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系画廊集体退市之后

2013-04-29 12:05
收藏·趋势 2013年7期
关键词:画廊当代艺术艺术家

在萨奇、尤伦斯、希克等国际藏家抛售之后,昌阿特、阿特塞帝、阿拉里奥等韩资画廊陆续撤离,画廊业在国内生存之艰难可见一斑。

韩系画廊之痛

新年伊始,阿拉里奥紧步昌阿特、阿特塞帝的后尘,宣布退出中国市场。与当年外资画廊扎堆入驻北京的热潮相比,这次黯然离场多了几分英雄末路的悲凉。要知道,这些韩系画廊曾大力推动过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几乎与张晓刚、岳敏君、方力钧、王广义、曾梵志等知名艺术家都有过合作,因此,这次集体退市在业界引发了强烈反响。

不过,天问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季涛对此并不感到意外:“从市场角度而言,这是比较正常的现象,其实一直有很多外资画廊做不好而退出中国市场,只是韩国画廊群体相对比较集中,容易引发社会关注而已”。至于韩系画廊集体退市的原因,季涛认为:“首先,这些外资画廊关注的是中国当代艺术,或者是怎样把国外的当代艺术引进中国,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比较小众,而且一直在走下坡路。其次,外国画廊在中国有些水土不服,因为文化理念的差异,推广的艺术家可能很难得到市场的认可。再次,关税问题对当代艺术影响很大,目前海关监管更加严格,画廊运营成本增高,很多东西很难带进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内的一级市场很难做,大部分画廊都是在赔钱经营。”

另有资料显示,韩国从2013年开始征收艺术品转让税,这可能让一些韩系画廊更加力不从心。其实,韩系画廊比中国内地画廊成熟很多,基金和企业赞助支持占了很大份额,但金融危机之后,画廊赞助大幅缩水,资金链断裂使得一些画

与季涛观点比较类似,北京画廊协会会长程昕东也曾多次表示,现在国内盈利的画廊只占到7%左右,甚至可能更少。国内画廊业的整体环境如此糟糕,来自韩国的画廊想要做好,其难度可想而知。此外,韩系画廊大都集中在望京地区,比如798、酒厂艺术区、草场地艺术区。近年来,这一区域的租金呈几何式上涨,这对经营惨淡的画廊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现在国内很多画廊都在推年轻艺术家,为什么?不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好,而是因为廉价”,这样的分析点到了画廊经营的痛处。

廊被迫改变经营策略,如阿拉里奥在退出中国之前,已经先后关闭了在纽约和首尔的分店。韩系画廊退出中国市场的原因不一,但这种集体性撤离却在向社会释放一个利空信号,使得整个市场信心受挫,质疑和观望情绪加剧,这对行业的打击将是难以估量的。

本土画廊处境堪忧

韩系画廊走了,但他们所遭遇的问题,对本土画廊而言,将是短时间内无法逾越的心霾。中国画廊业发展不过20年左右时间,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画廊屈指可数,与国外类似高古轩、白立方这样的画廊更是差距甚远。国内一些知名艺术家,比如曾梵志、张晓刚等都是在国外包装,或者是拍卖公司拍起来的,经由国内画廊一点点包装起来的艺术家很少。

季涛分析认为:“国外有些画廊拥有几百年的历史,好的作品都在画廊手里,但中国的画廊是半路出家,国内市场中的主体卖品基本都是没有经过画廊代理的,这就形成了国内画廊速成与滞后,跟市场之间有断层。”基于与市场的这种差距,很多画廊也就变了味,成了低进高出,赚取差价的代卖。这种比较低端的模式,也是画廊的无奈之举。如果选择长线经营,包装推广艺术家的成本高昂,需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成本付出之后,有可能市场并不买账,还得经受艺术家违约的风险。风险的客观存在,使得画廊在签约后依然顾虑重重——该做的展览不做,该做的宣传也不做,艺术家撇开画廊私下交易,反过来画廊在包装和推广方面更加消极。合约破裂之后,双方往往还会互相推诿责任,甚至反目。

