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峰 胡晓玉 刘萍 万晗 赖松 索菁 邵蔚
从2月底开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2013春季调研全面展开。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调研工作有所创新,突出重点,分为节能减排、棉花、科技、成本与品牌、产业转移等主题小组,由中纺联主要领导分别带队,奔赴浙江、广东、湖北、河南、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新疆等全国纺织重点区域进行深入调研。
调研组每到一地,都通过座谈交流、深入企业考察、发放调察问卷等多种形式,向政府部门了解当地的工业生产情况、区位优势、扶持政策,向企业家了解经营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新的打算和期盼。
欲知行业真境况,只在春江水暖时。多年来,中纺联每年一度的春季行业大调研,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和“传统”:一种有利于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好习惯,一种以科学发展观引导行业发展的优良传统。
蜕变中的收获与阵痛
对浙江、广东两地的调研均显示出,纺织服装企业对节能减排的认识更加清晰,主动性更强,措施更得力,效果更明显,但受到成本、资金、土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企业对政策及扶持上仍有较多的期待。
2月27日至3月3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率节能减排调研组赴浙江绍兴、嵊州、桐乡等地,就行业节能减排整体情况进行深入调研。中纺联顾问、环资委主任杨东辉,中纺联副秘书长、产业部主任孙淮滨,中纺联副秘书长、外事办主任袁红萍,中国服装协会专职副会长冯德虎,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淑媛等陪同调研。
3月6日至8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延恺又率杨东辉及中纺联会长助理徐迎新、中国麻纺行业协会会长许吉祥等一行奔赴广东佛山,对当地企业节能减排情况进行调研。
节能减排已成各界共识
推进节能减排,实行清洁生产,这是目前纺织企业都在身体力行的事情。一路行来,我们能够清晰地发现,建设“美丽中国”绝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已经体现在政府、行业和企业的自觉行动之中。
绍兴县是印染大县,目前全县共有印染企业212家,印染设备10810台(套),总产能185亿米。“我们的目标是实现集聚提升后,印染企业工业增加值能耗、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和废水排放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绿色印染基地。”绍兴县经信局局长周如生说。另据他介绍,为控制能耗,绍兴县采取分解目标任务,强化节能考核,优化电力配置,实施重点项目等措施,2012年全县规上单位工业增综合能耗同比下降9.9%。同时进一步加快落后产能淘汰,2012年共淘汰落后印染产能13.29亿米、化纤产能9.02万吨、织造产能6.37亿米,涉及淘汰落后企业127家。
在减排方面,绍兴县措施严厉,利用在线监测系统实行进管废水总量和浓度的实时监控,建立健全“末位淘汰”机制,根据月平均进管浓度从高到低实行末位停产整治,加强印染废气整治,倒逼印染企业集聚升级。
“节能减排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从大环境上讲是社会的需要,从小环境上讲企业也需要。虽然会多付出成本和精力,但作为企业讲也是义不容辞。”浙江嵊州雅士林集团董事长范茂林表示。
互太(番禺)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是行业清洁生产的标兵企业,互太纺织集团主席尹惠来介绍,互太是广州市第一家自愿开展清洁生产的纺织企业,迄今已累计投入2亿多元用于节能减排。“企业在节能减排上肯定会增加投入,但技术提高后,用水少了,用人少了,用电少了,产生的污水、废气也少了,这都是回报。”尹惠来对此深有体会。
企业呼吁更多理解与扶持
虽然在主观意识上理解并支持节能减排,但在实际操作中,纺织印染企业还是有不少的苦衷与需求,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切身为他们多考虑一些,从而在保证清洁生产、打造美好环境的同时,也能够让企业健康发展。
浙江新乐纺织化纤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明煜介绍,企业目前进行了LED照明改造,一年可以减少用电量40万度;进行了高压离心式空压机改造,一年能减少用电400多万度,节省几百万元的开支。他认为,企业在节能方面的投入虽然大,因为能够产生直接的效益,所以仍有很大动力;但在减排方面就存在问题,减排必然涉及资金投入、设备改造等硬性投入,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在目前企业成本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很难让企业保持长久的动力。
