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象”字的起源及其所衍生的更深一层的文化含义出发,解读“象”字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以《红楼梦》为例,阐述“象”在《红楼梦》中的具体运用,其中的意象序列及其独特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象”;《红楼梦》;意象;审美内涵
“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范畴。《韩非子·解老》中说:“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也就是说,曾经单纯地作为名词的“象”在人类的演化中也获得了想象、象征的附属成分,涵义越来越丰富。我们现在所说的“象”作为一个元范畴,多与其他范畴相互衍生,比如”兴象“、“意象”。 它在审美过程中充当的是审美对象的角色。“形神兼备”是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象”的重要标志。只有承载了作者的主观情感的那个物才是我们在审美中所不容忽视的“象”。而我们常常提到的“意象”就是指的寓“意”之“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诗笔写就的奇书,有人称其笔法为“诗意写实主义”。因此,我们阅读和欣赏《红楼梦》也应该用诗的眼光和角度来进行。从“意象”入手,可以说是诗意化的解读诗化小说《红楼梦》的一条捷径。“《红楼梦》小说中诗一般的意象序列及其独特的审美内涵,赋予了这部巨著以无穷的文学魅力,可以说是《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创造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i
胡经之先生说:“《红楼梦》本身是个宏大而复杂的形象体系。各种人物,许多故事,众多场面,所有形象,相互交错,彼此联系,综合而为浑然整体。”这个宏大而复杂的作品,正是因为种种意象营造层次分明、独具特色,才显得有条不紊,精彩纷呈。总结来说,《红楼梦》中繁杂的意象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物意象。“人的审美感受是多向性的,即使对同一审美对象也会因心境不同而产生迥异的感受。”ii 《红楼梦》作为一部写实主义的小说,其笔触是十分细腻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都在作者的笔下别具特色。由于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都是惜花爱花之人,又生活着百花争艳的大观园中,因此,“花”成了书中颇具特色的意象。《红楼梦》中对花意象进行集中描绘的章节有不少,比如第二十七回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等等,可谓多姿多彩,美不胜收。在这众多的描写中,“黛玉葬花”“这诗化的行为历来为人称颂。这一段可以看做是林黛玉诗意人生的缩影。林黛玉葬花,不仅仅出于对花的喜爱和怜惜,更是在更深意义上的埋葬自己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拥有花一般美丽的容颜,花一样柔弱的身姿,花一般薄命的人生。正是因此她对自己的处境了然于心,才能写出令人断肠的“葬花词”。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中,再美好的人生也终会落得个“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结局。这里的“花”早已不是字面意义的鲜花了,而是林黛玉凄惨人生的代言词。同时,也代表了封建社会中女人无法掌控的命运和无法解脱的愤恨。物可分为自然之物和人为之物,花草山水都是自然之灵秀,被作者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像金锁、风筝、手帕、腰带这些意象这都是人为之物,更是充满了作者可以安排进去的象征意味。如贾探春判词上画着的“风筝”就象征着探春这朵玫瑰花,虽才华横溢、自命清高,奈何生在这没落的时代没落的家族,正如高飞的风筝,飞得再高,也有一丝细线牵着,若真的剪去这份牵挂,也终究是要从天空中重重的跌落。
