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同居背后的文化分析以及高校教育策略研究

2013-04-29 22:21周颖孙倩倩
考试周刊 2013年75期
关键词:文化冲突

周颖 孙倩倩

摘 要: 在现代社会,随着中西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人们的性伦理关系和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人们对当代大学生同居行为的宽容和理解,可以窥见出大学生同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但是同样也有不少人谈大学生同居而色变,从而使大学生同居现象日益成为全社会密切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将通过对大学生同居现状的论述,深入挖掘产生该现象的文化及高校教育的原因,从而找出正确的引导方法。

关键词: 大学生同居 文化冲突 高校教育策略

一、大学生同居的现状调研

据有关机构公布的大学生心理调查数据表明,70%的大学生不反对婚前同居。据一位河北大学的教师对12所大学的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三成的学生认为大学生谈恋爱“不求天长地久,但愿曾经拥有”,认为这是“两相情愿、不必谴责的一种爱情观”。在全国26所高校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大学生赞成婚前性行为,赞成的人数比例比十年前提高了25%。①曾在报道中看到,学生认为恋爱很正常,但现在有的大学生恋爱动机往往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孤独,或是出于随大流的从众心理;也有的是为了展示自己的魅力,便同时和几位异性同学交往、周旋,甚至和谁都不确定恋爱关系。②现如今大学生同居已经成为屡见不鲜的校园现象。在广州高校的周边地区,比如石牌、五山和下渡等地,已出现一些“大学生村”。在全国各大城市高校中,学生租房同居的现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有关专家指出,大学生同居在目前看来是弊大于利。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牵涉到诸如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影响和问题,不可小视。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同居,说到底是社会化现象,随着社会中越来越开放的性观念,有关教育界人士早已指出,学校加强对学生性观念的引导和教育已迫在眉睫。

二、大学生同居背后的文化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人们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校园又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一方面大学生有着传统观念,另一方面又都受到西方思潮的强烈冲击。大学生同居比例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中西文化交融引发的性观念变化的影响。

传统的性文化中性禁锢文化是主流观念,它主张“万恶淫为首”,认为性是一件十分罪恶的事情。现代中国尽管对性的观念有了很大改变,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少部分人仍然把性看成是肮脏、罪恶、可耻的事情。

西方从60年代开始爆发“性革命”,主张性解放、性自由、性放纵等。“性革命”和人的性冲动一拍即合,因此性解放思潮逐步蔓延了整个世界,每个地方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中国性学专家李银河说:“中国人没有把性自由作为性解放的口号提出来,但是在行为上广泛地模仿着。”③

在当今时代,大学生处于多元文化的选择中,一方面受到中国传统性禁锢文化思想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渴望西方性解放思潮的自由。他们既不像先辈们那样单纯无知,恪守纲常,又不完全像西方的六十年代那样毫无顾忌地追求性解放,在这样矛盾的文化冲突中他们就有矛盾的行为选择——同居。[2]人们对性的态度,阿伦·格莱格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描述:“在性的问题上要么无知,要么世故;要么压抑,要么刺激;要么矢口否认,要么任意放纵;要么遮遮掩掩、神神秘秘,要么就是连廉耻都不顾……可以说,只要这种混乱状态一天不结束,性就必然与欺骗、下流联系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段话诠释了导致当今大学生性困惑的真正原因,也诠释了大学生选择同居背后的文化原因。[2]

三、高校教育的缺失

如今许多高校一方面大力宣传严厉禁止和惩罚同居,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外出同居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真正采取制止措施,因此反对同居只是高校政策上的“空头支票”。这种矛盾对学生的心理又是一种冲击,易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混乱,产生同居等越轨行为。

从高校教育体制上说,目前各高校还缺乏对学生的性教育和引导,极少有高校能够开展完备科学的性教育课程,缺乏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性观念的相应措施;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性教育课程在高校教学计划中,几乎是一片空白。据了解,全国各高校的基础课程一般占本科全部课程学时的三分之一左右,而目前却几乎没有一所高校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性教育课程。[3]这些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与西方“性解放”思潮相互作用,给大学生的性观念造成了相当程度的混乱。大学生如果不能形成和培养起正确的性道德观念,那么很有可能导致大学生从恋爱走向同居。[4]