浙江红绿蓝印染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宇鸣对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排放新标准有着自己的看法。“从今年1月1日起,纺织染整COD排放标准从原来的500提高到200,感觉这个跨度有点太大,让企业一下子难以承受。另外的困惑就是这个标准是不是到顶了?以后会怎么样?经常性的调整让企业难以定位和规划,需不断地调整目标。”
“另外企业为达到目标只好新上设备,进行技术和工艺的改造,增加设备是为了环保的需要,但在审批过程中又被定为非法产能通不过,这让我们有些哭笑不得。”陈宇鸣建议,政府可以采取总量控制,控制结果就好,至于过程可以放松,让企业去做就好了。
嵊州为做好减排工作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计划在今年9月之前要关停一些不达标的印染企业。巴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金耀认为总体实施难度较大,建议推迟一些时间,给企业一定的缓冲期。另外对于一些企业为做好减排工作,也需要上一条龙的污水处理设备,他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浪费资源,建议市里加快印染企业的兼并和重组,形成集聚效应。
雅戈尔集团嵊州盛泰色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磊则认为,COD排放标准的提升,对于老企业来说改造提升有难度,因为按建厂时的设计,已经没有土地和空间再对污水处理设备进行改造。他建议对于老企业,尤其像他们中水回用达到50%以上的企业,可以按原标准或者按照300的标准排放到政府管网,企业可承担一定的处理费。对于新上企业,在审批上则严格执行新标准。
浙江新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建华、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建根也均建议政府加强对污水集中处理,这样既能达到国家指标,又能节约成本。同时呼吁政府对企业要增加成本的减排项目给予扶持,对行业技术难题解决给予奖励。
大环境倒逼行业转型升级
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但大环境的压力让企业在节能减排上已无退路。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做好积极应对,不仅是单个企业考虑的问题,也是全行业需要面对的现实。
杨东辉认为,随着政府和民众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企业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十分重要,一定要理性对待,积极应对。节能减排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也有很大的空间,需要企业持之以恒,付出不懈努力。中纺联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环资委也集中全行业的专家、技术力量,加强引导,做好服务,持续推进,力争取得实效。
张延恺对互太纺织集团的节能减排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在行业推进节能减排的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大企业、优势企业的带动作用,在全行业大力推广,加强示范,带动行业企业认识到节能减排不仅仅需要投入,同时也能产生效益,从而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王天凯指出,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再用牺牲环境而换取发展的道路肯定是再也走不通了。对于节能减排工作,行业企业万万不可存有侥幸心理,既要认真重视,真抓实干,也要讲究科学,不断创新。对于调研中企业反映的问题,中纺联将认真总结,加以梳理,及时向政府相关部门反映,为行业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他同时强调,在环境的倒逼机制下,行业加快转型升级刻不容缓,要加快技术进步、设备改造、工艺创新、集聚整合等各项工作,政府做好基础设施和监管工作,发挥行业协会和骨干企业的作用,全力推进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棉花问题
棉价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2012年底国棉价格以高于同期国际棉价6000元/吨的现实,再创国内外棉价差“榜单”新纪录,让纺织行业在全球化竞争的厮杀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热切期盼棉价理性运行
2月27日至3月7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会长助理、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等一行数人,分赴新疆,山东滨州,湖北武汉,河南郑州、安阳,河北石家庄5个纺织大省和地区,与当地政府部门、纺织行业协会的相关领导及70余家纺织企业代表进行了深入座谈,真实了解企业当前最关注的问题及生产现状。
棉纺行业为高棉价差“买单”
