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业务需求的数据库性能优化方法

2013-04-29 17:37冷友方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13年7期
关键词:性能优化数据库信息技术

冷友方

摘 要:数据库性能优化一直是IT领域的一个大课题。结合工作经验及问题总结,列出传统数据库优化方法中的一些误区,并提出一种全新的优化方法:面向业务需求的数据库性能优化方法。包括以下几个过程:问题的引出,部析优化目的,探讨优化方法,采集实验数据,建立优化模型,建立优化过程;通过这几个过程的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探索了这种优化方法的来源,建立方法,应用方法等等,给数据库的优化引出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数据库 性能优化 信息技术 性能评估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7-060-03

1 问题引出

很多IT技术人员一提到数据库调优,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调整CPU、内存、IO等问题,以技术细节做为出发点,很多已有的数据库调优文献都是如出一撤,教的是如何调整这些参数,但笔者在多年的数据库调优摸索中逐渐发现,其实调优的出发点不应该是技术参数,而是业务需求,具体来说,就是从数据库所服务的应用程序的业务类型和业务量出发。

打个比方,拿道路堵车方案来做类比:

数据库的优化方案就如同治理堵车方案一样,道路就是数据库,如果道路有2个车道,当只有非常少量的车在上面跑,一点也不堵,那性能肯定能打100分。

但如果同时跑海量的车在这2个车道上面,肯定堵得一塌糊涂,性能只能得0分。

同一条道路,性能评分有天壤之别,为什么呢?关键不在这条道(数据库)上,而在承载的车量(业务量)上面。

所以基于这个想法,笔者认为优化的出发点不应该是数据库,而是先分析业务模型。针对业务模型,再给出具体的数据库优化方案。

1.1 传统的数据库优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数据库优化工作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数据库优化切入点:SQL/参数/CPU/Memory/IO不合理。

在传统的数据库优化方法中,技术人员脑海中首先闪现的就是sql写得有问题,要么就是参数设置有问题,再或者是硬件配置是否太小,这些都会把调优人员引入技术细节的歧途,也使得旁观者和初学者觉得调优工作是一件极其复杂的工作,从而望而生畏。

(2)没有固定的优化过程或模型。

如果切入点没找准,在进行具体的优化工作时,到底是SQL需要改写?亦或是参数需要调整?再或者是CPU需要提速?等等这一切,说明切入点越多,优化步骤和优化方向越迷茫,往往不能做到软件和硬件的协调统一。

(3)优化结果不可评估和量化。

传统的优化工作有时可以解决当前问题。但解决之后,给出的方案效果如何,如何评估?解决了当前问题,会不会引入其它问题?

1.2 本文的不同点

本文在做优化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不同点:

(1)彻底抛开传统优化问题的切入点,以业务做为切入点。

正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怠。在寻求优化切入点的问题上,也需要做到知已知彼。所谓知已,就是收集数据库自身的静态信息,其中包括数据库的辑逻结构和物理结构、数据量等等。所谓知彼,就是收集来自数据库之外的动态信息,在不同的时段,都有什么业务,业务量有多大,这些业务都发出了哪些数据库请求,以及数据库的响应时间等等。

(2)给出了一个可重用的优化过程模型。

传统的优化工作基本没有可重复使用的过程可以参考,使得优化工作只能是一些经验非常丰富的人员才能完成的工作。本文在基于业务做为出发点的前提下,给出了一个可以重复使用的优化过程模型,从而使即使初级的IT人员也可以遵循这个过程进行优化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3)优化结果可以量化。

本文提出了“响应时间-资源-业务”三要素的评价模型。响应时间是目标,资源是限制条件,业务是事实,基于这个模型来量化系统得分,从而评价优化结果。

2 剖析优化目的

2.1 优化目标:提高响应速度

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服务。近年来,IT服务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云服务也开始遍及。各种理论研究,如IT服务管理(IT Service Management),ITIL(IT Infrastructure Library),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Cloud Computing(云计算)等等,都是围绕“IT即服务”的理念展开的,它们都详尽阐述了如何建立服务模型,提高服务质量。毫不例外,数据库作为信息的存储中心,向应用程序提供数据的存取服务,当然也是一种服务。

当数据库作为一种服务时,应用程序无需知道数据存放的磁盘位置,数据的组织结构,以及发出数据请求(如SQL)时数据库的具体算法。对应用程序来说,它只关心为其提供服务的数据库的存取速度,即响应时间。所以在数据库优化中,最核心的目标就是提高响应速度,即减少响应时间。

