最少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掌握课程内容。例如,在人与生物圈一章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媒体,把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等危机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地球是人类懒以生存的家园。只有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正确处理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人类惟一正确的选择。这样,整章书的内容在这样一种知识背景下完成了。
参考文献
1.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 周小山 主编 2002年6月第一版
2.刘本举.例析高中生物探究学习的类型.中学生物教学,2006年,第9期
3.刘正刚.论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指导策略.中学生物教学,2005年,第7-8期:第4页
4.生物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 编著 2006年6月第三版
5.云南教育继续教育 尚海 王欧 在生物教学中一探究激发兴趣 引起注意 保持记忆 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