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中顺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关键而具有特色的时期,是人一生中黄金时代的开始。中学生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各方面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但是,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又具有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的特点。因而有人称之为“危险期”,有人称之为“狂飆期”,有人称之为“关键期”。在这个阶段,他们不论在交往上、情感上、学习上、休闲上、性问题上,前途选择上,都会发生许多适应困难问题,人的个性要在这一时期获得定型,很多的心理障碍也会在这一时期显露和形成。这一时期学生涉及的心理问题之广,所受困挠强度之大是人生其他时期难以相比的。因此,心理辅导对这个时期学生尤为重要。心理辅导也就成为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班级管理渗透心理辅导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是改善学生当前心理状况的迫切要求;是改革班级管理的内在要求;是充分体现班主任责任心的必然要求。如何在班级工作中渗透心理辅导呢?我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以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加强心理沟通,求得学生在心理上的认同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学校和教师对班级提出的要求与同学心理有差距,这时就需要班主任及时沟通,纠正学生心理上的偏差,使学生的心理趋向与群体目标保持一致。记得2011年学校安排了一位教师来任教我班的物理课,一段时间后,学生纷纷向我反映该老师上课节奏慢、音调低、不善于课堂管理等,要求学校撤换其他教师来任教。我了解到一方面学生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但过于偏激,另一方面现实情况是学校不可能就此撤换。我当机立断决定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和协调,一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表示理解,另一方面向学生介绍该教师的优点及教学长处,该老师也主动找学生谈心,慢慢地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接近了,感情加深了,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的配合也默契了。由此可见加强心理沟通以求得学生的心理认同,可以融洽师生关系,以达到培养健康、和谐的班集体心理氛围的目的,使每个成员都感到生活集体中的满足感和责任感。
二、要引导学生学会心理相容
班主任在具体工作中要促使老师间、同学间心理上相互认同,情感融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学生只有在心理上承认、赞同、愿意接受老师和能对教育内容认同、相信、信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会有利于促进班级成员德智体的良好发展。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易产生误解,因误解而心生芥蒂,因误解而离心离德,如果一个班集体人心涣散,那么教化功能便无从谈起。只有班级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整个班级才是一个和谐的班集体。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学生达到学习上的满足,如学懂,会用;达到情感上的满足,如幸福,快乐;达到道德自我实现的满足,如认可,获得成功等。在这样一个班集体里,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合作,相互关心,富有同情心,利群,和谐,积极向上,不仅有利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更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健康发展。
三、要注意心理换位,以化解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矛盾
中学生一方面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但同时又很少主动地去理解别人,在对待老师方面,这一心理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班主任,平时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而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上,则应该学会理解老师,其具体的做法是“心理换位”,把自己当作老师,学着用老师的观点去分析看待问题,从老师的工作性质、工作目标出发,来理解老师这样做的理由,这样,许多矛盾便会被化解、消散了。在班级生活中,同学间出现分岐或矛盾,在所难免。班主任要作耐心的心理疏导,一方面要让学生懂得,人生在世,各种矛盾冲突也是难免的,涉及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当然应该争出个是非来。在非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发生后,即便是自已有理,也不能得理不饶人,如果因为自已有理就去“据理力争”,不愿退让,其结果必然是让对方、更让周围其他人难以接受,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应本着“有理也要有礼”的原则;若是在矛盾冲突中自己是无理的一方的话,那更应该主动认错,多陪不是。另一方面要引导双方心理换位,设身处地进行体验和思考,这样有助于理解对方,减少误会。这样,学生就会认识自身欠缺,主动与他人协作,在更高层次上恢复心理平衡。
四、要引导学生学会心理合理渲泄
十几岁的中学生总有些急躁、紧张、盲目等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有的学生因为心理压力大,想通过看小说、玩游戏、谈恋爱来释放,却不知越来越不能自制。我班有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短时间内学习成绩大幅下滑,查其原因,竟然是感到学习压力过大便谈起了恋爱,想放松放松。出现这个问题后, 我便试着采取以下措施来渲泻学生的心理压力 :
1、课间在班里放一些舒缓的轻音乐,改变学生注意力以缓解压力;
2、鼓励学生多走出教室多看看外面的花草树木以缓邂疲劳;
3、跑操过程中鼓动学生尽力的大声喊出口号,以渲泄出心中的烦闷。
4、经常写日记,在日记中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即练习了写作又缓解了压力
5、在班内设制了班主任信箱,让班上学生将一些对别人难以启齿而有困惑的问题以书信的方式与班主任进行互动交流,使学生在产生惊喜之余拉进了师生关系,解决了学生个别、隐敝的心理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一些压力大的学生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