山东、河南、湖北、河北都是用棉大省。调研中了解到,企业购棉渠道常年是3条:进口棉、新疆棉、市场采购。进口棉包括两部分:一般贸易配额和加工贸易配额。2012年国家对国产棉实行收储后,新疆及其他省的棉花基本收储完毕。因此,棉花放储价就成为棉纺企业能否正常生产的“晴雨表”。
目前,国储棉已经有近千万吨躺在仓库里,这是国内一年半的棉花产量。2012年新棉上市后,国家为工业放储300万吨的做法因19000元/吨的起拍价而“叫好不叫座”,至今只卖出67万吨左右。
在和五省份70多家棉纺企业的座谈中,得到的答案是:凡主营业务以生产纯棉制品为主的企业2012年绝大多数陷入亏损,其中不乏各地竞争力很强的龙头企业。五省份众多实力薄弱的小微企业因无力承担高棉价差而被迫关门、停产。
调研中,很多企业称:“高棉价差导致企业没有长单,如果棉价差在1500元以内,对原料成本占到70%左右的棉纺企业,还能承受。以目前的价格,企业的原料成本要占到80%甚至以上,风险太大,只有想办法买进口棉”。山东某企业每年纺织品直接出口46%,间接出口达到70%,全年用棉量3万吨。2012年他们拿到的一般贸易配额只有2千吨,通过购买了一半的进口棉,才保证了企业正常运行;不少企业2012年都是通过购买高关税的配额,才保证了企业运转。河南一企业2012年用棉10多万吨,通过购买50%的配额才勉强实现企业正常运转。
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12月,我国累计进口棉花513.48万吨,同比增长52.7%。尽管进口配额转让价在不断升温,已经占到企业拿到的配额价格的20%~25%左右,仍难挡棉纺企业购买动力,“没办法,国内棉花太贵了,我们承受不起”,对这种现象,企业很无奈。
调研中,一个更严峻的现实是,国内外的棉价差,让中国棉纺织产业链国际竞争力下降。高棉价差的冲击,让纺织行业传统出口竞争力正在被更低价格的巴纱和印纱所取代。数据显示,2012年1~12月棉纱出口额218327万美元,同比下降3.23%;进口额495749万美元,同比增长45.17%。
印、巴纱的大量进口,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受到挑战。2012年1~11月纺织产品在欧盟和日本进口市场中所占比重分别保持73.2%和40.1%的高位,但同比下降1.8和1.1个百分点。“国家政策要兼顾农工利益,工业稳定了,最后保证的就是国家利益”成为调研中棉纺企业最强的诉求之一。
库存趋于正常 非棉原料增加
调研中一个现象令人欣慰,5省份纺织企业生产经营基本稳定。采访中,凡是参与座谈的企业,山东滨州纺织企业平均库存在2个月左右。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棉纺织企业,年用棉量在70万~ 80万吨之间,当前的棉花库存也保证在1个半月到2个月之间。华纺股份、愉悦家纺、山东亚光这些龙头企业库存都超过2个月。湖北、河北、河南大部分纺织企业库存都在1个月或1个半月左右。河南一个纺织企业库存可以用到5月份。“减少用棉量,加大非棉原料的比例是重要原因”,朱北娜告诉记者。
愉悦家纺今年在新产品研发上计划投资1个亿开发粘胶产品扩大市场份额;武汉一棉正在加快开发毛、羊绒、麻产品的力度;武汉裕大华将纯棉比例调低到30%;石家庄常山纺织将化纤原料比例提高到40%;河南平顶山化纤比例达到37%~38%;湖北孝感加大高支纱产品的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2012年1月到11月,河南省化纤纱产量同比增长了49.7%,远高于纯棉产品增幅;河南安阳易源纺织依靠先进纺纱装备的投入,万锭用工只有46个人,提高装备水平。做大贸易、开展多种经营等模式成为5省份众多纺织企业的生存路径。河南虞城辰龙、河南焦作海华、河南舞钢银龙、河南新乡联达、河南尉氏纺织一批年轻老总是企业“第二代”,承担社会责任,用新的经营理念和现代经营模式做好传统产业的思路,更是代表了棉纺织行业的未来和新生代的力量。
棉花“怪圈”如何解套
当前挣不脱的高价低等级棉带来的“紧箍咒”,是纺织企业挥之不去的“痛点”。企业反映,从2012年至今,纺织企业已很难在市场买到优质3级棉。调研中,很多企业呼吁能不能对棉农实行直接补贴,鼓励棉农种好棉,稳定工业生产。据悉,近年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多次带人分赴全国各地,和当地政府洽谈,从多个层面积极推动给棉农直补工作,目前,此项工作正在得到更多部门的认同。我国最大产棉区新疆也已基本接受这个观点,这对棉纺织企业无疑是利好消息。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棉花源头情况,此次调研组专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座谈。这是惟一国家级棉花专业科研机构和全国棉花科研中心。座谈中,针对当前棉花等级良莠不分,纺织企业采购好棉难的现状,双方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建议实行科研机构和工业合作,向种棉大户或地区定向提供优质棉种,纺织企业按市场价定向收购,即用科技手段保护了棉农的利益,又保证了工业用棉的稳定,打开了如何补贴棉农的另一个思路。
针对调研中企业反映的问题,高勇在接受采访时指出,2011年-2012年棉花政策对行业运行的影响仍然突出,在当前的形势下,2013年国际棉价缺乏大幅回升的动力。据了解,今年国内棉花临时收储的政策如没有大的影响还会继续实行,预计2013年国内棉花价格仍将保持高位,价差问题会继续存在。面对这种现状,高勇称,企业要做的工作就是进一步加大产品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优化和调整,加快开发新产品,减少对天然纤维的依赖,通过提升内力,增强适应市场的竞争能力。
2013年的棉花市场是否依然“寒冬”?政府改革力度能否跟上市场发展的需要?这个期待还要等多久?
