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追梦一路欢歌

2013-04-29 06:49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公务员文章专业

人物简介

刘振,笔名刘仪、艾科,1983年生于安徽蒙城,现居合肥,杂志副主编。2004年开始写作,作品散见《大学生》、《中国大学生就业》、《Easy》、《青春期健康》、《职教与就业》、《中学时代》、《青年文摘》、《辽宁青年》、《新青年》、《伴侣》、《Show大学》、《交际与口才》、《华夏女工》、《都市心情》、《山東青年》、《意林》、《爱情婚姻家庭》、《文艺报》、《诗词报》、《合肥广播电视报》、《合肥晚报》、《江淮晨报》、《颍州晚报》、《京江晚报》等中外近百余家报刊。已公开发表(被转载)文章百余万字。多篇文章被收录进各种文集和中学生课外阅读教材;多篇文章获得国家、省、市级征文奖项;在数家报刊开设过专栏;参与编纂过多本大型史料性丛书。

Q首先请介绍一下您的工作及现状。

A2006年,我大学毕业,进入省政府办公厅主管的一家杂志担任责任编辑,开启了与文字相伴的旅程。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阅历的不断丰富和人脉的不断拓展,四年后晋升为副主编。除了惯常的杂志编辑出版工作之外,还间或参与编纂一些大型史料性丛书;每年结合本省热点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并组织策划一些大型论坛。总体而言,工作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波澜。

Q您大学读什么专业?有很多人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并不对口,谈谈您对大学所学专业与就业方向的看法。

A

我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因为热爱写作,毕业时毅然放弃了英语,从事文字编辑工作,可以说,我的专业与我所从事的工作没有任何交集。也许是所学的专业铸就了我比较开放的思维,对于一名文科生来说,我认为专业与工作,并不一定非要对口,因为人的兴趣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变,而且文科专业有很强的互通性,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的能胜任的,才是最好的。

媒体报道说,2013年全国有699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涌入社会,比去年多了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就业压力可想而知。在竞争激烈的形势之下,很多人为了谋得一份工作,将兴趣与专业抛之脑后,不分青红皂白地海投简历,眉毛胡子一把抓,致使大多数求职者都惨败而归。对于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找工作切忌盲目跟风,首先要明确自己究竟喜欢什么工作,适合什么工作,想在什么领域实现自我价值,短期与长期的职业规划是什么?要做到有的放矢,理性择业。盲目地广撒简历成功率不但很小,而且屡投屡败也会挫败个人的求职信心。在就业压力陡增的形势下,找到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固然很好,但如若遇到与所学专业不符、自己又比较喜欢或者有过类似实践经历的职位,也不妨尝试着走“先就业再择业”的捷径,一边集聚工作经验维持生计,一边“骑驴找马”另谋“高枝”。

值得一提的是,好的平台对于职场发展至关重要。我身边就有很多朋友都从事着与本专业毫无关联的工作,而且大多都做得风生水起。这里不是鼓动大家将学了四年的专业彻底抛弃,而是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Q

您对近几年公务员热有什么看法?支持应届毕业生考公务员吗?对考公务员的同学有什么建议?

A

近几年来,公务员一直被视为万人追捧的“铁饭碗”,竞争之激烈有目共睹,对于广大毕业生来说,寻求一份保障也无可厚非,很多人都喜欢在安稳中度过一生。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从事公务员工作。

第一,就我国目前机关架构来说,行政机关等级森严,权责分明,工作严格按照程序运行。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与普及、机关效能建设不断推进、政务考核不断深化、权利运行更加透明以及打造服务型机关的理念不断深入,各种行政监督愈发严格,行政机关的工作不再是“喝茶看报”那么简单,在全国各地你追我赶的发展大潮中,公务员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果你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尝试报考相对“轻松”的职位是不错之选。倘若不愿被这种中规中矩、纪律严明、上令下行的“呆板”生活束缚,那就不宜从事公务员工作;第二,各种会议、应酬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需要性格开朗、思维活跃、有统筹和协调意识的人才介入。喜欢挑战、特立独行、生活随性的毕业生,建议不要报考,而且当前的公务员招考,大多都需要有一定年限的基层工作经历,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多都不满足这个报考条件。当然,不同的职位要求迥异,要根据个人实际仔细权衡。其实,就业的道路四通八达,很多工作都可以和公务员比肩,甚至超越它。不管在哪个行业,只要踏实努力,做出成绩,都会出人头地。

Q

作为一名机关工作人员,工作可能一直都是按部就班的,对自己的职业或人生还有什么规划吗?

