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奥康纳一生笃信天主教,她的小说旨在弘扬教义。但是由于小说本身比较荒诞怪异,常常被人误解。本文以宗教原型分析奥康纳小说《善良的乡下人》和《好人难寻》中的原罪和救赎。
关键词:宗教原型;原罪;救赎
作者简介:陈艳(1985-),女,浙江杭州人,浙江树人大学外国语学院。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8-0-02
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3.25--1964.8.3),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美国文学南方文学的重要代言人。她共著有两部长篇小说、32篇短片小说以及大量的书评和影评。奥康纳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南方哥特式风格,并十分依仗怪诞字符和南方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奥康纳年轻时便患有绝症红斑狼疮, 一直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下;而她从小笃信天主教,在备受病痛折磨,死亡威胁的成长过程中, 是宗教给了她活下去,写下去的力量。
宗教,本身就是一个“原型的集合”,如荣格所说,“原始意象即原型—无论是神怪,是人,还是一个过程—都总是在历史过程中反复出现的一个现象,在创造性幻想得到自由变现的地方,也会见到这种形象,因为它基本就是神话的形象。我们再仔细审视,就会发现这类一向赋予我们祖先的无数典型经验和形式。” 1宗教和神话一样,作为被固化并传承的人类意识形态,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原型经验。在对西方人影响最深的圣经里,“原罪”和“救赎”就是这种原型经验的两大核心
一、原罪
初读奥康纳的小说,第一印象是“邪恶”。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大多是邪恶的,不完整的,最终等待他们的是突如其来的暴力死亡。一些无法理解书中暴力死亡及畸人的评论家索性称它是对南方颓废怪诞文学的又一重大贡献。她本人却对这样的标签十分反感,也一再强调她的作品大多为读者误读。她认为她的小说属于“天主教现实主义”,因为天主教相信原罪说。原罪说指的是人的祖先亚当,夏娃因为经不住“邪恶的”蛇之诱惑,食禁果,触犯了上帝的禁律,被逐出伊甸园。因此人一出生就带有原罪,人的一生就是赎罪的一生,特别是女人。因为是夏娃说服亚当吃的禁果,因此她的惩罚更重—“将怀孕生产加之于女人, 并让其伴随痛苦, 这痛苦或许会夺取你的生命. 让你从属于丈夫, 一生受他的管制。”2传统南方女性的形象是圣洁的,但在奥康纳在作品中,野蛮、暴力、麻木不仁同南方女性身份联系了起来。在她的笔下,每个人都是残缺的,等待救赎的主体。
有些人肢体残缺,丑陋不堪。这是原罪外在的浅显表现。一如她自己一直受着红斑狼疮的折磨。例如在《善良的乡下人》里的乔伊,一个身材高大、金发碧眼、皮肤白皙的姑娘,却装有一条假腿。这条假腿使得她不能像寻常女子般去跳舞、交朋友、去爱。她性格孤僻,成为了母亲难以启齿的“女哲人”。为了突显自己的残缺,她将自己改名为赫尔珈,因为只有难听的名字才能时刻提醒自己和身边人。她会在走路时故意拖着自己的残腿,摩擦着地板,吱吱作响。即使读了那么多书,也没能使得她得到心灵的平静。在她母亲霍普韦尔太太看来,她似乎一年年愈来愈不象别人,愈象她自己了——粗鲁傲慢,心怀歹意。当那个自称是善良的乡下人的卖圣经者出现时,乔伊表现地很矜持,几乎不注视他,但是内心却一直有个念头,觉得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引诱这个年轻人,因为他不过是一个善良的乡下人。和作者奥康纳最不同的是,她不相信圣经,不相信上帝,固执地认为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科学是一切矛盾的答案。
