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世界》的约稿拖了好几个月,准备交稿时发现自己成了不少网民谩骂的对象。缘自前些天某媒体采访了关于北京楼市的几个问题,见报后,新浪房产和财经网的官方微博做了简介转载,并冠以一个醒目的标题:【@陶红兵:目前北京房价一点都不高 未来五年将破十万】高策地产董事长陶红兵一语惊人:“我觉得北京目前房价一点都不高。”他表示,未来五年内,房价就能突破十万,甚至超过这一水平。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出让和住房分配制度的问题,北京房价在未来的10年—20年内一定是上涨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网民难以接受北京房价还会大幅上涨的说法,各种指责和谩骂接踵而至。即使我澄清了未来五年北京房价突破十万是指“四环内”这个区域,仍有许多人表示不满。于是临时写几段对此的思考,非为辩解,只望能让有的人清醒起来。
首先,北京的房价不能用北京人的工资性收入来衡量,所谓的“房价收入比”谬误不少。房价选取商品房,而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的人群应当主要用保障房解决住房需求。同时非工资性收入和灰色收入根本无从统计,分子分母都有问题,如何能得出正确的比值?北京是全国人民的首都,又聚集了最多的资源,各地高收入者到北京购房的意愿非常强烈,会拉高北京购房客群的收入均值。即使最严格的限购措施也难以控制这类高购买力人群的涌入。
其次,北京的土地资源日益稀缺,而不动产的特点就是无法无限扩张生产同质产品,因而很难如普通工业品那样大量增加供应。北京的土地价格已经涨到了楼面地价过万元,四环内楼面地价超过四万元。
更重要的是拆迁补偿费用,二环内拆迁补偿费已经高达每平米20万元以上,四环附近的补偿费也超过五万元。在首都维稳大局和对被拆迁者的保护日益重视的格局下,看不到这个费用有任何下降空间。原料价格高企,如何要求成品降价?
再次,需求巨大,供应有限,成本高企,北京的商品房价格如何能够下降?关键是保障房。香港的商品房价格远高于北京,但香港低收入者仍然居有其所,解决问题的是香港的公屋。加大保障房建设和商品房价格上涨并不对立,后者是前者重要的资金来源。
说实话往往不中听,说假话却经常祸害人。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为什么保障房满足不了低收入者需求?许多保障房到底保障了谁?土地出让的巨额收入用在了哪里?你应当如何努力奋斗,成为能买得起高端商品房的一员,而不是抱怨指责的一族……
假如,仅仅是假如,明年北京的商品房价降到十年前的标准,大约每平米五六千元,现在指责谩骂的这些人是否可以欢欣鼓舞?你相信你可以买到吗?那时又该谩骂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