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课”教育是提高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

2013-04-29 17:03陈卓
考试周刊 2013年7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心理

陈卓

“两课”是指我国现阶段在普通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它由八门课程组成: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当代国际经济与政治;思想政治教育课包括法律基础、思想品德和形势与政策教育。

一、“两课”是其他各类教育的前提

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两课”的重要性,并不以人们的态度为转移。大学生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并不是说“两课”教育较其他各类教育高人一等,其真正的意义在于:在“两课”教育实践中,一方面,要加强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细致的集中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的热情,充分发挥德、智、体、美、劳诸教育的德育功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工作。

二、高校“两课”教育的现状

学生学习“两课”的激情消失,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学习热情,对“两课”学习的意义产生怀疑,对“两课”不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不强,兴趣不浓,以致流失了大量学生,这让“两课”教育处于尴尬境地。

造成大学生对“两课”产生倦怠情绪的原因有很多,总的来说有如下几点:

1.高期望的心理负荷。

高校是精英荟萃的文化群落,大学生头脑聪颖,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抱负,大多数学生在科学知识的广博与专深上有较高的要求。肩负方方面面的期望,当他们为期望努力奋斗却在残酷的现实中碰壁时,当与同伴相比处于弱势状态时,就会产生挫败感。难以负载的压力无形中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荷,使其产生心理焦虑、失去学习信心。

2.务实性心理。

择业、就业的务实性考虑,使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远远没有对专业课那么重视。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当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渐严重。择业行为本身属于一种社会活动,而人们进行每一种社会活动无不是从自我认知开始的,大学生也不例外。

3.人格亲和力的缺失。

苏霍姆李斯基说过,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而在“两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鲜活的个性及他们生活的多样性和思想感情的丰富性大多被禁锢在教师给定的一套“善意”和“论道”之中。教育本身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的行为,在这个双边活动中,只有学生信任、尊敬和爱戴老师,老师尊重、关心和爱护学生,彼此情感和谐、顺畅,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无视学生的尊严、人格,无视其需要和个性的教育模式,无形中就使师者的形象大打折扣,失去人格的亲和力,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最后陷入“两课”学习情绪倦怠的恶性循环之中。

4.社会环境因素。

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特殊经历和社会历史环境,很容易使学生对马克思理论产生冷淡和逆反心理。首先,他们没有经历过旧社会的苦难,对为什么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知之甚少,因而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厚感情。其次,社会上多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教条化和实用主义倾向。第三,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利益观念不断强化,易诱发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冲击了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于是,一些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动摇了,并逐渐形成了对“两课”的否定的心理趋势。

三、高校“两课”教育的改革和出路

1.创新“两课”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两课”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两课”的教学内容理论色彩太浓重,抽象的原理和概念太多;在教学方式上,主要是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情感参与,这种单调被动的教学方式不受学生欢迎。因此,“两课”教学在内容与形式上必须创新。首先,调整充实教学内容,从不同专业大学生的深层次思想实际出发,提高课程内容对他们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贴近学生的专业实际,使“两课”教学符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历史事实、典型事例和现实的新鲜内容阐明“两课”理论,有组织、有计划地采取课堂讨论、演讲答辩、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实施教学。

2.把学生的“两课”教育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

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因为这些学生的困难原因和情况错综复杂,不能简单地用一种方法解决。千方百计地从学生实际出发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并不仅仅意味着物质上的扶植。在给予他们物质帮助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学风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以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开展心理咨询,以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进一步扩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和信息源,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此外,关注学生的实际困难,要特别注意精神鼓励和人格培训。物质的帮助是暂时的,而精神的力量却是长久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传统人文精神应当成为广大学生的支撑性理念。唯有如此,所有困难才有希望根本解决。要教育大学生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消沉,不能怨天尤人,应该积极地面对困难,承担主体责任,学习成功楷模。

3.高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彰显“两课”教育的实践性特征。

校内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深入持久地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使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深入学生真实平凡的生活和学习之中,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建设体现社会主义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要结合传统节日、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开学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要加强校报、校刊、广播、电视、和校园网建设,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以价值认同为主的心理认同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学生主体的理性思维功能,又包括学生主体的心理运动和情感活动因素,所以“两课”教育的方式方法必须符合学生的接受和认同心理,重视其务实性的心理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真情催化其感动之心、体谅之心、情趣之心和同情之心,学生就会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克服学习“两课”的倦怠心理,自觉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为。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政治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心理感受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