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之审美教育研究

2013-04-29 00:44郭三黎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3年7期
关键词:美育理论语文

郭三黎

摘要:本文立足于时间的纵深,按古代——近代——现代的时间顺序,从国内外两个方面叙述和评价了语文审美教育的研究和发展情况。

关键词:语文 审美教育

语文美育包孕在美育之中,和美育一起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短暂的发展史,而“美育”这个名称的提出以及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事情。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首先提出了“诗教”的主张,他搜集编篡《诗经》三百零五篇,指出诗歌具有“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作用,强调“温柔敦厚,《诗》教也。”他还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认为,通过诗歌教育的熏陶感染,能够达到培养人“温柔敦厚”的感情。孔子的美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后来美育思想的发展,起着开山鼻祖的作用,直到今天仍然闪烁着美的光芒。

到了近代,美育思想方面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对美育含义的探讨日趋明晰。德国启蒙运动的首领席勒(1759—1805),在他的理论著作《审美教育书简》中,第一次使用了“美育”这个术语,把美育提到了相当高的一个地位,这在美育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贡献。美育是从德文中译出的,是“美学(审美)”与“教育”的合称。按照席勒的看法,美学和教育应该结合,通过“美”的教育,使人达到政治自由、改造社会、完善人性的目的。他认为,人对现实的事物有四种关系:自然关系;道德关系;认识关系;审美关系。因而对人来说,就需要相应的四种教育:身体教育、道德教育、智力教育和审美教育,德、智、体、美四育并重是完善人性、改造社会的必由之路。席勒的“四育”并重说使美育摆脱了从属于其他学科的地位,成为一门独立的崭新的科学。

在这一历史时期,俄国的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认为审美教育是培养为祖国、为当代先进思想而斗争并做出优异成就的全面发展的个人的手段之一。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强调艺术作品的特殊教育作用时指出,艺术作品教育人们“摈弃一切庸俗的东西,理解一切善和美的魅力,热爱一切崇高的事物”。

我国近代的美育思想也十分活跃。王国维的《论教育之宗旨》(1906年)、蔡元培的《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1912年)和《以美育代宗教说》(1917年)、朱光潜的《谈美感教育》(1940年)等论文,都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作为全面教育的四个基本要素,强调了美育对培育完整人格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建国后,“美育”一度被明确写入国家关于教育方针的表述之中,但从50年代到70年代,对美育理论的研究并没有大的进展。从80年代开始,对美育理论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建国前的美育理论相比,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美育理论的哲学基础,着力阐述美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方面所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

二是美育理论趋于系统化,出现了一批概述美育基本理论的著作。

三是各类专题研究的兴起不仅把美育理论研究引向深入,而且也强化了理论的应用性。语文美育也出现了一大批研究成果。王钦韶主编的《语文课美学现象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共20万字,主要篇幅是对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客体——语文课本,作了精细透辟的分析。韦志成的《中学语文美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当数较早、较完备地论述语文美育的佳作,该书试图从美育的角度来谈语文教学,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谈美育,想把两者结合起来,探索语文教学的新路子,并力图从教学实践上解决一点问题。童庆炳论文《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五期)对我们如何钻研教材,如何处理教材、设计教学,如何利用教材客体去作用于学生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都有所启发。胡立根在《散文课堂教读思路谈》(《语文教学论谈》1993年第一期)一文中,以散文的教读为例,论及学生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还是有相当的参考价值的。

四是拓宽了美育研究的领域,丰富了研究方法。与前一时期相比,这十几年来的美育理论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过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难题和不足,例如对审美育人的特征、特殊规律、特殊任务和方法等问题的研究尚缺乏应有的深度,美育理论与我国当前的美育实践联系不够紧密。这些不足直接引出的后果之一是当前的美育理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空泛性和抽象性,严重制约着美育理论的深入发展和对美育实践的有效指导作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整个社会“美学热”降温,语文美育研究也随之走入低谷。此时的语文教育经过了几次大的讨论,譬如对语文教育“误尽苍生”的指责,尽管言辞不无偏颇,但也是在批评语文教育以知识为中心,忽略情感和人文教育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和语文美育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80年代侧重于正面呼唤和倡导,90年代着眼于反面批判和责难,这些对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都是有价值的。

这个阶段直接讨论语文美育的文章不多,但却不容忽视。值得一提的有,童庆炳的一篇重要论文《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他在文中鲜明而辨证地提出:语文美育一方面有利于加强人文教育,一方面“美育不妨碍语文能力的培养”。这个论断是正确而有力的。程钧在其美育专著《语文审美教育论》中,对汉语的形式美、汉语形式潜在的审美价值作了很有意义的探讨。杨斌在《发现和创造的双重变奏》中把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美育联系起来,体现出语文美育实质上就是关注活生生的人,关心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发展。

可见,90年代的语文美育研究正一步步逼近语文的本质,也一步步逼近现代教育的本质。

世纪之交,新课程改革隆重登场。《语文课程标准》响亮地提出的三维教育目标之一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凸现了语文教育关心人和人的发展;强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对话;克服“知识中心”,倡导文化意识。这正是语文美育题中的应有之义。《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在学习好祖国语言的同时,“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以说,新课程改革为语文美育的深入研究和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机遇;同时,深入研究和实践语文美育,也必将为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经验借鉴。

事实正是如此,语文美育已深入人心,但凡是语文教育论著,一般都有美育专章,并且汲取了教育美育的研究成果,比以前更深入。例如饶杰腾所著的《语文学科教育学》,其中在谈到语文美育因素时,首推语言美:“语言美应当是语文学科的首要的审美因素。”“汉语言文字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审美价值。”时金芳在《语文教学设计》一书中提出了“再现语文的美”和“美的语文”的观点,而且也把学生品味语言的美放在突出位置,强调必须注重学生的言语实践。

语文美育这20多年的曲折历程,可以为我们的“美文美育”提供这样的借鉴:1.必须牢牢抓住“关注人、关注人的精神发展”这个根本。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根本之处,就是它是和学生的精神发展、人格发育息息相关的,是为奠基学生人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2.必须明确语文也是一门学科,建构精神、人文色彩等都必须借助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有机渗透。

参考文献:

[1]蔡元培等.美育实施的方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2]席勒,冯至,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3]王钦韶主编.语文课美学现象分析[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4]杜卫主编.美育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美育理论语文
坚持理论创新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神秘的混沌理论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