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药片剂,维c银翘片是普通家庭常备的治流行性感冒药。但是,央视曝光广药子公司生产的维c银翘片不仅含有砷、汞残留,而且成分与标示不符。
药品变“毒品”,再一次考验公众早已不堪重荷的承受能力。显然,不能将人为制造的“毒”药同一般意义上的假冒伪劣商品等量齐观,而应将其视作一起公共安全事件。但涉事企业的表现与之相比却显得极不相称。面对汹涌的质疑,广药顾左右而言他,不但没有选择在第一时间召回,没有向消费者公开道歉,反而在回应中强调公司市值,当然这样的做法遭到了网友的强烈吐槽。
事实上,该道歉的,除了涉事企业,还应包括监管部门。根据央视报道,维c银翘片之所以含毒,是一些药企为了不让山银花在存放过程中发霉变质,反复用工业硫磺蒸熏所致。令人担忧的是,有业内人士称,硫磺熏制中药材早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潜规则。也就是说,问题维c银翘片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比如,2011年,央视就曾通过暗访发现黄芪、党参等多种中药材被如此加工炮制,甚至使用工业硫磺。
而稍稍回顾一下就会发现,制药行业的潜规则主角,何止不起眼的硫磺?添加兽药成造假壮阳药是潜规则,用工业明胶制作药物胶囊是潜规则,用地沟油生产制药原料也是潜规则……这些都是近年来陆续曝光的典型案例,且涉及的企业多为知名上市公司,就如这一次卷入“毒药门”的广药也是知名上市企业一样。
潜规则如此大行其道,成行成市,只能说,这是一种系统性的沦陷。名企相继堕落,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和商业伦理,为害尤烈。这样的景象固然令人触目惊心,处于信息末端的公众完全有理由继续追问:到底还有多少药品潜规则没有浮出水面?怎样才能让监管长出森然牙齿,咬破形形色色的潜规则,使之像泡沫一样消失在阳光下?
在这里有必要提及的一个变化是,作为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的组成部分,2013年3月2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挂牌成立。长期以来,每每说到食品药品领域的监管问题,一个“经典”说辞便是多头管理、多龙治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正是着眼于这样的现实缺陷而诞生,它将统合食安办、药监、质检、工商等多个部门的相应职责,对食品和药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进行无缝监管。
也就是说,自此之后,将责任推给“多头”,将责任分摊、稀释的理由再也很难站得住脚了。报道称,针对维c银翘片含毒问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高度重视,督促湖南、广东、广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立即组织查处——新官上任三把火,公众也期待这个新组建的国家主管机构能够切切实实烧起一把监管之火。重建公众对药品安全的信心,不妨从重申对药品问题的“零容忍”、从对这一起“毒药门”事件的整治开始。相关责任人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涉事企业将为此付出什么样的造假代价,公众希望看到相比以往的遮掩、拖沓等不一样的处理方式。
更进一步说,能否以此为突破口,改变过去那种水过地皮湿的运动型执法,也改变过去那种总是后知后觉、跟着媒体跑的局面;能否搅动整个行业潜规则的死水,使各种潜规则无以遁形,决定着这把火是真火还是虚火。而这,有赖于让监管者摆脱各种利益纠缠,有赖于时刻紧盯监管者,让其承担应有的渎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