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负向心理问题研究

2013-04-29 20:11:54石成琨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2013年7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体育运动大学生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和访谈法对部分高校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时可能产生的负向心理问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部分高校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存在内部动机缺失、习得性无助感、情绪焦虑、不良运动情绪体验等心理问题,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运动 心理问题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和机会较多,体育运动的场地设施也比较全面。但在教学或是实践过程中仍会有部分学生对学习的体育项目没有兴趣!参与学习和练习的积极性不高!参与体育运动的次数较少等问题。其原因是复杂的,除了一些疾病等生理原因外,更多的是心理问题的影响!体育运动在带来正向心理效益的同时,也可能产生负向心理问题。大学体育课程的作用应该是为大学生塑造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当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时,作为体育教师应怎样为学生准备课程,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让学生以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进行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学生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会存在哪些心理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矫正,来提高体育课的效果,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笔者通过阅读文献和与学生访谈,认为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中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内部动机缺失

参与体育运动是人的一种行为,而行为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内部的动员。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不强烈,特别是内部动机较缺失。很多时候学生是在教师的软硬兼施下才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去的,缺乏主动性。内部动机是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通过积极参加某种活动,应付各种挑战,从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莫大的快乐和效能感。内部动机强的话,即使没有人要求也会认真学习和尽全力进行练习,能够不厌其烦的重复某一个技术动作。学生会感觉练习是一种享受,会感觉完成练习是对自我能力的一种表现。造成内部动机缺失的原因有很多:在体育运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运动需求得不到满足,比如场地器材有限,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自主权不够,活动的方式、时间、类型等等存在诸多限制,老师使用的强化方式不合理等,都能够降低学生的参与体育运动的内部动机。

二、习得性无助感

部分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时存在习得性无助感,这部分学生对一项体育运动坚持的时间短,退出的时间早。甚至根本就不尝试和参与体育运动。他们大多在体育运动之中体验不到成功和成就感。失败的经验使他们对自己产生了一种消极定势,认为自己永远是失败者。对自己完成练习任务或是考核达标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他们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够,而不是努力不够,而且不觉得进行更多努力可导致成功,不愿冒失败的风险,对成绩感到无法控制。这种习得性无助感是后天形成的,部分同学可能在小学阶段就可能存在这类问题。不断的失败体验,不断的自我否定,不当的激励和强化方式,以及在参与体育运动中不当的信息反馈(如教师反复的指责和批评)等都会影响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导致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三、情绪焦虑

焦虑是指由于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目标,而体验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状态受到威胁,形成的一种紧张、担忧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不同学生表现的焦虑类型也不相同,有的属于状态焦虑。状态焦虑的特征是焦虑有不同强度并且随时都在波动,大部分学生的焦虑情绪都属于这种类型,他们在平静时或是参与自己比较擅长的活动时焦虑水平会很低,但遇到有困难的事情时焦虑水平会上升。有的则表现出特质焦虑,他们无论是在体育运动当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具有情绪紧张、忧心忡忡的倾向。焦虑水平的提高是由于应激刺激引起的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特别是遇到超越自己应对能力的刺激时,身体状态、外部环境等能可能形成这种刺激。比如自身的身体不适,却仍要参与体育运动,或高温暴晒的情况下不得不参与体育运动等。另外,学生在学习新的技术动作、进行战术演练或学习有较高难度的动作时,也可能会产生焦虑的心理状态。他们往往表现的不知道要发生什么,不知道别人期望自己做什么,怎么做才是最好的行动方针等。

四、不良运动情绪体验

众多研究表明身体活动能够改善情绪。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要动机之一就是排遣消极情绪(如紧张、焦虑和抑郁等),获得精神享受。但很多中途退出锻炼的人,其退出锻炼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乐趣。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体育运动都能带来良好的心理效益,也可能会体验到愤怒、沮丧、抱怨等不良情绪体验。在团队配合项目中,如果队员间缺乏团队凝聚力,互相指责对方的失误,就不可能获得好的情绪体验,如果在对抗性项目的项目中出现攻击行为或暴力事件,也不可能获得好的情绪体验。另外,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太短,或是参与自己不擅长的、运动强度较大的、人际竞争较激烈的体育运动也可能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

除以上四点之外,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运动技能学习的基本规律缺乏正确认识也会在心理上对参与体育运动造成影响。由于缺乏理论知识,很多同学都是在最辛苦、最难过的时候停止了体育运动。如果学生懂得“刺激和适应性”原理、疲劳和“超量恢复”原理、“用进废退”原理。如果学生了解什么是“极点”和“二次呼吸”。如果学生懂得运动技能学习的四个阶段之中(即泛化、分化、巩固、自动化)不同的特点和表现。那么在参与体育运动中就不会被劳累、辛苦、枯燥、困难所吓倒!

总之,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不仅会体验到正面的、向上的心理体验。也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这种问题或情绪不是单独出现,而是相互融合和交替出现,同时这些问题和情绪又是可以缓解和消除的。教师方面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准备、强度控制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做到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还要完善评价体系,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学校方面应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提供足够的场地和器材,开展面向全体同学的体育运动,降低竞争性,强调参与性。还要加强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和指导,发挥同学间的相互影响和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力为、毛志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

[2] 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石成琨,男,1982-09,硕士、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体育运动大学生
体育运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体育运动小常识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23:07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13
呆呆和朵朵(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