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开发资源,为孩子撑起一片湛蓝的天空

2013-04-29 13:29王志浪
考试周刊 2013年74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结构语文

王志浪

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广泛性。开发利用资源,使语言文字的教与学得到更广阔的空间,是语文学科的一项重要目标。“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这是《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的要求。因为语文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其教学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语文教学内容的包容性、涉及知识的广泛性造成了语文教学除课堂结构以外还存在一个广阔无垠的资源空间。“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仅小学语文教学就涉及诸如历史、地理、天文、医学、自然、民风民俗等方面的知识,它们是一个无穷的矿藏。课本含量是有限的,而且语文教学本身只是教给学生某些学习方法,激发学生某些方面的兴趣。正因为其有一定的涵盖性、模糊性、不定性,我们才在对学生的想象、创造、逻辑、思维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中得以大显身手。如果说以前我们还束缚于陈旧的教学观念,限制于狭隘的应试教育的话,那么从“减负”的提出开始,则为这一切困惑打开了突破口,减负后学生的全面素质该如何提高是诸多家长、教师的又一困惑。创建语文课堂教学的外围结构,充分开发课外教学资源,将这二者有机地结合构成一片新的天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益有赖于课堂教学外围结构的建造,而外围结构的建造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自由空间创造性地填充。所谓的课堂教学外围结构仅是相对于课堂结构而言的。它本身没有固定的内容,其所含本质仍是以语文课堂结构为基础,就是指围绕课堂教学结构所产生的一系列课堂外的教与学的活动。就其形式而言可分为:课堂教学前师生的诸多准备工作、课堂教学中凌驾于教学内容之上的一种空间抽象效应和课堂教学后的知识延伸。这是外部知识资源与学生内部智力资源的一个综合构建。

一、广搜博览——师生的群体出击

备课历来被视为教师的专利性义务,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必须让学生也参与备课。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师生要群体出击,共同备课。这里包括知识准备、条件准备、心理准备。

1.知识准备。语文教学不再满足于教师在教学前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扮演“问不倒”的伟大角色。应当让学生学会储备知识,以便在课堂上顺畅地消化知识。充分的知识准备,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特的见解;有助于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理解。比如在了解学生喜欢的昆虫时,我惊讶地发现他们的语言是那样生动,回答自己喜欢什么动物并简单说明理由时,仅喜欢小蜜蜂的理由就列举如下:“因为它很勤劳。”“因为我喜欢吃它们酿出的甜甜的蜂蜜。”“因为它们很灵巧,做的窝都是六边形的。”“因为它们还会引路。”“因为它们可以在美丽的花丛中自由地飞来飞去。”“因为它们很团结。”……我真的没想到,当时兴奋得差点忘了上下面的课。学生的备课不比老师的逊色。

2.条件准备。这也是相对于课堂教学需要而提出的。不仅包括教具准备,还包括对课文接触到的诸多习惯、行为、方式和基础性知识等方面的条件准备。我曾经听一位长期从事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老师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她批改写字作业时,都是在写得好的字旁边画一个小圈。第二学期在制订语言教学计划时,她发现有一篇写邓小平的文章《他得的红圈圈最多》。她便从开学之初改变了批改写字的方式,用大大的红圈圈表示对好字的肯定。这是课文中邓小平的先生使用的批改方法。这就是为教学这篇课文创设一个习惯性条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心理准备。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不仅包括常见的吊起他们的“胃口”,激发学生兴趣,还包括一种心理适应准备。如果教师准备了一些特别有趣的教具,则不妨让学生事先看到,加以了解。这样既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又避免了在课堂上突然出现时,他们只顾得上新奇,而忘了完成学习任务。

二、时空创设——课堂的立体效应

就课堂教学本身而言,教师与学生及教学内容本身的客观存在,是处在同一时空的。因为每个学生想象能力、思维方式和生活经验不同,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活动并不是处于一种简单的平面状态。它是多维的、立体的。那些凌驾于课堂教学活动表象之上的多维时空创设,就属于一种特殊的课堂外围结构,而且它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灵性所在,我们切忌将其堵死或冲散。

