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袖清风苏扇雅韵

2013-04-29 00:44
东方航线·新尚车 2013年7期
关键词:制扇扇骨王健

一堆斑驳纹理的竹子散乱在工作台上,午后的光线让这些料子看起来颇有些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意味,但这些物件却明明是制作苏州传统手工扇子的好东西。“这一对‘蜡底紫花,花了我八万多快钱,价格是贵了些,但料子是绝对灵的!”四十八岁的王健在自己的扇庄里,悠然地摩挲着一对湘妃竹料子。这些因菌丝依附生长而出现华丽斑纹的竹子,是符合中国传统文人特殊审美趣致的符号之一。它们按纹理的象形特征被赋予“凤眼、梅鹿”等优雅称谓。职业采竹人将这些花纹迥异的竹子从安徽、湖南一带的深山野林里采集出来,成为手工制扇、毛笔的高档用材。确切地说,这些价格不菲的竹片,将成为苏式折扇中最重要的两片“大骨”,婉韵温芳的苏式手工制扇将被小心翼翼地收在缂丝扇袋里,成为人们的怀袖雅物。空调看来并不能成为手工制扇工艺的障碍,对于选料和做工都无懈可击的苏式扇子来说,消暑自然已不是本身的意义,“传统”、“文气”、“精雅”的手工制扇更多的是人们手中把玩、赏鉴的玩物和收藏艺术品。

尽管与扇子已经打了三十多年交道,但王健依然还是苏州传统制扇工艺中最年轻的大师。“说起来,当年学做扇子的时候,差不多是被骗进厂里咯!”他笑言自己初中毕业时,最想进的其实是红木雕刻厂。因为个子小,人家叫他去苏州扇厂试试看。到了厂门口,厂里的老师傅看见有个小伙子在门口张望,就招手喊他:“你进来呢,进来看看。”王健就走进去看了看。“然后,然后—做就是三十多年咯!”他说。

苏州扇子当然好看了,苏州人玩扇子、做扇子亦传承既久。明代,苏州的大玩家文震亨在他的《长物志》中这样描写自己家乡的扇子:“姑苏最重书画扇,其骨以白竹、棕竹、乌木、紫白檀、湘妃、眉绿等为之,间有用牙及玳瑁者,有圆头、直根、结子、板板花诸式,素白金面,购求名笔图写,佳者价绝高。”精美雅致的苏扇做起来却是繁缛复杂,“最简单的,比如做扇骨的竹子,要先在水缸里泡过的,冬天冷得水都结了冰,就要把冰砸开,去缸里把竹子捞出来的。当年一起进厂的有六七十个学徒,他们都吃勿得苦咯,现在,还在做扇子的,算上我,也就两个人了。”王健有些感慨。事实上,看似简单的折扇,却一直是以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承下来,工艺和技法都遵循着老底子的模式,没有教科书,只有些口头的诀窍和要领。“入门就得三年,现在的年轻人,哪个坐得住啊。”他说。学徒时期的王健没少挨师博骂,倒不是因为脑子不灵。“老底子学手艺,都很讲规矩的,做扇子这个行当里,每个师傅都有自己拿手的技术,又都是臭睥气,不肯自己的徒弟去学别人的东西。我呢,好奇心重啊,看到有其他老师傅在教新的技术了,耳朵就拎起来了,眼睛就飘过去了。为这个,没少吃生活!”王健笑着说。

在苏州扇厂做了九年的扇骨,王健又去苏州的桃花坞扇庄学了十年的扇面制作。“做扇面相对就舒服些了,我们苏州老话讲,做扇骨和做扇面比,好比拉黄包车的和坐黄包车的,呵呵!”他笑言道。即便如此,一张最简单的宣纸扇面也还是需要“矾台”、“裱台”、“折面”三个工种配合才能完成。光是做一个“矾台”,从学徒到满师能自己上手做,都需要三年。这个工序说来也不复杂,就是把生宣纸按照扇面制作的要求,按一定配方和手法制成熟宣,再加上骨胶和明矾。这些工序在手工制扇行业中被称为“头矾”、“套矾”。看似是简单的手工活儿,但这里面的手势轻重、配方都很讲究,做得不好,扇面就容易发脆、烂掉。

苏扇制作工艺至今依然延续着古制,秉承全手工制作的基本要求。做扇子甚至还讲究时令,“春秋两季做扇子最好,特别是泥金扇子,夏天,我们基本就休息了,温度高了,很多扇面的工序都做不好。有时候都要赶着把明年的用量做出来。做一把好扇子,其实要以“年”来计算的,这也算是苏州扇子的考究吧。”王健把玩着一件仿明早期的传统乌木泥金扇介绍说。这种扇子是他用了十六年才将工艺恢复过来的。“这种贴块金的工艺,从明代传下来,一直是一户人家单传,传男不传女的。到了解放前,就失传了。我通过工艺逆转的方法恢复出来,目前全国能做这种扇子的只有两家、三个人。”他很自豪。明式扇以轻为贵,根据当时的记载,它的重量是有标准的,每把扇子不会超50克,在长度不变的情况下,整个扇骨的材料就薄了。比如说一根乌木篾片,就只有20丝或30丝左右,20丝相当于1毫米的1/5,木材要削到这么薄,强度肯定下降了。王健加入火漆等配方来烘烤木材,使其终于拥有了竹子般的韧性。甚至连打磨扇骨这样的细节,他也是完全按照古法来做。用的是什么?树叶!要是用机器打磨扇骨,整个过程只需要5分钟,而用树叶打磨却花去了整整三天的时间。“用树叶打磨扇骨,这样光泽保存的时间长啊。”他说。

跟所有的传统手工艺一样,王健的制扇技艺同样面临了传承的尴尬,他没有正式的徒弟,请来的工人只能做些基础的活计。夫人算是他最得力的助手了,能做扇面和泥金工艺,当然,这些也都是他传授的。“我这样,也已经算是坏了老底子的规矩了,按道理,这种手艺是不能传女的,呵呵!”他笑着说。事实上,也不是没徒弟来跟他学,按王健的说法,“学了点皮毛,就觉得已经到位了,自己就开扇庄赚钱去了。这种徒弟我不要的。”这些年来,他又成功复制出汉代的合欢扇、唐宋腰扇、明代早期的三开扇、半扇等。他将成功复制的每一款扇子的制作工艺都仔细记录下来,整理成完整的制扇实用教材,亦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他也知道这个行当的清苦,“要耐得住寂寞。我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浸在里面十几年,才算刚刚懂点做扇子的事情。”他说。

猜你喜欢
制扇扇骨王健
苏东坡画扇断案
苏东坡画扇断案
美联储的艰难选择:稳通胀还是稳金融市场
传统工艺下的文化品牌建构
——鄣吴传统制扇为例
“王健扇艺展”
初冬
“平移”检测题
摺扇收藏成新寵 亦賞玩亦升值
折扇收藏:扇骨渐成市场新宠
浅谈传统制扇工艺在现代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以绍兴县制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