2.2 优化思路:以资源换时间

确定了提高响应速度的优化目标之后,就需要提出提高响应速度的方法。

在谈优化思路之前,先说一下经济学中的资源的稀缺性,在经济学领域中,研究的核心概念是“资源的稀缺性”:即整个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资源的数量不足以满足人们的所有需要;而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以使人类的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资源的有限性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人类社会的资源,而IT领域属于整个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同样也存在资源的有限性。在IT领域中,计算需要的资源包括CPU资源,内存资源,I/O资源,以及网络资源等等。由于这些资源的有限性,在提高响应速度时,有两种思路可以遵循:

(1)优化算法,减少使用的资源。

例如优化SQL,改变其执行计划,使其利用更少的计算过程完成同样的任务,从而提高响应时间。

(2)分配更多的资源。

从服务器所拥有的资源来说,分配更多资源分为以下几方面:

1)如果数据库的命中率很低,说明内存分配得比较少,很多数据都需要从硬盘上读取,此时可以为数据库分配更多的内存,使其直接从内存读取数据。这是一种以内存换时间的方法。

2)数据库中的索引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数据冗余,但它能提高对特定列的检索速度,是一种以磁盘空间换时间的方法。

3)并行运算,就是利用更多地CPU协同完成一个任务,是以CPU换时间的方法。

不管是以CPU、内存、以及磁盘空间哪种方式来提高性能的方法,都是以资源来换取响应时间,因此,数据库的核心优化思路即是“以资源换时间”。

3 优化模型的建立

3.1 响应时间、资源、业务量三者之间的博弈关系

响应时间,资源以及业务量三者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博弈关系的,举几个现实中的实例便可以定性地看出三者的关系,现在电子商务已经逐渐普及并且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拿电子商务来举例会更容易理解:

关系一:在资源固定的情况下,持续增加业务量,响应时间势必会增加。

Example 1:某个电商网站A商城,服务器资源是固定的,平时日访问量为100万用户,转化率为30%;如果在十一节假日采取了大量的促销优惠活动,比如打5折,并且此前做了充分的广告来宣传此活动,那么到了十一这一天,访问量肯定会巨增,如果访问量达到500万用户,并且转化率提高到80%,可以预见其响应速度势必会降低,系统甚至会瘫痪。

关系二:在特定的业务量下,为了减少响应时间,必须增加更多的资源。

Example 2:拿铁路售票系统12306为例,在春运等高峰期,经常登陆会堵塞,而铁道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二期的改造中,耗资几个亿来增加硬件资源的投入。

关系三:在保证响应时间不变的前提下,如果增加更多的资源,则系统能支持的业务量会增加。

Example 3:一个设计优化的系统在设计初期,不仅要考虑到当前支撑的业务量,还要考虑到系统的可扩展性,用来满足将来能支撑更多的业务量。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对信息服务的质量会越来越高,也就是对响应速度的要求只增不减。系统的业务量也会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而客观增长,而资源却是有限的,这是需要在三者之间做出权衡抉择,给出一个合理的抉择结果,这个抉择的结果正是优化方案。

3.2 模型建立

上一小节讨论了资源、业务量、响应时间三者之间的定性关系,如果需要具体的优化方案,就需要建一个的可量化的模型,也就是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本小节中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获取数据,用于验证上一小节提出的三种关系。

需要从两个方向来采集数据:

(1)一方面,资源配置不变的前提下,获取系统当前的实际业务量q,然后通过压力测试软件,如loadrunner,录制业务脚本,通过加大系统压力来摸拟业务量增加的情况,实时采集系统响应时间t。

(2)另一方面,在特定业务量情况下,通过调整资源大小s,实时采集系统响应时间t。

通过以上两个方向的数据采集,就可以得出,在各种不同的资源以及不同的业务量情况下,系统的响应时间。

由于资源的多样性以及资源限制,如果使用多种资源的变化组合,数据将程现出多维状况,为了简化我们提出的“资源-业务量-响应时间”三维模型,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仅仅使用虚拟机来调整单一资源,即CPU的个数来验证我们的模型,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数据采集

图1 响应时间随着业务量和资源量的变化趋势

说明:通过表1的数据,绘出图1的图表。图表1中,横轴是业务量(单位:万),纵轴是响应时间(单位:秒),蓝线为2cpu,红线为1cpu。

从图表1中可以看出:

(1)2CPU的响应时间比1CPU响应时间要小一倍左右,验证了资源对响应时间的影响关系。

(2)在相同的CPU数量上,当业务量增长时,响应时间程现出增长的趋势,验证了业务量对响应时间的影响。

(3)横向比较响应时间保持不变的情况(取40s),可以看出,如果增加资源的数量,从1CPU到2CPU,则支持的业务量也从4万增加到10万。

通过实验我们采集到了三者之间的数据,运用线性回归算法,就可以给出响应时间t和资源s以及业务量q之间的函数,称之为性能函数:

t=F(s,q)

得出此性能函数后,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就出来了,就能知道每增加一定量的资源,系统的响应时间会减少多少,或每增加一定量的业务量,系统的响应时间又会增加多少。系统架构师就可以依据此函数来准确地制定优化方案。

4 模型应用

性能函数t=F(s,q)有以下几种非常实用的应用场景:

4.1 计算要达到理想响应时间需要投入的资源

通过调研获取用户的目标响应时间T,采集到当前的业务量Q,通过性能函数T=F(s,Q)的运算就可以得出需要投入的系统资源S。

4.2 预测当业务增长后,资源的投入情况

确定了用户的目标响应时间T,预测为了满足将来业务量持续增长时,需要新投入的资源情况,使系统在设计初期充分考虑其可扩展性。

4.3 为系统评分

通过系统当前实际的资源S和业务量Q,算出理论响应时间T,并采集系统的实际响应时间t1,调查产生用户对系统的零容忍响应时间t0,即:如果响应时间大于t0,则认为系统得分为0,然后为系统打分。评分公式如下:

(t0-t1/t0-T)*100

例:通过函数运算,系统理论上响应时间为1s,用户对系统的零容忍响应时间为3s, 而系统实际响应时间为1.5s,那么此系统打分为:

(3-1.5)/(3-1)*100=75

说明:当得分为负数时,表明此时响应时间已经超过用户的零容忍响应时间。当得分大于100时,表明此时响应时间表现很好,比理论响应时间还小。

5 优化过程

作为专业的数据库工作者,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有IT人员谈到数据库性能问题时,总是望洋兴叹,认为数据库优化神秘而不可触,有时甚至寄希望于有一种通用的方法,或者打开一个优化开关,或调整一两个参数就可以快速解决当前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不同的系统对响应时间的要求不一样,资源也不一样,业务类型和业务量更是千差万别,因此,优化工作中没有银弹(Silver Bullet),也没有通用的开关,必须以系统工程的理念进行优化工作。

既然优化工作中没有银弹,在明确了以响应速度作为优化目标,以资源换时间作为优化思路,以及“速度-资源-业务量”三者之间的量化关系后,就需要建立一套切实可用的优化过程,来得出优化方案。

具体的优化过程如下:

(1)获取系统当前的资源情况以及业务量数据。

(2)建模推导出性能函数t=F(s,q)。

(3)确定优化方案。

得出性能函数t=F(s,q)后,求解优化方案就变成一个数学问题,确定了其中两个参数,就可以求解出第三个参数,三个参数的不同组合即为不同的优化方案,我们可以权衡抉择来选出折中的方案。

(4)实施方案。

(5)评估优化结果。

最后,通过4.3小节给出的评分标准来给优化方案打分,如果不满意则继续选择备用方案并评分,直到最终找出最合适的优化方案,那么优化过程也就结束了。

6 结束语

本文结合笔者长期的数据库工作经验,总结了响应时间、资源和业务量三者之间的博弈关系,并在此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实验采集大量的数据,并结合线性回归算法得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函数,以此模型来指导数据库的优化工作。并给出了此模型的三种应用:解决当前问题、预测将来的性能扩展问题、为系统评分。在最后,说明了数据库性能优化没有银弹,并给出了性能优化的过程模型。

但本方法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资源大小的调整需要大量的硬件支撑,由于实验环境的限制,目前只能调整比较有限的资源。

(2)在评估优化结果时,理想响应时间和零容忍响应时间因人而异。

这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 蒋洪迅,杨永艳,苏俊.IT系统管理中多应用综合性能优化的建模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27).

猜你喜欢
性能优化数据库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数据库
SQL Server数据库性能优化的几点分析
Web应用的前端性能优化
数据库
Oracle数据库性能调整与优化分析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