张晓刚曾经表示,不是市场要你妥协,而是你要创造市场,商业与艺术不应该存在对立关系,这个观点说出了很多艺术家的心声。因为画廊要利益分成,有些艺术家绕开画廊,直接找拍卖行或者收藏家。即便与画廊签约,也只是将画廊作为作品销售的另外一种途径,那么,这种经纪代理关系也就名存实亡了。对于艺术家直接送拍的做法,季涛表示理解,“正规的画廊包装代理艺术家一般是买断,或者给付押金,但拍卖行是代销,不用那么高的成本,可以集中大量的艺术作品供藏家选择。另外,画廊与艺术家是比例上的分成,是一种零和状态。拍卖公司是收取佣金,与艺术家是一种合作关系,不是对抗关系。再有,拍卖行的宣传效果好,业内影响力大,所以,一些艺术家愿意将作品送到拍卖公司”。对于业内人士指出的,画廊一直在走下坡路,是因为拍卖公司和艺博会严重挤占了画廊的发展空间。季涛则认为,“我不太认同挤占这个概念,拍卖行与画廊的关系,形象一点来说,就是大卖场与零售店的关系。艺术品销售涉及到品牌因素、作品真伪的问题。画廊一般是小本经营,没有那么大的资金实力,代理的画家有限,而且画廊是一对一的服务,价格不透明,买家可能会有压力。与之相比,拍卖行的作品价格相对公开透明,选择范围比较大,懂的人和不懂的人都可以参与,大家可以交流,可以比较。作品成交可以满足一些人的自信,还可利于以后作品出手。其实,一二级市场倒挂的现象并不奇怪,这是初期市场比较容易出现的业态状况。”

画廊繁荣还有多远

韩系画廊的离开,使得有些业内人士开始抱怨外资画廊在国内市场调整时不能共度难关,这与尤伦斯抛售时的抨击论调如出一辙。不可否认,国际优秀画廊的参与,可以推动国内艺术市场向前迈进,但是,外资画廊进驻中国是以盈利为目的,当没有钱赚的时候自然就会打道回府,而且外资画廊有什么义务培养中国市场呢?反过来问,难道国内市场的发展只能仰他人鼻息?

目前,不少从业人员正在发出悲观的声音:画廊已经成为一种夕阳产业。时态空间创办人徐勇在采访中表示,“谁想要找罪受就来开画廊吧,除非你是某种怡情的需要,而且能烧得起钱”。这恐怕是很多画廊从业者的心态写照。但是,季涛仍对画廊的前景充满期望,“拍卖行不会长线经营一个画家,画家要搞创作,也不能自己包装自己,总要有人来运作。另外,艺术品可以彰显藏家的文化品味,拥有收藏、装饰、投资保值的独特优势,从长远来看,画廊,包括拍卖都应该都是朝阳产业,未来应该可以做得更好”。当然,季涛也深知画廊之路困难重重。他表示,画廊的运作需要有品牌的建立,推广艺术家,需要有敏锐的学术眼光和雄厚的财力,但是大部分画廊不懂经营,不懂如何去包装推广画家。所以,培训如何去经营画廊,就成为北京画廊协会的主要工作之一。此外,对文化产品,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十分重要。比如说,设立单独的税率,在政策上有一定倾斜,就会吸引更多的人与资金进入画廊业,但至少目前来看,国家税收政策并不是一个支持的态度。

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单个画廊的力量十分微弱,抱团取暖、共度寒冬就显得十分紧迫。画廊集体发声,并充分利用协会的力量,争取更好的扶植政策,吸引更多的基金会与社会力量赞助,是很现实的选择。季涛指出,“画廊也应该多尝试一些新的合作模式,我相信以后肯定会有专业的品牌画廊,艺术家不再急功近利,配合画廊从长远考虑,藏家从艺术家手里拿不到作品,要去画廊购买。只不过,因为社会大环境的问题,可能市场走向诚信、走向规范化的进程会很慢”。

猜你喜欢
画廊当代艺术艺术家
当代艺术看得懂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画廊
画廊
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