没有新技术就没有竞争力
严峻的外部环境使得科技创新日益成为纺织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企业千万不要因过去的成功而产生“路径依赖”。
3月1日~6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带队,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任李斌红、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部副主任张慧琴等组成的调研组以“科技”为主题,在徐州、镇江、常州、海安、太仓、上海等长三角地区穿插,深入走访了徐州斯尔克、仪征化纤、江苏旷达、常州宏发纵横等十家企业,并在仪征、海安和太仓璜泾镇地区召集企业进行了座谈。
抱团闯关谋转型
在徐州,调研组首先参观了创新型企业斯尔克纤维科技公司,斯尔克以“一步法异收缩混纤丝”获得“纺织之光”一等奖。在去年化纤行业面临考验的大环境下,公司坚定不移投入研发,走差别化之路,仍取得了较好收益。
在中国老牌化纤企业仪征化纤股份公司,调研组召集了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仪征化纤、华宏化纤、鲁泰集团、北京服装学院的产学研代表们围绕“仿棉”展开讨论。参加这个研讨会的都是“化纤产业创新联盟”旗下的“仿棉”项目组成员。
各方代表汇报了各自环节在“仿棉”领域所作的实践和探索。北京服装学院的面料阻燃演示、鲁泰集团的成品服装展示更引发广泛关注。大家也对目前研发中的难点克服、下一步成员企业间的配合、“超仿棉”标准和规范的修制提出了建议。孙瑞哲指出,“仿棉”项目带动了“实验室经济”创新面的扩展,下一步不光是联盟内单位要继续精诚合作,还可把所有相关的同类实践者纳入这个体系中来,要搅动行业,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大力推进。
靠科技创新驰骋蓝海
如果说“专精新特”四个字在化纤行业是导向,那么它在产业用这片“蓝海”同样重要,因为高科技含量是这两个分行业的突出特点。2012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规上企业的生产总值增长率领先全行业。调研组特意走访了江苏旷达和常州宏发纵横这两个产业用纺织品企业。前者在中国的车用纺织品市场中三分天下有其一,后者则在风电叶片市场中占据近40%的份额,并不遗余力地在热塑型材、飞机转向舵等高端领域投入研发;前者靠的是不断根据汽车客户的需求改进设计研发,后者则以装备上的不断革新赢得在多轴向经编领域的领先地位。
坚持差别化道路的上海德福伦公司,围绕纤维的“环保化、功能化、复合化”进行前沿性研究工作,不光在开发新产品上下功夫,还选择性地与后道用户建立策略联盟,探索产销研一条龙的攻关体系,与上下游企业建立了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公司还针对已开发的差别化纤维加强对用户使用的指导工作,推动了新品的产业化。
在海安和中国化纤加弹名镇江苏太仓璜泾镇,孙瑞哲勉励各地加快转型升级,重视科技投入,没有新技术就没有竞争力,千万不要因过去的成功而产生“路径依赖”。企业发展要“三位一体”:做常规产品的要回到品质保持、成本控制两个原点——这是“归位”;做差别化产品的要错位竞争,勇敢追求高附加值——这是“错位”;而大家共同的追求是“上位”——在行业中、在市场中找到一己之位。
科技缔造盛泽纺织
在现如今的形势下,依靠数量和产量求发展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必须要靠科技创新来驱动发展。
3月4日,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长丝织造协会会长徐文英的带领下,中国长丝织造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加毅,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王智,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秘书长、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副会长郑俊林,中国纺织规划研究会秘书长余湘频等一行7人从北京出发,前往本次调研的第一站——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并于3月5日全天,在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谢明的陪同下,对盛泽纺织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压力中的“春天”
2012年,纺织行业整体低迷,在盛泽,纺织企业运行基本正常,其开机率也高于国内同产业的其他地区。盛泽镇经济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王君给了调研小组这样一组数据:去年盛泽地区生产总值302.5亿元,同比增长11.15%,其中工业增加值145.6亿元,同比增长3.62%。
“去年,盛泽顶住了压力,而且从2013年年底开始,我们当地纺织产业和企业的发展稳中有升,功能性面料和锦纶市场表现尤其不错。”盛泽镇党委副书记、服务业发展局局长钟永林介绍道。
今年开春,当地企业的招工情况基本平稳,但成本上升。据悉,福华在春节后招工5天,现在企业开工率为90%以上,但是在工资水平上,一个普通的织布工人工资平均在4000多元,优秀的织布工工资甚至可以达到5000多元,5年内工资翻了一番;在华佳集团,虽然现在机械化生产,企业对工人的依赖性小了,但是现在服装工人还是比较稀缺,工人的工资水平已经达到3500元人民币。此外,原料的价格上涨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小困难。
