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影视市场的商业化进程,从2003年开始,电视剧银屏已经刮了十年的“谍战”风。在近几年的谍战剧中,有两部电视剧《潜伏》和《红色电波》在众多谍战剧中独具一格,获得了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本文分别总结了两剧的成功因素和不足之处,指出《潜伏》比《红色电波》更胜一筹。
关键词:谍战剧;《潜伏》;《红色电波》
作者简介:俞敏武,江南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影视批评及影视文化传播。主要发表的论文有《清新质朴的伊朗电影》(《世界电影》)(该论文获得2008年江苏省广播电影电视研究奖论文一等奖)、《“草根”情结和“乡愁”意识折射出的断层社会》(《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金陵十三钗>:好莱坞类型片包装下的战争电影》(《电影文学》)等论文。
[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8--02
《潜伏》讲述的是原国民党军统情报员余则成在日军投降后日益不满党内的腐败,加上昔日恋人左蓝是一名共产党,于是被策反成为共产党,潜伏在军统天津站内担任要职。组织上安排女共产党员翠平协助工作,由于翠平毫无潜伏经验,两人格格不入。经历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斗争后,两人假戏真做,秘密结婚。在天津即将解放前,翠平却意外暴露,而余则成被派遣到台湾,继续执行潜伏任务。而《红色电波》主要围绕的是许少清和刘永强这一对“无间道”式的人物之间发生的敌我斗争,其中也加入了辛晴和章嘉雯这两个女性形象,穿插了四个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一、成功的根本原因
《潜伏》与《红色电波》反映的都是打败日本侵略者后发生在国共两党之间的地下斗争,题材本身充满了刺激和悬念,容易吸引观众。如《潛伏》中吴站长为了试探余则成和左蓝的关系故意设局让马奎太太打电话给左蓝,左蓝并没有避讳说错了话,之后引起的一系列诸如翠平巧取“茶叶罐情报”,找到左蓝并踢昏马奎等惊险情节,让观众看了欲罢不能。但是,类似情节在其他谍战剧中比比皆是,为什么唯独这两部电视剧能横扫全国,妇孺皆知呢?究其原因,还是两剧不约而同地重新塑造了当今社会已经普遍缺失而久违了的东西——意志和信仰。
在中国电视剧类型化的道路上,我们走过了诸如“清宫戏”、“言情剧”、“家族戏”等浪潮,在各种粗制滥造的电视剧海洋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可以真实反映人们精神信仰的成分,有的只是一味地商业化、庸俗化甚至追捧那些早已应该远离历史舞台的诸如“清官意识”、“宗族观念”等陈腐思想。而这两部作品中处处体现了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家、国”情怀,唤起了人们在那个革命年代里对于坚守理想和信仰的英雄主义的集体回忆,这是一种曾经真实存在而其实并不遥远的记忆在新时期的诗意体现。
《潜伏》中,左蓝牺牲后,余则成口中不断念叨:“左蓝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她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是他在用信念的力量提醒自己走出悲痛,继续战斗;《红色电波》里,许少清在爱人辛晴牺牲后,在她墓前放上她生前最喜欢听的唱片,勇敢地完成辛晴未完成的任务。这些感人至深的情节设置,无不令观众动容并感叹信仰的力量是多么的坚实。
二、两剧各自的亮点
(一)《潜伏》的成功因素
1、情节悬念设置巧妙。《潜伏》一剧在电视剧收视率上能取得优越的佳绩,主要取决于编剧的技巧。本剧在整个剧本的构思过程中就运用了美剧的编剧思路,做到了在观众可以预见前揭示悬念的结果,这种模式既做到了剧情的紧凑,又没有把观众当成“弱智”,和以往电视剧动不动就先告诉观众“罪犯”的真面目是谁,而唯一不知道答案的恰恰是警察这样的粗制滥造情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观众在观看剧情的时候,往往会和主人公余则成一起思索怎么样突破困难,继续潜伏在豺狼虎豹们的身边,而当余则成回到家中和革命战友翠平共同生活或战斗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宿感(家人+ 战友),为成功欢呼雀跃或为失败唏嘘哭泣,通过这样的剧情满足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的极大呈现,这也是该剧受到观众喜欢的又一原因。