第二、神意象。《红楼梦》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巨著,却处处透露出一种浪漫主义情怀。曹雪芹在他的巨著开头就为我们编织了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红楼梦》有着完整的神话意象建构,全书的神话意象集中体现在第一回、第五回、第一百一十六回以及第一百二十回。虽然所占篇幅不多,却实为全书总纲,统领小说题旨,集结全部意蕴。他讲的是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的一块石头在一僧一道的协助下,幻成一块美玉,随宝玉投胎人世,所发生的一切真实但又怪诞的故事。这石头所经历的盛衰悲剧、情生情灭,都是作者情思的一种隐喻,成为独具审美特征的小说意象。同时,绛珠仙草、神瑛侍者、太虚幻境、风月宝鉴等这些意象,在《红楼梦》的整个梦境里,也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比如说太虚幻境,这是曹雪芹笔下仙女们生活的地方,是一个女尊男卑的世界。这和现实生活中的世界完全相反。作者这样的设计正是源于对现实世界的嘲讽与绝望。他渴望打破现实世界的桎梏,希望这个没落的社会可以重新翻牌,再次建构。作为一介书生,想要推翻这个腐朽的社会,他深知自己的无能无力。他所能做的就是给自己塑一方理想的净土,让思想在这个幻境中诗意的栖居。他用尽心血编造了这么一个“红楼梦境”,为的是用梦境的惨败破裂来唤醒迂腐无知、沉醉其中的人们。但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让他清醒地知道,所谓的“千红一窟”,正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杯”不过是“万艳同悲”罢了。
第三,人意象。意象作为作者寄托情感、传旨达意的对象,不仅仅指各种事物,同时,也可以指各色人物。《红楼梦》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作者在塑造了很多性格迥异、栩栩如生的人物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些象征的、虚化的人物形象。比如贯穿全书的一僧一道、江南甄家的甄宝玉、还有开头提到的甄士隐等人。真如我们所知道的,一僧一道是《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就出现的,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遇见了无才补天的顽石,从而引发了整个红楼梦境的塑造。也就是说,一僧一道其实是属于神话仙境里的虚幻人物。但在后面的行文中,这一僧一道又多次出现在现实生活中,成为真实的所在。他们起着贯穿全文、引领故事发展的作用。而甄士隐是真事隐的意思,是作者将真是隐去的意图所在。甄宝玉实为真宝玉,是在另一个空间中宝玉的另外一种可能存在。作者对这些意象的塑造就是在营造一种真真假假的艺术境界,“提醒人们要用新奇的思路来体味真中之假、假中之真。” iii
“研究中国叙事文学,必须把意象以及意象叙事方式作为基本命题之一,进行正面而深入地剖析,才能贴切地发现中国文学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学的神采之所在、重要特征之所在。” iv 《红楼梦》之所以被称为诗化小说,魅力非凡,这些纷繁的意象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除去最本职的叙事作用以外,它们还是建构文章框架的坚实基石,不可或缺。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一僧一道,他们在《红楼梦》中多次出现,有时是虚写,有时是实写,贯穿在整个《红楼梦》中,使整个故事衔接流畅、结构自如。同时,这些意象还承载着一个抒情造势、比附思想的作用。潇湘馆的那几杆竹子,不仅仅是潇湘妃子身份的佐证,更是旨在将中国文化传统中竹子的清雅孤傲的意味赋予了林黛玉,使得我们读起来更觉凄美、诗性。
正是这些无处不见的充满了作者的才学与情意的纷繁意象,竟使得《红楼梦》穿越一百多年的时空也不显晦涩,在厚重充实之中透视出一种空灵感,更加熠熠生辉。几百年来,被《红楼梦》迷倒的文人墨客的数量正以一种茁壮的姿态肆意的发展壮阔着。我们相信,通过今人的解读,我们能将这个美丽的梦境做的更加真实、更加漂亮。
注释:
i虞卓娅:《红楼梦》意象解读,《明清小说研究》,2002(2)。
ii徐洪火 胡伟文:《<《红楼梦》>》意象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4)。
iii沈怀灵:《红楼梦》象征手法的运用,曲靖师专学报,1998(2)。
iv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89页。
【参考文献】
[1]沈怀灵:《红楼梦》象征手法的运用[J].曲靖师专学报,1998(2).
[2]徐洪火,胡伟文.《红楼梦》意象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4).
[3]杨义.中国叙事学[M].人民出版社,1997:289.
[4]虞卓娅.《红楼梦》意象解读[M].明清小说研究,2002(2).
[5]姚光义,徐乃为.《红楼梦》意象审美观照[J].南通师专学报,1993(2).
作者简介:张品(1987.10—),女,汉族,山东菏泽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