企业心系科技
在科技发展方面,盛泽的企业走的较为稳健。以盛虹、福华、新民科技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在引进设备、技术改造、转型升级等方面体现了盛泽纺织行业在科技方面的发展水平。
据介绍,盛虹一款数码印花机所用的软件开发费用高达300多万元,做出来的花型风靡了整个市场;依靠科技,盛虹现在做出了化纤方面的超细纤维,其中0.139DPF细度大约为一根头发丝的1/50。
吴江福华织造有限公司、吴江福华面料有限公司从贸易起家到向实体进军,再到系统整合、转型升级,四步走战略创造了3166台织机实现3.12亿米的年产能。总经理张长建告诉调研小组,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依靠科技,福华每年都会创造出500多种新面料,今后也会继续向“高新科技、高效模式、高位运营”的“三高模式”发展。
徐文英在与企业交流中表示,2012年纺织行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在现如今的形势下,依靠数量和产量求发展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必须要靠科技创新来驱动发展。
本次调研继盛泽之后,还将前往浙江的长兴和王江泾地区进行调研与座谈,整个调研将于9日结束。
成本与品牌
加速驶入品牌快车道
经过多年来的积累与发展,山东省纺织服装企业的品牌工作已全面铺开并趋于成熟,行业内著名的龙头企业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2月27日~3月2日,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莉,会长助理、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的带领下,中国家用纺织品协会秘书长朱晓红,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钱有清等一行8人组成的调研小组深入山东省淄博、青岛、威海、烟台等地进行了深入的产业调研。
逆市回暖,稳中有涨
2月27日下午,调研座谈会在淄博市举行,来自山东省15家纺织服装企业的有关负责人参与了此次会议。
会上,山东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夏志林介绍,2012年全省4218户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实现利税943.22亿元,其中利润609.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43%和13.33%;出口创汇在外需持续不振的情况下,实现197.59亿美元,同比下降3.1%。
从调研小组走访当地企业的反馈情况看,山东省纺织服装企业自今年开春以来绝大多数工人都返回工厂正常上班。山东耶莉娅服装集团、山东江辰时装有限公司、滨州亚光家纺、愉悦家纺有限公司、山东岱银纺织集团等企业节后工人返工率达到98%以上。
良好的招工形势和近几年来政府、行业协会对招工问题重视的结果有关。山东江辰时装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学强介绍,根据山东省政府支持企业解决招工问题的最新政策,企业可享受优惠政策拿地,为企业职工新建面积为60平米以内的公租房;与此同时,政府还将按每套房5000元的力度补贴职工公租房项目。目前,江辰时装公司正在规划1500套公租房的建设项目,并将重点解决职工子女可在企业所在的县城就地上学的问题。
谈到订单问题,企业表示,受内外部环境影响,企业外贸订单的利润大不如前。一些加工型企业为了维持工厂生产规模,即便是毫无利润的订单也同样会承接下来。迪尚华芳的企业负责人透露,一些外商在考察OEM工厂时会把机器设备、在职员工数量作为衡量工厂生产能力的重要标准,在订单淡季遣散工人的后果就是外商在考察工厂后绝不会轻易地把利润丰厚的高端订单下到工厂。
受国际市场需求的影响,目前,山东省加工型服装企业接到的外贸订单也呈现出了一些变化,出现了订单款式多、数额小、总量相对平稳的特点。2013年开春以来,这种情况表现得更为明显,大部分走访企业的排单状况至少排到了今年7月。
品牌建设渠道成本过高
据悉,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重点跟踪培育的服装家纺自主品牌企业名单中,山东共有14家企业入围。张莉在会上表示,经过多年来的积累与发展,山东省纺织服装企业的品牌工作已全面铺开并趋于成熟,行业内著名的龙头企业在山东发挥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目前,山东省纺织服装企业在实施内销品牌转型的过程中,品牌渠道建设方面凸显的问题较为集中。在资金充裕,品牌发展规划明晰的大型企业中,自主品牌的道路走得可谓风生水起。迪尚集团、舒朗女装、希努尔男装等一批企业已成为其中的典型。另一方面,一些外贸订单型的企业依托多年来建立起的加工优势,也逐渐地开始在海外市场谋求品牌话语权,此外,也有部分企业对内销市场看好,在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的情况下,走上了内销品牌之路。
愉悦家纺品牌公司经理李春霞表示,自2004年以来,愉悦家纺用了8年时间整合客户资源,力求完成对产业链的整合。从2005年成为宜家的原料采购商以来,愉悦家纺逐步从OEM延伸,参与宜家在全球家纺产品的市场计划。目前,愉悦家纺和宜家已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13年被誉为愉悦家纺转型的关键之年。李春霞透露,愉悦家纺已把旗下的一个家纺品牌进行了拆分,今年将独立运作这个家纺自主品牌。目前,这个品牌的产品设计研发、市场渠道规划、营销团队都已经走上成熟的运作轨道,如果一切顺利,愉悦在内销市场将有较大突破。
