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观实用就是一间好书房

2013-04-29 00:44刘莉
大武汉 2013年7期

刘莉

滑开一道刻意做旧的沉重铁门,李保峰的一半书房暴露面前。说一半,是因为这里的阅读癖好代表了十年前的他。专注于建筑学专业本身,纯以设计和技艺为兴趣点。

书架是李保峰自己勾完图请合作方制作,书格的大小、高矮因设计线条自然生变,分类亦顺而形成。建筑学、景观学、规划学、事务所案例……

为方便动手和团队讨论,他将原本固定在家中的整面书墙挪到工作室。而曾经一个人的阅读时光变成了与学生之间的分享。

工作室用一道木制天桥分为两层。阅读中途,李保峰拿起设计模型讲解细节,一部分人围在书桌边上,剩下的人站在平行的天桥上,凭栏下眺。

“读书时从未想过,建筑会变成一门大众热衷的学科。”十年前,与他合作多年的出版社开始频频约他推荐译者,因为“建筑书太好卖,什么人都爱看。”

李保峰的阅读癖好却转向人文社科。“并不是专业牛到不用阅读,而是建筑越来越需要面对社会。”至于专业书,“翻翻目录足矣。”

不排斥非传统读书,《中国通史》和《明朝那些事儿》都是电子阅读。但对爱写写画画的李保峰,纸质图书的手感不可取代。打开吴思的《我想重写历史》,空白边缘频频写着摸不着头脑的句子,或是跳跃的草图。

社会身份频频转换,读书时间越来越宝贵,属于李保峰的整块读书时间只有巴黎和慕尼黑时间。每逢出差,李保峰立刻从书架上分类为未读的一摞书中抽出几本。“历史、评论、中西文化比较都很喜欢,纯粹歌颂类的书绝对不碰。”

一些经典的建筑学书籍,重新再读,又有不同的感受。“《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小的是美好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is nature)》,这些原本是建筑学、规划和景观学的近专业书籍其实适合所有人阅读,它们讲的内容和中国社会当下关系密切。

“一座城市需不需要那么高大的建筑?设计不顺应自然,会发生什么?”

二楼房间的书架上,分类重新形成:建筑历史、建筑理论、社科人文……。只看书脊,就代表着另外一个李保峰。书的设计和装帧更加简洁,单看封面,只剩下黑白两色。“现在交给我一个房间来做书房,我只关注两点,地板和书架。地板是不是能光着脚,随时坐下来读书;书架够不够大,适不适合分类。

功能性强,实用,是他现在对一个好书房定义的关键词。“在德国朋友家玩,楼梯也做成了书屉,美观而实用。”

“那么腰封呢?你对它的态度是?”

“我从没看过腰封上写的是什么,它对我来说是一种功能,是书的裙子和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