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羊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探究

2013-04-29 10:59张雁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商羊舞是发源于山东省鄄城县境内北部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发源于李进士堂镇杏花岗村一带,流传于李进士堂镇、旧城镇及周边地区。2007年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据考证,此舞源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趋于成熟,宋明时期达到鼎盛。商羊舞是我国民俗舞蹈的“活化石”,它的形成与当地人民的图腾信仰与民俗活动息息相关。本文即从商羊舞的起源、道具、表演及音乐、伴奏等几方面,探寻商羊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关注在生态环境及人文环境日渐改变的当下,商羊舞的生存及发展。

关键词:商羊舞 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性

一、商羊舞的民俗属性

据老艺人讲,商羊舞原是古代鄄城人民模仿祥鸟“商羊鸟”动作而跳的一种求雨的仪式舞蹈。明代《濮州志》载有“杏岗春色红十里,夜听谷林撞晚钟”的诗句,文中“杏岗”指的就是现今的杏花岗村,位于鄄城县北。此村西有座三官庙,每逢庙会,许多善男信女便聚集于此求神拜佛祈求平安,商羊舞就发源于此。

关于商羊舞的记载,最早见于《孔子家语·辩证》:“齐有一足之鸟,飞集于宫朝下,止于殿前。齐侯大怪之,使使聘鲁问孔子,孔子曰: 此鸟名曰商羊,水祥也……”天降大雨,商羊鼓舞,所以商羊舞也叫“商羊鼓舞”。东汉王充《论衡》中《变动篇》亦有关于商羊舞的记载:“故天且而,商羊起舞,使天雨地。商羊者,知雨之物也,天且雨,屈其一足起舞矣”。上述文字是关于商羊鸟及其在天将降雨时如何舞蹈的形象描绘,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跳神篇中则有了关于人们模仿“商羊”翩然起舞的记载:“妇束短副裙,屈一足,作商羊舞”。可见,商羊鸟是一种水祥吉兆,每逢天要下雨之前,成群结队的商羊鸟便聚集而居、又蹦又跳、屈其一足,翩翩舞蹈、好不欢快热闹。因此,每见此种情景,人们便知天要下雨,家家户户忙着准备挖沟开渠、疏通水路。而每当干旱无雨时,人们又期盼着商羊鸟的出现。

这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对天旱等自然现象无法正确解释,于是就渴望通过祈求水神、雨神等神灵来实现愿望,以求天降大雨、万物丰收。于是,祭祀求雨的民俗活动便应运而生了。伴随着这种民俗活动的开展,祭祀祈雨的舞蹈也逐渐形成,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这种祭祀舞蹈的遗存。

鲁西南由于地处黄河中下游,历史上多灾多难。解放前黄河决口、蝗灾旱灾时有发生,人们又知识匮乏,往往祈命于神灵,所以,这里的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便借助“商羊鸟”来实现心愿。但是,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商羊鸟在春秋战国后期已经绝迹,人们的娱神活动失去了主体物像,久而久之,每当天旱无雨时,人们便自扮商羊鸟,戴面具,拿响板,头插羽毛,脚戴铃铛,并模仿商羊鸟的动作,单足蹦跳进行祈雨活动。于是,商羊舞形成。每年三月三或天气大旱时,十里八乡的人们都聚集在三官庙前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商羊舞便是这项祭祀活动的主要内容。

二、商羊舞的宗教性

“宗教”是个合成词,《说文解字》记载:“宗,尊祖庙也。从内 示。”“宀”,代表那些高大森严的庙宇殿堂;“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指人对天象的敬畏崇拜。“教”字多含教化之意,在庙堂里表示对超然之物的敬畏崇拜,就是宗教了。商羊舞就是当地祭祀求雨活动的主体,表现了当地人民对祥鸟“商羊鸟”的敬慕和崇拜。这是由于古代人们的无知和对科学现象缺乏认识的结果,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也体现了他们的一种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的宗教形式之一,围绕图腾,人们想象出大量的图腾造型。图腾舞蹈的类别包括动物图腾、植物图腾、无生物图腾等。就商羊舞而言,舞者在表演商羊舞时通常会自扮商羊鸟,头戴柳条和鲜花编制的花环,身结鸟羽(或身穿彩衣),腰系罗裙,赤足并在脚罗处系上彩色铃铛又蹦又跳,同时模仿商羊鸟摇头晃脑,并且边舞边唱,进行表演。所以说,商羊鸟属于动物图腾舞蹈,其图腾崇拜对象是商羊鸟。

商羊舞是我国宗教祭祀舞蹈的代表,山东有三大祭祀舞蹈,商羊舞便是其中之一。它的宗教性表现在所用表演道具“响板”上。响板也叫“阴阳板”, 是商羊舞的主要道具,材质为枣木,分红、黄两种颜色(黄色代表丰收,红色代表财运),分别刻印龙凤图案。响板由主板和侧板组成,主板长65厘米,侧板长55厘米,表演时男舞者持黄色响板,演奏时左手执响板之主板,右手套在短板线圈内,女舞者则持红色响板,右手执主板,双手共执响板左右上下摆动手臂,并叩击响板,主侧板撞击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颇有气势。商羊舞的宗教性还表现在其表演上。商羊舞的表演队形变化多端、动作形式多样,有阴阳八卦图、大圆场、绕八字、二龙吐须、剪子股、卷箔、里罗城、外罗城等,这些动作都暗含着古老的宗教哲学观: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谐调、万物丛生。