在调研过程中,山东纺织服装企业普遍反映,企业走自主品牌道路的难度多集中在渠道成本上,有的企业甚至害怕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经营难以为继。除此以外,企业最头疼的问题还在于缺乏品牌运作的专业人才。
以品牌优势化解成本难题
在调研过程中,不少企业家都畅谈了品牌发展规划,缺乏品牌运作的专业人才是企业面临的挑战之一。
3月4~7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夏令敏带队的调研组赴广东省,深入广州市、佛山南海区大沥镇、东莞虎门镇与茶山镇等地进行考察调研。本次调研围绕成本与品牌主题展开,中国丝绸协会会长杨永元、中国服装协会专职副会长冯德虎、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秘书长瞿静、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魏启雄,及广东省纺织协会秘书长陈茜薇等一行人员陪同调研。
成本上升难题依旧
成本上升是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多数企业反映,在全国纺织服装企业用工成本迅速上涨的趋势下,目前东部沿海地区也面临着原材料、人工上涨的困局,现今一个普通工人的平均工资加上福利、社保等,每月可达3500元左右,较去年同期上涨约15%,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而东南亚目前劳动力成本较低,东盟国家利用人工成本、自由贸易零关税等优势来争夺中国出口市场,由此造成的订单转移趋势愈加明显。
在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召开企业座谈过程中,集团副总经理陈南生指出:“2012年,国内外贸经营环境仍然比较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特别是人民币汇率变动、原材料价格高企,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对企业纺织服装出口影响较大。作为外贸为主的企业,企业正更加积极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继续做好柬埔寨、孟加拉办事处工作,同时大力培育海外生产加工基地,参与国际化经营。”
内衣产业是佛山南海区大沥镇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大沥镇经济促进局副局长邹海波介绍,2013年开局以来,内衣行业起步平稳。现超过95%的内衣企业已正常开工,有个别几十台车规模的小微加工企业关闭,但这并非主流。企业平均开工率约为75%,工人平均返回率约为80%,部分企业达到95%以上。但是,今年企业依旧面临招工难问题,工人难以满足新增产能需要,部分规模较大企业工人缺口达500人以上,由于工人紧缺,企业不得不通过提高薪酬待遇留住原有员工,并吸引新的应聘者。预计2013年企业成本仍将增加,估计不会低于15%-20%,企业成本增长而产品售价和加工单价增幅不大,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进一步增大。夏令敏提出,政府与企业应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与信息化高效管理,来应对成本上涨的难题。
重视品牌推广建设
在调研过程中,不少企业家都畅谈了品牌发展规划,缺乏品牌运作的专业人才是企业面临的挑战之一。在东莞市虎门镇与茶山镇20家企业调研中,夏令敏也十分关注企业关于人才发展与培育等问题,他指出,下一步联合会也将增强对各个产业集群人才资源引进、设计研发的扶持工作。
在对虎门镇企业的实地走访中,夏令敏仔细询问了每一家企业的经营数据、产品特点及品牌运作等情况,提醒行业企业密切关注宏观运行、行业走势,积极为行业发展献计献策,同时他鼓励虎门镇政府加大区域品牌建设,实施企业抱团“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企业要对电子商务不断尝试和探索,把虎门镇的服装金字招牌打得更响亮。
另外,在品牌建设方面,调研组了解到,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为进一步扩大广东产品对俄罗斯及东欧市场的影响和销售,集团旗下丝丽国际集团公司在莲花商城建立“广东名优商品(莫斯科)展销中心”,组织及整合广东名优品牌企业和商品进入,目标是将其打造成为广东产品立足俄罗斯、面对东欧的展贸窗口。
除了走访考察企业,组织现场座谈外,调研组还向企业发放了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及时了解企业的真实诉求与建议。夏令敏还强调,虽然当前行业面临一定的困难,但企业要充满信心,积极应对,加大品牌成长与市场拓展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找到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踏实做好服装主业。
产业转移
重规划更重落实
在这些年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安徽省在思想上、舆论上、规划上都作了很多工作,创造了一些先进经验。
2月27~29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产业转移办公室主任陈树津,副会长杨纪朝,副秘书长杨峻率领包括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院长李进才、产业转移办公室副主任沈顺年在内的调研团等一行10人先后来到安徽省宿州市、郎溪县进行调研,实地考察调研了安徽宿州纺织服装产业城和安徽郎溪经都产业园纺织服装产业城并召开座谈会。
成转移热地,安徽靠什么?
