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婷
摘 要:近年来习得性无助感已成为当前学生学习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习得性无助感的初步探讨认为学校环境压力、家长消极评价、单一的评价机制是习得性无助感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结合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体会提出了学校和家庭环境中习得性无助感的防治对策,从归因训练、自我效能感训练和策略训练三方面对存在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提出了治疗对策。
关键词:学生 习得性无助感 干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a)-0152-01
习得性无助感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时缺少动力和进取心,遇到挫折时又倾向放弃,甚至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务也不能胜任,是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新老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放弃努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因为没有投入足够的努力而失败,他们只要不怀疑自己的能力,就能成功地处理好任务。然而在碰到挫折时他们倾向于发展出“悲剧性”反应,一旦开始失败,就会逐渐地破坏他们处理任务的质量[1]。
1 习得性无助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外界因素。
①学校环境的压力。
大多数习得性无助感成因于长期困于失败经验的社会学习机制中,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大多数学生体会到学习压力引发的焦虑。此时若教师继续使用控制性(与自主—支持相对)策略,就会给学生带来外部动机导向,以致在课堂上形成习得性无助反应[2]。随后,教师就会对那些被标签为“有学习障碍的学生”表现出低期望也会进一步加重或诱发习得性无助感。
②家长的消极评价。
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过高,常常提出一些超出他们力所能及的要求,使他们无论怎样努力都达不到要求,经常性地处于一种受挫折状态[3]。父母不当的批评会令他们认为学习是困难的,在家长的消极评价中孩子缺乏肯定和鼓励,容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③单一的评价机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校、教师和家长往往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在这种不良的评价体制下,学生更容易形成自我卷入目标而不是任务卷入目标,他们更在乎维护自己的公众形象,为了避免失败他们常常寻找理由逃避学习,结果无法跟上班级进度,渐渐地形成习得性无助感。
(2)个人因素。
①错误的归因。
归因是指个体对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断过程。其影响个人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进而影响后继的行为。个体对自己行为成败的归因一般包括三个维度:内在和外在、稳定和不稳定、可控和不可控。当学生把失败归因为能力有限(不可控因素)而非努力(可控因素)时,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现象。
②情感不成熟。
自身情感不成熟,挫折忍耐力过低,关注的更多的是他人的注意、评价而不是试着完成学习中的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经历过持续的失败的学生,会认为自己缺乏成功的能力。一旦这种观念产生,失败期望和其它自我意识性思维就会开始破坏他们注意力的集中,限制他们的应对能力。
2 对具有习得性无助感学生的干预策略
(1)归因重训。
教学生将失败归因于可调节的因素(知识或努力不够,依赖不恰当的策略),从而坚持努力解决问题而不是放弃。归因重训的关键是有控制地让学生暴露于失败中,让学生暴露于“应对模式”中通过努力克服困难并最终取得成功而不是暴露于“成功模式”中处理轻松的任务。控制好条件,学生们会不时地经历困难或失败,教师引导学生将失败归因于可调节因素,形成正确的归因模式。
(2)效能感训练。
效能感训练就是教学生设置并努力实现近期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如果投入适当的努力,就有能力达到这些目标。同时,教他们认识并欣赏自己在该领域不断发展的知识。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方面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①认识示范,包括对任务策略的语言化,坚持面对困难的信念和能获得成功的信心。
②表现反馈,修正错误,演示正确的操作。
③归因反馈,强调正在取得成功,并将之归因于足够的能力和适当努力的结合。
④鼓励学生在着手任务之前设置即有挑战性但又是能达到目标。
⑤反馈时关注学生的现如何超越了他们自身以前的成就,而不是拿他们和其他人比。
⑥提供对实际成就的即时奖励。
(3)策略训练。
策略训练主要是指针对某领域或特定任务的技能与策略的训练,帮助学生获得并自主使用有效的学习和问题策略。在策略训练中,教师使用示范和指导来教学生们问题解决策略,以及学生成功处理任务所需要的相关的自我激励策略。策略训练不仅仅针对习得性无助感学生而是对全体学生的良好认知技能指导[4]。
策略指导有效的两个关键是:①不仅将注意引向陈述性知识(做什么)而且引向程序性知识(怎么做)和条件性知识(何时及为何做)。②认知示范,即:指导问题解决时做出声思维,以使思考过程可见。
3 结语
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需要教师的耐心与坚持。对于那些确信自己缺乏能力的学生,不可能通过几次成功体验和几句鼓励的话就迅速治愈他。但我们可以教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技能和一般性的学习与研究策略,应用归因重训、效能感训练等方法来削弱他们对失败的肯定性,使他们一步步走向自信。注意在为学生提供帮助时,应当是“指导性”的而非“执行性”的,激发学生的自信与潜能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其习得性无助感,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Dweck,C.,&Elliott,E..Socialization,personality,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J].Hearning of child psychology,1983(4):643-691.
[2] Boggiano,A.The role of motivational, motivation and emotion[J].Helplessness deficits in students,1992(16):271-296.
[3] 马勇琼.“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教育措施[J].江西社会科学,2004(5):174-176.
[4] (美)J·布罗菲,著.激发学习动机[M].陆怡如,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