三、商羊舞表演的独特性

商羊舞现在已经演变为一种集体群众性自娱舞蹈。舞蹈队伍由12-16人组成(男女各半)。队员上穿彩衣,下穿彩裤,腰系彩带,手拿响板,上系铜铃一对和红缨结成的花一朵,脚脖上各系铜铃一对,在乐队的伴奏下,队员手持响板跳舞,模仿商羊鸟的动作,同时双手执板边舞边打节奏,响板撞击发出脆响。表演时,动作有时蹦跳热烈,有时嬉戏玩闹,把商羊鸟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主要动作有:1.行走动作:双手托响板于胸前竖立撞击,一脚抬起跳动向上;2.泰山压顶:女队员蹲下手持响板撞击,男队员站立手持响板,响板头向下击节,表现商羊鸟的欢快起舞;3.抵头:男女队员各持响板分两队,响板头互相抵着,并且击节表演(传说商羊鸟抵头,天空就会下雨)。另外还有商羊腿、前仰后合步、前跳步、后弓步、咯噔步、踌躇步等。当地儿童做的游戏“咯噔羊羊”,其实就是模仿商羊鸟的一足蹦跳行走的样子,即商羊鸟“屈其一足起舞矣”,也正是商羊舞的基本步法中的“咯噔步”。当地儿童在游戏中有许多“咯噔步”的动作,如“碰拐”的游戏,将一腿盘起,另一条腿咯噔跳跃。

商羊舞的队形变化较为丰富,主要队形有:1.下山。集体上场;2.上山。集体下场;3.卷箔。向内转圈,交叉队形;4.二龙吐须。男女两队由中心向外翻转;5.交麻花;6商羊戏水等。商羊舞是一种舞者集舞蹈与伴奏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表演动作独特、节奏明快,颇有上古舞蹈之遗风,原始古朴、俗中见雅、别具韵味,具有浓郁的鲁西南文化气息及风格特点。

四、商羊舞音乐及伴奏的地方性

商羊舞的伴奏最初就是以鼓为主,兼以锣、钹、镲、梆等打击乐器,所以商羊舞也叫“商羊鼓舞”。后来,人们又根据气氛和场合的需要增加了笛、笙、二胡、坠琴等。商羊舞的音乐主要以祭祀乐为主,后来受民间音乐及地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商羊舞专用伴奏音乐。领奏乐器为鲁西南地方特色乐器坠琴,其音色高亢、浑厚,极具表现力。

调式为传统音乐的D宫调式,再转入E商调式,音乐节拍为板眼相间的2/4拍,节奏明快、富有动感。商羊舞的伴奏音乐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散板,从开始到变换队形,这部分音乐细腻、沉稳、抒情,节奏缓慢,表现了人们对祈福求雨的复杂心情;第二部分是以D宫开始,E商结束,音乐由慢转快、旋律悠扬明快,舞蹈动作也随之变得舒展跳跃,逐渐把舞蹈推向高潮,实现了音乐与舞蹈动作的完美融合。

五、商羊舞传承模式的严格性

商羊舞自商周起历经三千多年流传至今,主要是通过“族内袭承”的模式进行传承。所谓“族内袭承”,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代代相传,即同宗族家庭成员间的世代传承,主要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由于缺少文字性史料记载,关于商羊舞及其传承的问题,很多已不可考证。目前找到的有确切记载的是由明隆庆丁卯年间举人陈 所传,被奉为三世祖。

三代陈 →四代陈箴→五代陈玄骄→六代陈新枝→七代陈文升→八代陈相木→九代陈珠→十代陈枚→十一代陈敷起→十二代陈正域→十三代陈金泥→十四代陈广瑞(以上传承谱为陈氏家谱记载)。现在,已传至十六、十七代,以杏花岗村陈泽川(1928)和陈凤娥(1944)为代表。

从商羊舞的传承谱系来看,其与中国大多数戏曲及民间艺术形式一样,采用的都是较为传统、保守的家族式传承,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种口传心授的方式却能使所传技艺保持原汁原味并更加得精益求精。

商羊舞作为我国祭祀舞蹈的代表,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它是我国民间祭祀舞蹈研究的“活化石”,对于研究我国商周时期祭祀舞蹈、民俗舞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对于研究鲁西南地区的地理历史及当地人民的民俗文化活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解放前,商羊舞几近灭亡,解放后,由于国家和政府重视,商羊舞又被挖掘整理,重新回到了鲁西南人民的生活当中。1956年,公安部政治部组织专家学者来杏花岗村调查整理商羊舞的资料,商羊舞重新被搬上了舞台。目前,杏花岗村还成立了商羊舞舞蹈队,在喜庆节日或丰收年景以群众广场舞的方式为当地老百姓进行表演,以达到娱人和自娱的目的,经常也参加省、市级的演出和展演,以使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使商羊舞从更加广泛的层面得以传承发展。

对于传统文化,现代人更多地表现为漠视。然而,传统文化才是根脉,才是滋养我们生命生生不息的源泉。国家、社会、个人,我们应该采取这三方同时在场的方式对我国弥足珍贵又濒临灭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这是一项繁复的工作,也是一件关乎民族复兴的伟大工程。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王贵生.常羊之山与商羊之舞——从神话发生角度看宗教事象的形成[J].西北民族研究,2002(3).

[2] 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汇编(第三卷)[M].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09.

作 者:张雁,硕士研究生,菏泽学院音乐系讲师,主要从事音乐表演与教学工作。

编 辑:郭子君 E-mail:mzxsguozijun@163.com

猜你喜欢
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互联网时代的生成性教学属性分析与实践研究
对两种实体观的探析
用好文件“属性” 解决实际问题
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用益物权属性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关于公允价值本质与特性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