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特色专业的建设与研究

2013-04-29 17:03:37李美琴
考试周刊 2013年74期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对策

李美琴

摘 要: 升本扩招在给外语系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师资短缺、课程设置单一、人才培养目标单一、专业定位不明、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外语系的现状分析入手,试图找出不利于外语系健康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优化人才培养机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等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特色专业建设 对策

一、引言

语言作为信息与文化的载体和人类思想交流的媒介,在全球人类文明的发展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间合作的日益加强,外语的作用举足轻重。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正逐步加大,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频繁,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许多高校也顺应高等教育“跨越式”大发展的潮流,对外语专业进行了增设和扩招,尤其在高校扩招这10余年间,外语专业招生人数更是突飞猛进,外语似乎成为各大高校的热门专业和重点发展的优势学科之一。

二、百色学院外语系现状

从1983年秋开始招生,经过28年的发展历程,百色学院外语系的办学规模由最少时候的三个年级4个班总人数仅为140名学生,扩大到2006年升本后在校学生人数最多时接近1000名的规模,外语系的发展实现了空前的繁荣。现开设英语、英语翻译、英语教育和泰语4个四年制本科专业,此外还有应用英语、英语教育和应用越南语3个三年制专科专业。生源主要来自广西,也有部分来自外省,生源遍及云南、四川、湖南、福建、江西、海南,河南、河北、黑龙江等省份。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791人,其中本科学生422人,专任教师44人,是学院规模最大的系部之一。我们的专业建设定位是:立足百色,辐射滇黔桂,对接东盟,以多层次、多元化办学模式培养中高级外语应用型人才,努力把外语系建设成为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界的区域性外语人才培养重要基地。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外语系围绕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生外语基本技能的培养,注重课外特色实践活动和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在校外建立多个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努力建设品牌项目。目前外语系“水滴石”晨读活动、英语角、外国文化活动周、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戏剧节比赛等有特色的活动,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促进了良好校风学风的建设,成为了全院参与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之一。组织师生志愿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院树立了良好形象,如广西中越青年友好联谊活动、乐业国际户外山地挑战赛、平果中国东盟篮球比赛、田阳中国东盟现代农业科技展览等国际大型活动的翻译、服务接待等工作,主要都是由外语系师生志愿者完成的。同时,去年开始选派部分学生前往东盟邻国泰国春蓬府中小学进行为期3个月的教育实习,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所有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我系师生社会活动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充分展现了良好综合素质,得到了主办单位和上级部门的肯定和赞誉,大大提升了百色学院的品牌形象。

三、特色专业建设须解决的问题与对策

应该充分肯定,升本之后外语系在一个奋发向上、开拓进取、团结协作、凝聚力强的领导班子的领导下,不仅注重社会实践创设学院特色品牌,而且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在科研教学、学生管理、招生就业等方面也做了很大的努力,各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外语系快速健康的发展,我们唯有冷静思考,找出自己的“硬伤”,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优化人才培养机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早在2000年,国家《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就提出,高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具体来说,就是要求英语专业本科生具备以下的素质与能力:1.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和初步的翻译和写作能力;2.较系统地掌握通信、计算机、电子商务、商务沟通、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3.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必备的中西方历史、文学、社会、文化等知识;能够从事中外文化、科技交流与翻译,外经、外事和英语教学等专业工作;4.具有复合型英语专门人才必备的人文素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作为一个专业学科点,国家对外语专业学科点本科生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基本素质等方面也要求有一个共同的基本要求和标准,由于处于劣势地域,我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招生质量等和外面的高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只有冷静客观地分析这些差距,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上避免和其他高校一样专业同质化,打破人才培养规格单一化,而且英语专业定位要与学校的目标定位、层次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相一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因地制宜、坚持自己的地方特色,精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才能把劣势转化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让自己立足于不败之地。

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必须以动态的观点,与社会发展同步,不断修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着眼于国情、区情及本土资源,使课程综合化改革在广度、深度、高度和跨度方面有新的突破。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即在突出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加强应用能力培养,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围绕加强培养学生口语能力这一目的,切实重视每周的英语角活动,避免其流于形式;扩大英语演讲比赛在全系、全院的覆盖面及影响力,使之成为长期持久的教学活动,而非停留于全国外研社英语演讲选拔赛上;举办中英文写作大赛、外文歌曲大赛、电影配音大赛、英文辩论赛、英语节目主持人选拔赛等,加大对在各类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的奖励力度,将学生在比赛中取得的成绩与学分挂钩,更好地激励学生潜能的开发,以利于学生素质的拓展和个性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涉足一些企业和涉外机构,积累经验,得到锻炼和提高,更有针对性地完善自身的专业结构;本着为地域经济服务的思想,利用百色市各县举办的文化旅游节的机会,积极参加相关的对外宣传、接待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口译笔译的实战能力,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本科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

(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在“学科规划”A级标准要求“学科定位符合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现有条件及外语学科的基本规律,有明确的专业方向,专业建设规划遵循教学规律、符合学校实际情况、适应对外开放、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外语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定位不明、课程设置单一,在很大程度上依旧延续传统英语教育中只设置外语基本技能课与外语专业知识课的做法,课程设置满足不了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强调听说读写译等基本功,过于强调外语的工具性,侧重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培养、训练和运用,培养出来的还是传统的“纯语言型”外语人才,而这类人才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中已经没有任何优势。广博的知识背景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新时期多元化、复合型外语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调查表明,具备外语基础的多学科、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在就业人才市场要比“纯语言型”外语人才更受欢迎,所以我们应该更注重对学生多学科知识视野、实践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等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也应当从过去只培养单纯的外语人才,转变为培养创新型、宽口径的通才。

