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祥
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60年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汽车年产量还不到15万辆,到2000年时,我国汽车产量也仅为207万辆。2009年产量首次突破千万辆大关并以产销1300多万辆的水平跃居世界首位,到2012年产销达1927万辆和1930万辆,占世界汽车产销的25%左右。短短十多年时间,汽车产量增长了近10倍。从全国汽车保有量看,1978年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不足136万辆,占世界汽车保有量的比例仅为3.5‰,还不到美国的1%。2012年全国汽车保有量达到1.2亿辆,占世界汽车总保有量约10%。中国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汽车产销大国。从汽车工业在机械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快速发展的汽车工业多年来在机械行业保增长保全局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2012年汽车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3万亿元,实现利润4203亿元、上缴税金2565亿元,在机械工业中的占比分别达到28.79%、34.31%、39.14%。
我国汽车工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但是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还相当突出:
一是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原始技术创新匮乏,市场主流产品还依靠技术外源,在动力电动化、轻量化、信息化、智能化等尖端、前沿领域差距十分明显;产业链发展不够完善,缺乏核心零部件产业基础;尚未形成国际一流水准的企业和品牌,中国品牌汽车在国内市场的地位呈现下降趋势。二是相关产业如材料、电子、装备等基础相对薄弱,不能对汽车产品技术创新和制造水平提升形成有效支撑。三是外部性结构问题,即汽车产业和市场发展与资源、能源、交通、环境等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加快由技术外源型向创新引领型转变,由以量的增长为主向质的增长转变,如何与相关产业同步发展,实现人、车、社会和谐发展是摆在汽车工业面前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为此,需要汽车工业自身的努力奋斗,需要相关产业的有效支撑,需要有政府宏观引导、统筹协调,以及发挥政策杠杆等有效支持。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中国梦”的提出进一步指明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落脚点,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对汽车工业而言就是“汽车强国梦”。汽车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和实现转型升级的落脚点是进一步提高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提高对发展绿色经济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度,实现汽车工业的振兴,提高汽车产品对人民幸福的指数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就汽车工业自身而言,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到强,总体上要加快实现几个转变:第一是加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确保技术创新水平大幅提升,实现由技术外源型向创新引领型转变。第二是加快产品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由量的增长为主向质量效益增长的转变。第三是提升汽车“走出去”水平,实现由以本土发展为主向国际化发展的转变。第四是实现汽车与相关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充分发挥汽车产业对工业化、信息化拉动作用,推动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我国汽车工业应力争用15—2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强国目标。建设汽车强国,要起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比如,科技创新能力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新能源汽车等技术领域能够引领世界汽车发展潮流。产业核心竞争力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要有一批知名企业和世界知名汽车及零部件品牌;中国品牌轿车商品力、品牌力明显提升,占国内市场份额大幅度提高,中国品牌汽车占全球汽车市场份额要实现翻番;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居世界领先;中国品牌汽车产销规模进入世界前列。绿色制造能力强。大幅降低汽车对传统能源依存度,能源使用效率、排放指标达到世界水平;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国民经济中的拉动作用强。汽车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的贡献度明显提高,产业链协调发展,基本形成和谐的生态型汽车社会。
为加快转型升级,实现汽车强国目标,汽车工业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加快技术创新,形成世界一流的研发能力。企业要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要大幅度提高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和车辆开发投入,其中骨干企业技术研发投入达到4%以上。要准确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建立和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形成世界一流水平的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效率;掌握车辆电子控制及车载信息、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汽车,以及车联网相关的核心技术,主要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二是优化产品结构。一方面要加快传统汽车产业改造,实现产业、产品升级。要加快发展低油耗、低排放的节能、环保、高效汽车产品,加快发展非插电式混合动力等乘用车产品。加快城市及乡村公交车、物流配送车、市政用车、其他特殊用途专门用车等商用汽车节能产品的市场普及。扩大中国品牌轿车产品的市场覆盖面,提高在中高端特别是高端市场的比重。发展载货车、客车高端化产品,将商用车国内市场的比较优势提升为面向全球商用车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快新能源汽车研发及产业化进程。发展综合节能效果显著、性能优异、安全性高、可靠性好、成本有竞争优势的新一代新能源乘用车、公交用车、物流配送用车等,力争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处于世界一流水平。
三是促进产业链整体协调发展。整车骨干企业要培育战略性零部件体系,促进零部件企业在发展轻量化、节能化产品同时,通过优化整合国内国际资源形成模块化、系统化供货能力,形成一批世界级零部件供应商。要协同原材料产业发展车用轻量化、环保材料;要协同电子、信息等有关产业,解决汽车电控、车载信息系统等核心技术及产业化难题;注重联合相关装备制造企业开发高效节能环保、先进适用的制造技术与装备,提高汽车先进制造装备、研发装备的本地化能力;要带动发展现代服务业及衍生业务,包括系统构建汽车后市场业务、汽车与信息/电力网络化下的新业务。
四是提高合资合作水平。引导和鼓励合资企业加大研发能力建设投入,提高研发、产品、技术、经营的本地化能力并创建自己的品牌。在对外合资合作方面,要促进由单纯合作生产向合作研发、生产的转变,由国内合作为主向国内、国际合作并重的转变,由产业链低端合作向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器件等产业链高端的开发及产业化合作的转变。
五是做强中国品牌汽车。要加快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集团,具有较强的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开发能力,主导产品的技术来源自主化,技术性能与跨国品牌相当,引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品发展,在战略重组、优化产业结构、走出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打造国际知名汽车品牌,产销规模进入世界前列。
六是提高汽车工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度。汽车工业有责任为建成小康社会、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国家战略目标奉献力量。要通过汽车产品的技术进步,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品发展和市场推广,以及涵盖车联网等汽车产业价值链延伸业务的发展,促进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促进交通智能化发展,促进车用能源清洁化进程,形成汽车产业及市场的发展与城镇化、城市道路交通发展良性互动的和谐局面,形成有利于汽车产业、汽车市场健康发展的环境,构建人车相容,车与自然、车与资源、车与社会相容的和谐的生态型汽车社会。
(本文摘选于“中国汽车强国研讨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