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三文学类文本复习现状分析及建议

2013-04-29 12:53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2013年7期
关键词:文学类答题解题

吴晓俊

(江苏省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1102)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是高考语文中学生很难突破的一个模块。综观历年高考语文试卷,其所选文章都堪称经典。从题材上来说,大多数出题者钟爱的是当代知名作家的散文名篇。也不乏短小精悍,意蕴丰富的当代名家的小说文本。从思想情感上说,所选作品一般都能够紧扣时代的脉搏,都紧紧围绕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价值取向。从内容上来说,所有选考的文章大多是通俗易懂,字数在一千到一千五百字之间,中学生是能够在短时间内读懂。总之,高考中所选的文学类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符合高中生认知发展的特点,适合他们阅读并能点燃他们情感的文章。然而,这样精选的美文在高考中却常常被解读的支离破碎,题目中呈现的很多答案让人哭笑不得。

仔细揣摩学生的答案会发现:学生分析文章往往不是根据文本内容来进行,而是用复习时讲到的答题思路、答题模式去生硬地套用;要么就是随意简单地抓住文中的几句话作应景的分析,而不是通过文本的具体内容,作切实的分析,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仔细观察学生答题的过程会发现:一篇总分为20分的阅读理解,学生往往三五分钟阅读,五六分钟答题,其速度之快叫老师“自叹不如”。与学生交流会发现:很多时候想的是对的,但是落笔成答案却有了很大的偏差。深入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原因导致目前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困境:

1.忽视文本,淡化文意。从学生在答题时的表现来看,他们机械的读一遍文章,带着问题来文章中找答案,却忽视对文本本身内容的概括与理解,忽视对文本传达主旨的思考与分析,忽视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与探究。然而文本才是阅读理解的根本,学生对文本的忽略势必失去做阅读题的根本。再细究下去这正是因为我们在文学类文本复习乃至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只重视对诸如精读、略读、速读等阅读方法具体操作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引导,没有帮助学生树立起语文的阅读应在文本中求文意的观念。在分析题目的时候我们也喜欢脱离文本,架空分析,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所谓的标准答案、参考答案,作应试的准备。如此上行下效,习惯养成,自然就谬种流传了。

2.重视技巧,流于形式。近年来高考中文学类文本的考题形式是比较稳定的,以江苏卷为例,作用题、表达特色题是每年保留的题型。在一轮轮的强化训练后,学生的答案也有了相当的“保留”,逢作用题学生不假思索便落笔:“与上文照应,为下文铺垫,照应题目,点明主旨”等等,这些术语堆砌,脱离文本的答案让我们很可悲的感受,学生不是在阅读文章体会文意,点燃自己的感情,引发自己的思考,而是拿着课堂上归纳总结的答题思路答题模式机械套用,在他们眼里那不是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而只是一道数学题,所谓的答题思路答题模式只是解题的公式而已!文本閱读被视作用公式解题,与文本阅读的初衷实在是相去甚远。细想之下,这仍是忽视文本,淡化文意的恶果。

3.思考不深,表达不准。在阅读中思考不深入,表达不规范不准确也是十分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在答题时只思考其一,不思考其二其三,表述成答案的时候不会使用术语。例如,2013年3月的南京市二模语文试卷上文学类文本《开小差》中第13题:请分析乙段中复杂的人物心理。多数学生回答“羡慕他逃跑”、“他逃跑成功,他也想像他一样逃跑”。这两个答案都只回答一半。题目已经明确写道复杂的人物心理,既然是复杂的人物心理,那么肯定不只一种心理感受。但是很多学生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第二个答案表达也不准确,题目明确要求回答人物的心理,那么在组织答案的时候,中心词应该是人物心理。“想像他一样逃跑”,有了“羡慕”的意思,但是不准确不简洁。

那么,我们该怎么进行卓有成效的复习训练,提高学生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解题能力?

首先,分析文本,把握主旨。阅读分析文本时第一步。既要不求甚解地“跳读”,要求学生运用快速扫描法,不追求文本的细枝末节,不被文本的疑点难点缠住,重在快速把握文脉,梳理结构。第二步是细心研读,鉴赏文章内涵和语言艺术,实现对主题、情感、结构特点、表现手法等重大问题的赏析。第三步是推敲题干,找到相应的文本区间,落实文中依据。先统览五道大题,弄清题目的类型,印证在第二步研读中大脑中所产生的“初步答案”,然后逐题细细推敲题干,确立题干指向和答题的角度,谨防漏答偏答、顾此失彼等现象发生。一定要遵照设问的指向,到文中寻找并具体落实答题的区间范围,并及时圈点勾画,根据需要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信息整合。

同时,考生明确题干要求,如“结合全文”,就要统览整篇文章,不要拘泥于某一处;要“分条概括”,就要择其要点,分条表述;若是“简要分析”,就要恰当地举出文中相应的例子,并写出其作用等。

其次,动情阅读,引发共鸣。阅读训练又是一个情感活动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摆进去”,同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同哭同笑”。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情感体验,形成感情共鸣,才能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有所感悟,受到思想启迪,获得审美享受。冷眼旁观,无动于衷,是历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失分较多的根本原因。阅读训练还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要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敏捷性、准确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教会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比较、联想、想象等思维方法,提高聚合思维和辐散思维的能力。阅读文本更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再次,梳理知识,建构体系。我们的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一套表意符号、概念系统,掌握了这些内容,是入门的捷径。文学类文本的相关知识繁多而杂乱,教师指导学生集中学好“关键点”,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上海华东师大的郑桂华副教授认为“强调语文知识,绝不是一种倒退。这是一种尊重语文学习的常识,遵循语文教育的本质规律。”

我们可以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等进行集中归类,认识各类文体的基本特征。让学生明确语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处在段落或文章的开头,可能起到开篇点题、引起下文、为后文铺垫、设置悬念、揭示文章中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作用。处在段落或文章中间,可能起到承上启下、呼应前文、伏笔铺垫、转换话题、线索连接、推动情感或情节的发展等作用。处在段落或文章结尾,可能起到总结上文、照应文章开头或标题、画龙点睛、升华感情等作用。诸如此类,学生掌握了这样的语文知识,解题能力会大有提高。

猜你喜欢
文学类答题解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范围与要求
用“同样多”解题
邀你来答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用“同样多”解题
邀你来答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文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