要解决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加大课程设置调整幅度,基础与专业多维并重。胡文仲(2008)指出,“外语+专业方向”或“外语+其他专业”等培养模式使外语专业具有表面的不确定性,但归根结底是实质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从而使外语专业的优势得以突出。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着为地方经济建设需要服务的思想,外语专业的专业设置应坚持“本色”和“特色”相结合,设置课程由单一外语学科,向“外语+多门复合学科”的转变,通过合理增建学科、增设专业来拓宽外语专业口径。学生除了主修语言、文学和文化等专业课程之外,对与培养目标相关的选修课程也要进行扎实深入的学习,不应只是蜻蜓点水。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素质好、能力强”的人才培养要求,进行多学科跨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为指导思想,利用学校多学科的优势,加强语言、文化与其他经济、管理、法律学科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既重视学科基础课,又加大选修课的比重,拓宽专业领域。在突出外语专业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应增设一些应用性强、操作性强、符合周边经济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现外语与其他专业的有机复合。在完成两年的专业基础教育后,三年级开始增多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使学生既具备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又拥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在日后的多个领域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比如,英语翻译专业需要增设文学课程,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加深学生文字功底。同时加强外事、法律、经贸、科技、通讯、物流、管理等方面知识的渗透,并针对这些领域的知识进行密集型的阅读、翻译、写作等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实战翻译能力。此外,还应定期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改革单一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型的宽口径、应用性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使课程教学与社会需要接轨,适应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人才市场的需要。

(三)重视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拓宽毕业生就业面。

新建本科地方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该倍加重视和关注,而且应该成为我们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专业实践及社会实践等内容是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我们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都盛行“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指导思想,并对毕业生进行就业信息的发布、求职技巧的指导与培训,让绝大部分毕业生能暂时找到一份工作,系里也完成了就业任务,但这套方法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要求,它忽视了学生的专业方向、特长爱好和未来发展等问题,以致他们就业后频频“跳槽”,造成学非所用的就业“怪圈”。他们有些人不得不在入职前重新接受培训,不仅造成人才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重大浪费,而且还从某种程度上直接否定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学校作为主体不仅要发挥为学生提供自我决策的指导职能,还应该进行组织层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贯穿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扩大校内外合作范围,才能拓宽学生就业面,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在实践的内容上,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加强校外合作幅度,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就业技能,推动就业工作,逐年拓宽毕业生就业面。进一步扩大专业教育实习基地,及时了解社会需求,或“请进来”,定期从外面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为学生做系列讲座,让学生更系统更深入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以弥补课堂上相关专业知识学习的欠缺;或“送出去”,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的宽度与深度,加强与通信、外贸、培训机构、翻译机构、百色各县文化旅游部门等的沟通与合作,增加与社会接轨的渠道,使其得到规范性训练,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为他们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融入企事业单位。

二是加大国内外合作力度。目前外语系的东盟国家小语种越南语、泰语专业分别实施“2+1”、“3+1”学科模式,已经迈出了国内外合作的可喜的一大步,但作为主打的英语专业,在这方面还是完全没有打开局面。我们不妨把胆子再放大一些,采用“3+1”模式进行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积极寻找和英、美两国地方大学之间的合作机会,互派留学生,并鼓励学生自费出国留学、实习,针对少量优秀学生,学校可负担大部分费用,这样一方面可以推动低年级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学风建设,另一方面又可以吸引更好的生源来我系就读,大大提高我系招生质量,形成招生、就业双赢的良性循环。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专业建设水平。

在师资队伍方面,目前我系的专业教师多是知识结构单一的“语言型”人才,不具备相关专业课的基本知识,无法培养学生的外语与专业知识的复合应用能力。科研也是我们专业教师的一个传统弱项,整体学术与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由于上课多,加之部分教师无心做学问,心有余而力不足。庄智象(2010)指出,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的增长与提升,学科梯队的建设与形成,学科点的合理布局与构建,学科建设理念和学术氛围的建构与形成更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升本后招生的急剧扩大,客观上导致了学生、师资队伍等数量的急剧增加,而办学质量、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等没能同步提升,外语系的师资发展遇到了瓶颈。

为了外语系长期的良性发展,把外语人才培养新模式落实到实处,培养《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未来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核心,以培养骨干教师为重点,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为切入点,带动师资的职称结构和教师的整体学术与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大力度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人才,引进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高学术素养、高理论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培养高教学水平、强科研能力的教师为学术骨干,形成一支合理的学术梯队,精心打造一支结构合理、阵容齐整、骨干突出、品质优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

除此之外,为解决因为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而带来的师资不足问题,在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的同时,还可就地取材,对具有跨科素养的教师进行新专业培训,平衡和完善教师的专业结构,更好地为培养合格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服务。

四、结语

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宽广的知识面是培养外语专业创新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关键,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绝不是外语专业技能与其他专业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要稳步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特色专业建设,不断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在加强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培养的基础上,注重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的融合,培养学生较强的思辨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保障教学设施投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如条件允许就尽可能分小班教学,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努力改进我们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1998.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胡文仲.英语专业“专”在哪里?[J].外语界,2008,(6).

[4]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

[5]李海刚.关于新时代背景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考试,2011,(16).

[6]李敏,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2.

[7]庄智象.我国外语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界,2010,(1).

猜你喜欢
新建本科院校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28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管理工作现状及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93期)2016-12-12 09:11:59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07:58:35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科教导刊(2016年29期)2016-12-12 07:4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