2、剧情的生活化呈现。《潜伏》还有一个取胜的法宝,就是异于一般谍战剧枪林弹雨的斗争场面,更多地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共产党战士如何在“职场”上和日常生活中周旋于敌对势力之间的。当看惯了以日常生活为表现内容的韩剧的中国观众看到将“谍战”和“生活”相结合的《潜伏》时,他们不禁感叹原来此类题材也能作为平时不谙大事的主妇们津津乐道。余则成作为特务机关的领导,应该执行很多特殊的任务(如暗杀革命人士等),但在剧中他做的一些事无非是看看文件,拍拍上级的马屁,然后回到家中发密电或者到接头地点发送情报,大量的剧情都是余则成和翠平如何由矛盾不断到灵魂相依的展现。剧中大约有1/10的场景都是在他们的宅子里拍摄的,包括床褥、锅碗、煤油灯等生活物品一应俱全,很多两人的吵闹和分歧以及惺惺相惜的默契也都是在室内或者室外的“鸡窝”里完成。另外,余则成和翠平在站长家里和站长以及其夫人的活动如“打麻将”、“家庭宴会”等场景在看似平和的氛围中增添了紧张的气息,让观众看了不禁手心捏一把汗。这些设置就异于以往像《暗算》这样的大量表现敌我正面冲突、斗智斗勇的剧集,给受众呈现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效果。
(二)《红色电波》的引人之处
1、正邪双方明争暗斗。《红色电波》则运用了风靡影坛的“无间道”模式,塑造了一正一邪两个男主人公,当然剧情就主要围绕着这两个关键人物由于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建立起了不同命运而交织展开。许少清虽然身为国民党特务机关监听组的骨干成员,却因为信仰选择了做一名地下党,而刘永强由于对金钱的极度贪恋而选择为国民党做了一名卧底间谍,两者的思想高度明显有着差异,再加上他们爱上了同一个女人而产生了微妙的冲突。
2、感情的强烈冲突。和《潜伏》男女主人由陌生到相爱不同的是,《红色电波》中主人公纠结于道不清说不明的爱恨纠葛中。许少清作为信仰共产主义的国民党情报机关的电报组的监听高手,承担的任务是把情报拦截后发送给同为革命伙伴的爱人辛晴,而上级指派下来作为辛晴助手的刘永强却是潜伏在共产党阵营的国民党特务,再加上暗恋许少清的特务头子章德安的女儿章嘉雯,四人在乱世之中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爱情挽歌,这也是该剧异于其他谍战片的看点。
另外,该剧在表现两个不同信仰的主人公各自的选择时,关注了革命时代人们对于人生的选择问题,究竟是“牺牲小我”还是“满足自我”,许少清为了完成神圣的使命,不得不接受爱人辛晴违心的命令和章嘉雯结婚,而正是这种矛盾的选择和现代人肤浅、低廉、平面化和游戏化的爱情观相比显得尤为真实、动人。
三、两剧存在的问题
虽说两部剧集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仔细分析后还是有不少漏洞存在,有诸多编造的痕迹。如《潜伏》中,由于翠平的妹妹陈金萍在途中不幸落崖,上级无奈只能转派翠平代替她执行任务,剧中工作介绍信上反复指出 “派去天津与峨嵋峰假扮夫妻”,试想这么绝密的任务怎会在文件中说得如此之明白?这不符合地下工作的缜密思维。再如营救钱教授一事显然低估了国民党特务的智商,而且作为奸诈精明的干员李涯当时也在场,照常理肯定要打开箱子确认一下才能把箱子抬走,毕竟里面是个活人,编造的痕迹未免太重了。《红色电波》和《潜伏》相比,漏洞更多。如许少清是如何知道泽田的发报指法的问题,剧中都没有向观众交代清楚。另外,许少清在受到章德安怀疑的时候,花了大量的篇幅(剧中交代有半年)来表现许少清是如何表现得和以往一样正常而和辛晴杜绝来往,与剧中许少清作为唯一一位可以秘密窃取重要情报的卧底而我方一直正常收到重要情报相矛盾。此外,《红》剧在编剧上还出现了以往“枪战”题材“子弹永远不用上膛”、“枪林弹雨打不死”等老毛病 ,让我们的观众心生厌恶,殊不知主人公的“超人本领”一看就是编剧强加在身上的,本来动人的情节因为失实而变得苍白。
当然,纵观谍战剧的市场,这两部剧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但是比较两部电视剧不难看出,《潜伏》略胜一筹。首先,《潜伏》开创了谍战剧的新风格,有生活化的斗争和强烈的喜剧冲突(体现在余则成和翠平的性格差异),和《红色电波》老套的“捉鬼”游戏相比,更有创新的意义。其次,《潜伏》的剧情悬念冲突设置得较《红色电波》更为合理,剧集之间的情节结构紧凑,少了很多拖沓。再次,对于国民党特务形象的塑造,《潜伏》一剧更为立体、丰满,也影射了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有一定的深度。而《红色电波》对于国民党特务的塑造还是停留在类型化、符号化阶段,着重突出他们的奸诈、狡猾、凶残,和过去的类型剧相比没有太大的突破。
随着影视市场的商业化进程,电视剧市场已经刮了十年的“谍战”风。从2003年的《梅花档案》,到后来的《暗算》、《保密局的枪声》、《红色追击令》、《谍战古山塘》、《秘密列车》,直至近几年的《黎明之前》、《悬崖》等,为电视剧市场的繁荣贡献了不少力量。但在这些题材走红的背后,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是否这种题材的相继出现还会走以前“清宫戏”等类型剧的老路,陷入越来越疯狂的追捧和泛滥;或者出现诸如被观众广泛诟病的“手撕鬼子”之类抗日剧的泛滥,情节和逻辑完全不符合情理。是否“龙卷风”过后依然会给电视剧市场留下数不清的烂剧?希望电视剧《潜伏》能给广大的电视剧创作者们提供一个经典的范例,希望更多有突破的优秀电视剧能不断问世,给我们的观众创作出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艺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