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毁了孩子的诗意

2013-04-29 14:03:04薛涌
杂文选刊·下半月 2013年7期
关键词:景色大人古诗

薛涌

那是2004年的夏天。我们全家从纽黑文移居波士顿。我搭乘搬家公司的大卡车,五岁的女儿则和妈妈一起乘火车和我到新居会合。大家安然到达后,妻子兴冲冲地告诉我在列车上发生的事情。

当时列车正驶过海边一片广阔的平野,铁路两侧随风摇曳的树在车窗外飞逝而过。女儿惊喜地用小手指着窗外叫起来:“妈咪,那真是美丽,就像电影一样。那是一种破碎般的美丽!”当时周围素不相识的旅客听到她的话,都露出吃惊的表情,有的还转过身来,赞许地把她好好打量一番。

应该说,她的语言非常简单,而且不太规则。但是,“破碎般的美丽”一句,实在是点睛般地描绘了透过飞驰的车窗奔涌进来的景色。她的语言是和这景色直接撞击而产生的,其本身的幼稚和不规则也正好反映了她诗一般的原创。妻子在对我这位不在场的父亲复述时,也让我身临其境、刻骨铭心。

这一幕,体现了我们的教育哲学:让孩子的心灵自然绽放。任何家长的雕琢,都可能是对童心的摧残。

什么是家长的雕琢呢?我不妨假设性地描述一个大家绝不感到陌生的景象:

一个“教育妈妈”带着宝贝女儿乘坐同样的列车,列车穿过同样的平野。这位“教育妈妈”丝毫不忘自己的本职,手指窗外叫着女儿:“宝宝快看,外面多漂亮呀!你还记得咱们刚刚学的诗吗?”聪明的女儿马上朗声背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啊,宝宝真聪明!”妈妈骄傲地鼓起掌来……

应该说,这位母亲很有修养,很聪明,循循善诱,希望通过窗外的景色帮助孩子理解经典。但是在我看来,她这种教育方法本身却不自觉地扼杀了孩子天生的潜能。孩子除了背诵了一段一千多年来世世代代都在背诵的古诗外,没有显示出任何创造力。相反,大人无意中用古诗捆住了她想象的翅膀。孩子不是触景生情、自由思想,而是按照大人镶嵌于其心中的框架来感受。如果大家都这样培养孩子,孩子长大后也就千篇一律,难以特立独行。有时看中国的孩子表演节目,他们似乎很懂得大人眼中的“可爱”是怎么回事,而且非常熟练、本能地按照大人的期望来表现出“可爱”的样子,似乎是把自己的性格按照大人设计好的模子填进去的。那一张张稚嫩的脸上,经常露出一丝早熟甚至世故,童心反而丧失了。

这当然是教育的结果。我一直坚持,让孩子背古诗是一种非常糟糕的教育方法。请不要误会。我并不是说背古诗的孩子都不行。相反,很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在各方面都优于他人。但他们之所以优秀,是因为能背许多古诗的孩子,一般和大人的互动比较多,从父母乃至亲友那里得到的关注也比较多。这样,他们的感情发育比较充分,心理自信,学什么也就都会比较快。但是,在家长和孩子充分交流、并对其教育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前提下,背古诗恐怕就不如其他教育方法有效了,比如一起做游戏、谈天说地。

万事让孩子自己先经历,切不可事先给他一个框框或结论。做家长的,必须保持在孩子面前的谦卑以及对童年的崇拜。如果我们相信孩子是花朵的话,就让他自然绽放,也不要想当然地预期花开后是个什么形状和颜色。用手去把花瓣掰开,即使能一时领略盛开的景象,那花也会很快枯萎。我们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对环境做出反应的,孩子则根据他们的内在直觉和经验对环境做出不同的反应。我们总怀疑自己的反应是平庸的,他们的反应则是这个小生命对世界的新贡献。过早地对他们“传授知识”,实际上就是用我们陈腐的知识替代了他们最有创造性的直觉。还是回到开篇:孩子要是太早就被传授了“白日依山尽”,脑子被成人的知识框住,可能就丧失了自己的感知能力,说不出“破碎般的美丽”来了。

【原载2013年5月24日《渤海早报·渤海潮副刊》本刊有删节】

插图/送“囚饭”/白应琦

猜你喜欢
景色大人古诗
《海那边的景色》
咦,春天!
大人都不知道的事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让我们学着长成一个大人
学生天地(2020年3期)2020-08-25 09:04:02
假如我是大人
学生天地(2020年33期)2020-06-09 03:00:24
“拟古诗”之我见
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2
品读古诗
金桥(2018年2期)2018-12-06 09:30:42
品读古诗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56
品读古诗
金桥(2018年1期)2018-09-28 02:24:50
如果没有了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