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华琼
很多人把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定义为学困生,但是根据调查,学困生绝大部分并不是由智力因素引起的,他们在课余欢蹦乱跳,活动能力一点也不亚于其他学生,对生活中的趣事,他们也说得很精彩。
那么学困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呢?据观察,我认为是从学前班的学习开始的。人们总认为学前班的学习是无关紧要的,于是聘用了一些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老师来带班。这些老师不知道怎样运用儿童心理学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教学大多处于盲目状态。一些家长比较重视对自己孩子的辅导,让孩子尝到了获得新知识的快乐,使孩子很快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另一部分学生,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加上缺少家长的辅导和鼓励,根本不把学习当一回事。慢慢地,一个学期过去了,分化现象也产生了。由此可见,要减少学困生,我们必须重视学前班的教学工作。
学困生是教师的包袱,为了甩掉这一个包袱,教师都付出过心血,斥责、鼓励、辅导学生,软硬兼施,收效却不大,每次考试还是有一帮人不及格。这是为什么呢?按照常理,付出了心血就应该得到好的回报,可事实偏偏不是这样,这就需要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老师大多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鉴于时间少,这种辅导应多放在课外进行,不但要注意方式方法,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感受和环境气氛等,否则教师的努力就是徒劳无功的。教师千万不要斥责学生,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样只会使学生越来越讨厌学习。
斥骂当然不可取,但赞赏、激励一定就行吗?老师每天都在说着赞赏、激励的话,可结果又怎样?小学生毕竟生性好动,忘性极大,不明白学业困难对他们以后的人生会造成多大的影响,因此无法克服惰性,产生随遇而安的心理。如果通过几次单独的谈话仍不见成效,我们的老师一般就会放弃,任其盲目发展。大家都知道,要让一个学困生不断进步,逐步发展成优等生,是要有明确的目标、持久不懈的动力的支撑才能实现的。
学困生真的无法改变了吗?面对这一难题,不少人在探究着,摸索着,笔者也是探索者之一。
对策一:为学困生找回信心
学困生是自卑的,尤其是在老师面前。自卑的根源在于他们的学业成绩不好。要想让学困生重新找回自信,我们就要想方设法地让他们在学习上获得进步和成功。因为只有当学困生在学业上获得进步以后,他才有一种幸福感,才能感受到做人的尊严,由此产生学习动力,走向成功。对学困生,我们不必空说许多做人的道理,只需实实在在地为他们的学习补缺。
怎么补缺?当一个学困生在老师的精心辅导下,看到自己在学业上不断得到进步,他内在的向上发展欲求就会得到不断增强,一旦成绩及格,脱掉了学困生的帽子,他的自信就会极大增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希望每个学校的领导,从学前班抓起,有效地减少学困生的数量,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一届不如一届的状况。
对策二:让学困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当今的课堂,老师依然是主角。随着课改的推广,学生充当主角的课在不断增多。但是纵观课堂,我们又发现,充当了主角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优生。这样的课堂很不利于学困生的转化。
能不能让学困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大多数人看来,让学困生当主角,一问三不知,最终还是要那些优生来回答,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吗?
开始试行这种教学方式时,必然会出现这种状况,但如果我们明确地告诉学生,今后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困生当主角,并且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了。因为坚持了这种方针,无形中就在班里营造了一种气氛,对学困生造成一定的压力。试问,有哪一个学困生愿意自己长期在同学们面前丢脸呢?因此,学困生在课堂上会认真听课、看书、完成作业,时刻准备着让老师提问或在黑板板演。
对策三:放手自学,当堂训练
学困生,都是从缺少自主学习开始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在每堂课上,给他们定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学习,然后评价和纠错,让他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们还要进行适当的作业训练,强化他们记忆和迁移运用的能力。作业训练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必做题,一类是选作题。这样,学困生就能正常完成作业,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对那些难度较大的选作题产生试一试的欲望。这种欲望的出现,意味着他们将很快脱离学困生的队列。教师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采用可行的方法,让他们自主完成作业;明确告诉学生:抄袭虽然便捷,但最终害的是自己。他们明白了这些道理,就会自觉地完成作业。如果我们能坚持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学困生就会不断减少,我们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也就不那么吃力了。
总的来说,学困生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教学方法不当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改变他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如果我们能抓住核心问题,用爱心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施教,学困生的队伍就能不断缩小,学生的整体学业素质就会得到不断提高。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3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