四、性教育应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尽管人们对于青少年需要接受性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明确,一些高校也确实付出了不少努力,但目前就绝大多数学校来讲仍是选择了沉默和无为,大学生的性教育特别是性道德教育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仍然是一个“空白地带”。[3]学校缺乏令人信服的性道德教育,从而大学生一般都是通过“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来感受自身的“性”及其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因此,学校通过各种适当的方式加强对学生性观念的引导和教育已迫在眉睫。

(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性观念。

面对大学生性观念的矛盾和混乱,高校有必要采取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来代替传统单纯的“安全套教育”。引导大学生对西方“性自由”、“性解放”观念的产生、发展及最后导致整个社会在性方面的无序情况做全面的了解。高校应该认识到“安全套教育”仅仅是“治标不治本”的教育,是在其他教育措施没有跟进的情况下的一种不得已的保护和提醒。

性道德教育是大學生性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对大学生在性方面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教育。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道德成熟走在性成熟的前面。”④高校应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性观念,帮助大学生在性领域建立起健康人格,以健康的性意识促进自我约束力的提高,以负责任的态度克制生理和情感冲动。

(二)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如今,大学生谈恋爱早已司空见惯,国家政策也放宽了对大学生婚姻的约束,但是大学生的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错误的恋爱观对大学生是相当有害的。因此,高校应主动关心,积极疏导大学生感情困惑,引导其建立正确的恋爱观。高校要积极开展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如果大学生具备了性道德观念和正确的恋爱观,便可以在恋爱过程中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可使对方对自己有一良好的印象,有利于促成双方感情建立在道德原则的基础上,从而获得稳固的、长远结合的保证。[3]

(三)通过责任感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负责态度。

爱的核心是责任。要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特别是男生,不能凭一时的冲动,要理性地看待问题,要有对女友、对婚姻、对家庭负责的态度。女生要克制自己的情感,不要被男生一时的甜言蜜语冲昏了头脑。要坚持原则,不能逢场作戏,切忌把恋爱仅当做人生的重要体验,那种不负责任的观念是不道德的。⑤

(四)性教育的国际借鉴。

过去4年来,美国40多个州的初、高中都通过各种课程,加强学生对婚姻生活的理解。亚洲也在攻克这一难题,早在1992年,台湾地区的院校就发起了“性教育”活动。目前,欧洲的芬兰在这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70年代芬兰性教育就进入了中、小学的教学大纲,连幼儿园也有正面性教育的图书,此外还公布了青少年咨询电话,建立了儿童保护机构等,随时为未成年人提供帮助。这使芬兰全民整体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芬兰经验”说明,只有用疏导的方法去教育青少年的“性观念”才是一条正确的路子。

注释:

①佚名.中国大学生同居现象透视.人民网,2009-06-11.

②佚名.中国大学生同居现象透视.第2页.

③赵霞,车慧颖.中西性文化的碰撞对大学生的影响.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28.

④孙萍.我国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山东,2006:25.

⑤杨雯.大学生同居的道德引导机制研究.上海,2006:38.

参考文献:

[1]佚名.中国大学生同居现象透视[DB/OL].http://www.sgnet.cc/edu/2009-06/11/content_133935.htm,2009.06.11.

[2]赵霞,车慧颖.中西性文化的碰撞对大学生的影响[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孙萍.我国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6.

[4]杨雯.大学生同居的道德引导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文化冲突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论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其化解途径*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冲突及应对策略
跨文化冲突视角下的法国电影《岳父岳母真难当》解读
文化冲突与融合下的就业选择方向——以潮汕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酒店英语交际中的文化冲突与解决策略
中英礼貌用语对比及跨文化冲突——以《喜福会》为例
高校外事工作中的中德跨文化冲突与对策:以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学院为例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
新时期涉外高校文化冲突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