A

我一直都在反思,我的生活不能就这样一成不变地“混”下去,走在追梦的路上,就要付诸努力。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都在思忖是否要写一部长篇小说,但囿于我的惰性和担忧,一直没能付诸行动。这么多年走来,我清晰地知道,其实,只要自己勇于践行,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很多时候都是迈不过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那道坎。待战胜自我的那一天,便会发现前途一片光明,而曾经的纠结,皆是枉然。我期待有朝一日,能写出像《平凡的世界》那样接地气的作品来,这是我的梦想。

Q

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有怎样的期待?希望自己有哪些方面的提升?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

A

坦白地说,目前的工作状况并不是我理想的状态,人永远都无法满足目下的状态。我的理想不是在官场飞黄腾达,不是变成亿万富翁,而是成为一家时尚杂志或都市报的总编,每天的生活都与文字相伴相随。闲暇时写写文章,困顿时远足旅行,在积累中不断提升自己,在学习中追寻自己的梦想。诚然,即便是真的成了媒体总编,也不可能如我想象的那样轻松,术业有专攻,岗位不同,职责与压力各异,乌托邦式的理想并不存在于现实的具体工作中。

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朋友,要怀着平和的心态找寻工作,遇到坎坷不要气馁,要始终坚信“面包”迟早会有,只是找寻的时间或长或短而已。而一旦步入职场,就要脚踏实地地投入进去,始终保持学生的谦逊,虚心向前辈学习。不管你的工作多么晦涩或是艰难,既已选择就不要轻言放弃,并保持一份追寻梦想的激情,切记不要轻易将梦想丢弃,因为它将是你排除困扰的良药、结朋识友的桥梁、保持激情的空气、奋勇向前的动力。

Q

工作了几年已经少了些初入职场的新鲜感,怎样保持对工作的积极性?您有没有遇到瓶颈期?怎样处理?

A

任何人都会或早或晚地遇到工作的瓶颈期,我也一样。在这里,我要感谢阅读和写作,它使我几近干涸的心灵继续得到滋养。工作中常常遇到厌烦甚至痛恨的事情,每天各种文稿、通知、请示、检查、调研报告等等置于眼前等待审阅,那些枯燥乏味的公文,看多了,甚是令人作呕,也让我原本浪漫的情怀,渐渐变得“官味”十足。为了规避这些弊端,每天下班后,我都要竭力保持阅读的习惯,不管走到哪里,我的包里都会放置一份报纸、一本杂志或一部小说,空闲的时候拿出来翻阅,让心灵得到沉淀。阅读与写作,是我保持至今、唯一令我充满激情的宣泄不良情绪的方式。

遇到职场瓶颈期,我会平静下来理性地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作换位思考,即便我赌气换了工作,从事另一份自认为很好的职业,难道就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了吗?出现了问题,我还能再次用逃避的办法处理吗?当然不能。快乐的工作都是相似的,不快乐的工作各有各的不快。所以,我更愿意认为,人之所以要工作,除了谋生之外,还有就是要在工作中发挥聪明才智,用智慧去解决各类层出不穷的问题,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故而在问题面前,无需逃避,无需慌乱,也无需埋怨,勇敢是战胜瓶颈期的利器。

Q

您最喜欢的小说是?

A

《平凡的世界》。

Q

阅读与写作是您的业余爱好,您是如何走上写作道路的?期间有没有艰辛?有没有令您感动难忘的事情?

A

感动与难忘的事情颇多。父亲曾是村小学民办语文教师,自小受他熏陶,从小学到中学,我的作文就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里朗读。大二那年,英语专业四级考过之后,我便从此渐渐疏离了英语而迷上了写作。清晰地记得发表我处女作的报纸是重庆的《21世纪人才报·大学周刊》,第一次刊登我文章的杂志是上海的《交际与口才》。时过境迁,如今这两家媒体都已淡出读者视线,但我的写作之旅仍在继续,对我来说,它已经成为涤荡心灵、舒缓压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方式。刚毕业时一贫如洗,租住在一两百元每月的城中村,条件极其艰苦。在没买电脑之前,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事先在稿纸上写好、修改好,然后拿到网吧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出来,再通过邮件发给编辑的。网吧里的环境比较嘈杂,那时候打字还不能做到盲打,很多时候会影响我的逻辑思维,即便如此,因为心中有梦,所以脚步从未停歇,我还是坚持过来了。

最令我感动的事情是,我曾经写过一篇洪水泛滥时期关于母爱的文章,当时《辽宁青年》的编辑任知元老师给我回复邮件说,她看过之后已潸然泪下。那篇文章发表后,被多家杂志转载;还有一篇《母爱的权利》,发表后被约8家杂志转载。江西的一位语文老师,在班会上向全班同学朗读这篇文章,并将其剪贴在宣传栏里,供学生品读、谈体会、写感悟,他回到家后还在饭桌上与妻儿分享亲情的美好,这一切都是我从一篇他写的文章中得知的。我时常在想,一篇文章能这样打动一位甚至一批读者,这是对我莫大的鼓励与鞭策。还有一位大学生朋友,将我的一篇校园情感文章改编拍成了微电影,虽然拍摄技术略显粗糙,但是这样一份真诚与执着,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谁都怀有梦想,谁的梦想不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呢?所以在写作方面我始终坚信一条:写,总比不写好。为青春梦想奋斗,我们美丽并快乐着。

Q

如何评价自己?

A

感性与理性并存,冷峻与热情兼具,时而懒惰时而勤奋,童心未泯,追求完美。

猜你喜欢
公务员文章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放屁文章
篮球公务员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