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2013-04-29 11:19:32张桥
西江月·上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特点作用分类

【摘 要】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只重视语言交际,而忽略了非语言交际的作用。然而,非语言交际对交际的顺利进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首先引导我们正确界定非语言交际,然后阐述了其特点、作用与分类,让我们充分认识到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培养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措施。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特点;作用;分类;措施

一、非语言交际的界定

非语言交际指在交际的环境中人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1】。比如:手势、面部表情、服装打扮、对时间、空间的使用观念等等。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首先,非语言交际发生在交际过程中,包括交际的双方,即并不是任何一个动作都是非语言交际行为。如学习时,伸懒腰打哈欠只是为了缓解疲劳不能算是非语言交际。但在参加会议时,不断地伸懒腰打哈欠,就是在进行非语言交际,企图暗示主席他已经不耐烦了。其次,非语言交际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如公交车乘客人数都,造成人与人之间距离比较近,这是无意识的。而老师为了维持课堂纪律,警告某人的说话行为,会特意提高自己的说话声音,这就是一种有意识的非语言交际。再次,不同的非语言交际,都包含潜在的信息。如在机场,握手表示欢迎对方者的到来。正式的场合要配合正式的服装,这表明参加者对这次活动的重视。

二、非语言交际行为特点

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有一定的区别,所以非语言交际有自己的特点。第一,非语言交际具是人类的本能。小孩子在不会说话以前,大人并没有教他们非语言交流的技巧,但是小孩会用哭声表示自己饿了或者生病了。这就是天生固有.第二,非语言行为具有文化差异性。行为不同,但意义相同;含义不同,但行为相同此一彼多或此多彼一;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等情况。比如,中国人喜欢通过摇头或者摆手表示不知道、不允许等含义。而英国人喜欢耸肩表示这种含义;族人以大拇指与食指围成圈这一手势表示“零”,而美国人表示“很棒”的含义,日本人则表示“钱”的意思。中国人习惯竖起大拇指表示“赞扬、牛”的意思。然而,西方国家在路边表示请求搭便车;有些非语言交际手段在某些民族会产生空缺。如:英国人通过不断转手上的戒指表达情绪紧张。然而,中国是不存在这种动作,因为这种动作给人们的感觉是在“显富”。

此外,非言语行为也有自身的特点:1.非语言交际具有非结构性。 通俗地讲,非语言交际没有语言交际那么正规,没有规定的模式。同样的非语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含义。例如:人们哭泣可能是因为悲伤、愤怒,也可能是因为高兴、激动。需要综合分析周围的环境来确定非语言交际行为的真正含义。2.非语言交际具有持续性。语言交际持续时间是有限的,然而非语言交际是连续的持久的。比如:一个人出现在某种场合中,无论他有无意识,他的非语言交际都在不断进行着。他的服装、举止等都在不断地传递某种信息。3.非语言交际信任度更高。当语言和非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产生冲突时,由于语言交际能欺骗人,所以人们就更愿意接受并且信任非语言交际。虽然非语言交际也存在虚假性,但是非语言交际的产生大多都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通过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提醒,人们可以推测出对方的真正含义。

三、课堂中非语言交际的分类

关于非语言交际的分类方法有很多,如:毕继万将其分成四大类: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2】。笔者认为对外汉语课堂中的非语言交际可以分为:以教师为主体的和以环境为主体的非语言交际这两大方面【3】。

一是以教师为主体的非语言交际,包括如下要素:①教师的体态语。即通过肢体发出语言信号,传递思想感情,完成交际活动。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直观地做动作演示出语法点,比如介绍趋向补语“进来、上来、出去等”的时候,可以一边做动作,一边说出带有趋向语的句子。这样可以形象、生动地让学生快速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②教师所依附的客体语。客体语言是指体貌、服饰、身体气味等能够提供交际信息的非语言。在中国,教师体形特点是瘦小精干型,学生对于大腹便便的教师通常比较反感。如果有些同学对老师的体貌不满意,那么这种意识很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而在英国,学生喜欢强壮体型。③非语言声音。非语言声音是指伴随语言的某些声音现象,包括音调、音量等具有语言伴随作用。它只是语言表达的方式。中国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怕坐在后面的学生听不见,所以扩大音量,让声音传到很远,声音小了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西方国家很少放大嗓门高声讲课,这可能因为他们上课人数比较少。

二是,以环境为主体的非语言交际。包括如下要素:①教室的综合环境信息。教室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创建一种合适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对于教室亮度,中国学校的教室通常采用自然光源照明,天黑或天暗的时候才用灯具照明;然而,西方人认为教师各个角落的亮度应该是均衡的,避免直射光源,因为阳光可以造成黑板反光,学生会费劲去看,这样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全身的听老师在讲什么。为了避免外界干扰,西方学校的教室都是全封闭的,没有窗户只有门。②课堂空间体距信息。中国传统座位排列是封闭的,学生前额对后脑,左肩挨右肩,一致面向老师和黑板,目的是让学生专心听讲,但这样的排列不利于学生的人际交往。然而西方国家座位排列成“U”字型,老师处在“U”字缺口的对面,有助于使全班学生尽可能参加课堂活动,体现了浓厚的民主气息。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非语言交际行为的作用

非语言交际在一般情况下对语言交际行为起辅助性的作用。主要包括:①补充作用。如:在机场迎接客人的时候,我们会一边说:你好,一边热情的握手。握手是对所说内容的补充,起到了修饰和描述的作用。②强调作用。如:当我们表示胜利的时候,会一边说太棒了,一边手握拳头曲臂下拉。这种动作强调了我们一定会胜利的决心。③否定作用。如: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悲痛、抑郁,人们会经常说“没事、没什么”,但是面部表情或动作已经出卖了他。所以,非语言交际比较真实,可以对语言行为进行否定。④替代作用。沉默也可以传递信息。如:在餐厅等朋友一起吃饭,为了让朋友看见你,你不会大声呼喊而是挥舞手臂。⑤调节作用。在交际中,交际双方会用眼神或者音调表示下面该谁讲话了。这就起到调节作用。

五、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提高非语言的交际能力

首先,不同的国家,非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交际信息是不同的,为了避免交际中的文化冲突,我们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增加非语言交际行为的生词。例如:讲“五”这个生词时,老师可以告诉学生手心向前五指分开表示“五”,这个动作也可以表示打招呼,而希腊人认为这个动作具有侮辱性。其次,教师可以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如:角色扮演法。让两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情景表演,同时要模仿中国人的非语言行为。通过简短的对话,帮助学生非语言交际所使用的场合。第三,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通过声音、视频等手段,使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受到刺激,观察不同人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人所使用的非语言交际形式。这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实用性、灵活性。另一方面,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向留学生讲解文化,引导学生意识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再者学生方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是指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而且要通过文化对比提高对不同民族文化在语言和非语言上差异的敏感性。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能力既包括语言交际能力,也包括非语言交际能力。所以,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使用非语言交际手段,让其与语言教学相配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

[2]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研究及其与外语教学之间关系[J].汉语学习,1993(3).

[3]周文文.非语言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2.

作者简介:张桥(1987—),女,汉族,河南焦作人,华中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猜你喜欢
特点作用分类
分类算一算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高压输配电线路工程施工技术控制之我见
中低压配网杆塔防撞措施浅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18:00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4:42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16:03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4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