1.言外之意,弦响即可。教学一些抽象的概念或道理时,教师反复说教比划力争将其说明说透,可到头来成了死板一块。为什么?因为它本不该说明说透,那样就会堵死学生的思路。这在古诗教学中颇为多见,无论谁在生活中引用同一首诗、一个名句都不会处于完全相同的境地。如果将诗的理解等同于篇固定的文章,哪怕你将其译成非常优美的散文,也很可悲,那已经不叫“诗”了。教学《小池》时只需将学生领到“池塘”边,让他们打开眼帘(其实有时是闭目想象),尽情享受,只要他有美感,不管他感兴趣的是那荷尖的蜻蜓,还是那水中柔媚的倒影,你只是轻拨“心”弦,至于弦外之音,就任其品味而不发明言。这样才能使学生另有一番创造的想象,感受意念中的朦胧诗境。

2.见仁见智,才能五彩缤纷。上文的朦胧诗境是就学生的想象而言的。遇到“庐山式”的论题时,还应激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面对风景,都站死一个角度,大家拍的照片都统一背景,就成了照相馆中的布景。不如让其自由散开选取不同的角度,才会有“横、竖、远、近”不同的韵味。如《三袋麦子》(苏教版第五册)中对小猪、小牛和小猴的评价,不同的孩子就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小猪贪吃,有的认为小猪是一个了不起的厨师;有的认为小猴聪明,有的则认为如果土地爷爷送的是桃子,小猴肯定早就吃光了……再如对狐狸,他们可能看到狐狸的狡猾,也可能看到自然生态中狐狸的机灵。教师完全不必一棒横扫“谬”见。

3.知识与实践的隐形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虽然有其表面的固定形式,教师可引导学生不自觉地将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比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练习4说话《祝贺你,爸爸》时,我就将图中的小女孩不着痕迹地演化成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让他们说出爸爸当上劳模的三十多种原因。其实这些原型就是孩子自己的爸爸,他们朴素地理解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一道理。

三、知识延伸——教学的无限效益。

语言课堂教学的外围结构取决于语文学科涉及知识的广泛性,它具有无限的空间。教学中必须延伸知识。可以说某个教学内容,只是我们实施某种学习方法传授的一种载体。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使这一内容真正无限,其延伸形式有反馈、互联、拓展。

1.反馈。下课铃只是宣告某一节课的结束,标志课堂教学的一个段落形式,而知识的消化、真正又一层次的学习正从这时开始。教师应密切注意学生的反馈。也许他会在你教完袋鼠后的几天里告诉你:他想有袋鼠的尾巴,这样好随时休息;也许他会告诉你还有像袋鼠一样母子情深的动物:考拉和负鼠。

2.互联。语文知识的联系性、连贯性很强,教师可在课文之间建立一张外在的结构网络。例如在小羊面前蛮横无理的狼掉到陷阱里也无法改变它的本性。由《所见》而引发出一连串的描写儿童生活的诗:《小儿垂钓》、《宿新市徐公店》、《村居》……由李白的《赠汪伦》联想他送别人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样学生就构建了一个档案库,并在今后学习中不断调用和补充。

3.拓展。语文课本上的知识,孤立地理解则学生不易接受。我们必须将其拓展开,让学生在其他学科、生活实践中消化、领悟。如《少年王冕》在美术教学的造型艺术中得到呼应;《月光曲》在音乐教学名曲欣赏中得以充实。这样知识才能活起来,才能真正无限。

语文的博大精深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外围结构的广阔无边。利用其工具性有利于我们创建教学中的显性结构(实用),开发学生的整体知识资源;人文性利于我们构建教学中的隐性结构(思想、观念),开发学生的素质资源。二者的统一是运行创新教育的基础保证。撰写此文在于开阔视野,并不是将无谓的那些非“语文”的东西冲击“语文性”。我们要立体开发教学资源,推开一扇小小的窗口,展现给学生一片湛蓝的天空,让他们举头遥望那蓝天下无边无际的海洋,充满扬帆的欲望,奋力远航。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结构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论结构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论《日出》的结构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