本次调研过程中,据安徽省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严立鸣介绍,安徽省2012年纺织服装产值排在全国第十位,特别是服装产量同比增加18.7%,增速排在全国第二位,总量排在第八位,已经呈现出服装、家纺等终端产品规模大于纺织规模的趋势,而在全国所有14个产业转移示范基地中,安徽省占据四席也充分显示了安徽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重要贡献。
日前,宿州市因为成功承接了福建七匹狼集团和福建宝德集团的转移而引人关注,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冬云在介绍经验心得时介绍,宿州市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高铁到北京、上海等城市实现了3小时经济圈。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130万人,有30万人在从事纺织。
“五区一城、产城一体”齐头并进,最终形成了城市化的产业城和创业区,同时也是产业化的新城区和商住区。在招工方面,大力兴建经济适用房,推进户口农转非,工人在园区务工3年以上,就提供80-90平米的住房,价格是市场价7折。对所有落户企业,只要开工,在土地指标等方面给予帮助,只要开工满3个月,就有奖励。130万人中,已经有1.6万人回流,真正实现在园区务工,在城里安家。
在这些年转移过程中,安徽省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做法。严立鸣指出,首先是安徽省各地产业园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其次是规划先行,科学集中布局;第三,改善环境,强化公共服务;最后,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准入理念。在印染、粘胶化纤等方面进行了合理的控制,土地也更加合理的利用。
经验与疑惑——转移没有捷径
郎溪作为首个试点园区,带动了安徽省产业转移的积极性,其十字开发区京都产业园是承接转移的亮点,具有面积大、投资大、模式新、团队强、势头好四大特点,但同时也面临了环评程序复杂,土地指标紧张等行业共性问题。
据安徽郎溪京都产业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建强介绍,从资源要素看,土地仍是最大的瓶颈。有很多企业已经签约,就等着土地指标才能动工。另外,国家产业转移指导意见已出台,但是实施细节没有,所以指导性不强。再就是普遍存在项目落地不畅现象,因为怕当地政府的政策不稳定的现象。
杨纪朝建议,当地政府的环保部门也要对行业了解,不能一提到印染就想到污染,污水是可以治理的,可以循环再利用的。因此,招商当中审批部门应该参与招商前期工作,建议召开招商工作研讨会。
专家指出:新思路至关重要
李进才认为,像宿州提出的产城融合思路,在农民工招聘安置等方面新举动频出,难度在于土地指标和环境指标的获得。下一步在落实规划过程中,对落户企业应兑现承诺,招商引资方面尽可能培育本地企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产业转移是长期发展过程,规划很重要,并应随时调整。
沈顺年认为,产业转移的转出方,观念要更新,同时防止转出方空心化。招商方式要创新,引入企业与培育本地结合很重要。大项目引进与本地小项目结合,产业招商与产业链招商结合。
陈树津在总结时谈到,承接产业转移要注意几方面问题:首先,诚信与承诺非常重要,要兑现落实。尽快统一思想,讲究诚信,其次,规划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是好园区的标志之一,也是招商引资的优势,政府要做好这方面工作,增加吸引力,降低入园企业成本,做好服务,做好产业链和市场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