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有人问,“节能惠民”政策会不会持续?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十城千辆”试点政策会不会持续?据我所知,这两项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政策应该能够持续,可能在执行的细节上会有所调整。政府换届还不到半年,对于某些政策进行总结调整是很正常的事。但这件事本身,也说明我们的节能减排政策的持续性不够强。
节能减排是我们既定的国策。我相信,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对节能减排是认真的。但就节能减排的政策而言,对比欧美日各国,却显得不够“大”。
不够“大”之一,是指有关汽车产品的制造、销售、使用全过程,其税费以及优惠补贴政策,涉及到能源消耗的不够多,鼓励少耗油、低排放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的力度不够大。对美国我不够了解,但对比欧洲和日本,其汽车税费的一半以上与油耗和排放有关。而我国,仅燃油税、消费税和车船税与油耗有关。其中,燃油税应是与油耗直接相关的税种,它体现了不用车不交税,车节油和少开车则少交税的先进管理理念。但与欧、日相比,我国燃油税比重低,作用小。消费税和车船税都是与排量挂钩,并不直接促进节油。其中最不合逻辑的是前年调整的车船税,从法理上说该税属于财产税,却不与车价挂钩而与排量挂钩。其结果是同排量的外国品牌车与中国品牌同等交税,客观上形成了外国品牌交税比例低的结果。对此,有人辩解说按排量好操作,其实我国已有按车价收税的车购税,没感觉到这有多难。
不够“大”之二,是指当前对节能减排作用最大的“节能惠民”政策、新能源汽车的“十城千辆”政策和六城市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政策,仅仅是“政策”,是临时性的,没有上升到税收的法律层面,不够长期稳定。众所周知,汽车产品是五年研发十年使用的长期过程,必须有长期稳定的政策,才能充分发挥政策引导消费、引导产品技术进步的作用。如果一项政策,预算用完也要等,政府换届也要等,是起不到支撑长期国策的作用的。
短期的优惠政策与长期的税收制度相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执行中容易出现管理者“寻租”和生产厂家“钻空子”的现象。这个弊病也不容忽视。
不够“大”之三,是指没有形成政府各部门的协调一致的局面。有关汽车排放的政策就是鲜明的例证。在我国,排放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时间由环保部门管;汽车产品的技术进步由汽车行业做;与排放密切相关的燃油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由能源部门管。但实际上,几大燃油生产供应大国企,能源部门也未必管得住。同时,由于燃油的价格又另有部门管,至今不同意优质优价,阻碍了燃油的技术进步。另外,同样是道路交通运输工具,低速汽车(农用车)与汽车不实施同样的排放标准。这样多部门不协调的管理,结果可想而知。
毛主席说过,“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希望本届政府能够对节能减排政策进行较大的改革,政策框架要立足长远、科学系统,形成更加科学、协调的管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