而另一类人的原罪则埋藏地更深,用南方人的和蔼可亲,踏实肯干,笃信天主来掩盖自己内心的罪恶。例如《善良的乡下人》里的那个圣经推销员,推销的是上帝之书,开口即是自己是纯正的乡下人,对上帝是如此的虔诚,将传播上帝之书视为毕生的奋斗目标。为了推销,不惜谎称自己心脏有病,来博得人们的同情。他对于乔伊所做的是纯粹的恶,他先将乔伊骗到无人的谷仓里,很娴熟地撩拨她的情丝,并渐渐获得她的信任,向他袒露了自己最深的秘密—如何装卸假腿。然后他就原形毕露了,他的圣经里面是掏空的,放的是一小瓶威士忌,一副纸牌,以及一只蓝色的小盒子,而是一副每张牌背面都有一幅诲淫图画的牌,即便如此,他也认为自己随便哪一天,都比乔伊来得善良。最终,他离开了,带走了他的战利品—乔伊的假肢,一如他曾经骗取另一妇人的玻璃眼珠一样。这个圣经推销员并没有在乔伊她们身上得到利益的满足,但是通过摧毁乔伊,他的恶灵得到了满足。在《好人难寻》里,那个表面慈祥和蔼的老奶奶,其实是工于心计的伪善之人。一个饶舌的南方夫人,粗俗却讲究教养,年轻人被E.A.T.先生追求过。他送她刻着自己名字首字母的西瓜,后来“可口可乐汽水刚一创牌,他就买下它的不少股票。他死的时候是个大阔佬”3。她表面上待人客客气气,一直在缅怀过去的好时光,但打心底里瞧不起那些她口中淳朴的人。
二、圣经中的原型
《善良的乡下人》中推销员的欺骗和暴行,给了乔伊审视自己,拯救其堕落灵魂的机会。结尾处那句“他蓝色的身影在一片绿迹斑斑的湖面上方奋力前行”4,其原型可以追溯到圣经中耶稣所行的神迹之一—在海上行走。圣经《新约全书》中记载耶稣在海面上走,往门徒那里去。预示着耶稣走过了代表罪恶的海,去拯救被原罪捆绑的信徒。那个邪恶的圣经推销员绝非耶稣,但是他带给乔伊的顿悟一如耶稣带给其信徒的顿悟,使他们深刻地去了解自己和自己的信仰。
而《好人难寻》里的老太太,她在圣经中的原型就是夏娃。一个年华易逝、精疲力竭、备受折磨的夏娃。她费劲心力,想要她的儿子一家人听从自己的安排,但总是事与愿违。再后来碰到了杀人犯“不合时宜的人”,她总是唠叨着耶稣,还有耶稣能让人起死回生的神迹,希望能唤起他的良知,从而逃过一劫。但是最终,在惊恐中这位老奶奶选择顺从不合时宜的人,又否认了耶稣的神迹。在这里老奶奶的宗教原型是圣徒彼得,在马太福音中有记载:某晚耶稣预言,在第二天鸡鸣前,彼得会有三次不认主。彼得自认是耶稣最忠诚的追随者,当然对这种说法予以否认。但是,当晚,耶稣因犹大的出卖被抓,很多信徒都纷纷离去,因为在他们看来代表神的人怎会预测不到自己的被捕,怎会束手就擒。彼得一开始还是半信半疑地远远追随着被捕的耶稣。在大祭司的院子门外,第一次被一位使女认出他是耶稣的信徒,彼得没有承认;随后,彼得跟随捉拿耶稣的人入院烤火,第二次被人认出,他还是咬牙否认了;最后,有人发觉彼得的口音和耶稣的相似,就这样彼得还是否认自己是信徒。彼得对耶稣的信仰和爱受到了考验。在极度的危险面前,他充满了犹豫、焦虑、恐惧,他不明白为何耶稣还打不还手,任人宰割。如果承认自己是信徒,恐怕也会遭到皮肉之苦。肉体上的软弱让他背叛了耶稣。这个故事里的老奶奶也是一样,她以前满口的耶稣,但她和彼得一样,没有意识到,对主的爱是要经历考验的,而非妄谈。在生死关头,她和彼得一样,和千千万万的凡人一样,犹豫了。肤浅的信仰在这个瞬间崩塌,等待凤凰涅槃。而在“不合时宜的人”杀死了她的儿子后,在惊恐的瞬间,她竟然将“不合时宜的人”唤作自己的另一个亲生儿。这般,这个“亲生儿”谋杀了另一个儿子,即是圣经里最早的人类间的杀戮,该隐杀死了自己的亲弟弟亚伯。老太太不由自主伸出手,抚摸“不合时宜的人”的肩膀,“不合时宜的人猛地闪开,好像让毒蛇咬了一口似的,朝她胸口砰砰砰连开三枪。”5蛇在圣经中的角色比较复杂,众所周知的,引诱夏娃吃了禁果的是其一,启示录中的古蛇则是撒旦的化身。但是在这里的蛇是顿悟后老太太的轻抚,只是对仍处于麻木中的不合时宜的人来说是毒蛇,圣经中的原型来自民数记,以色列人犯罪被火蛇所咬,神令摩西做一铜蛇挂在竿子上,凡看见的,都被医治。这铜蛇喻表耶稣。现在救护车上的图案—蛇缠在杆子上—就源自于此。在生死关头,老太太有了自己的顿悟,所以她才会伸出伸出慈爱之手,却因此被杀,但是死后“她半躺半坐在一摊鲜血里,像孩子那样盘着腿,脸上还挂着一丝微笑,仰视着万里无云的晴空。”6这里昭示着她在生命最后一刻终于能正视自己的心灵,安详地离去。而不合时宜的人评论道“她要是一辈子每分钟都有人没完没了地冲她开枪射击,她也会成为一个好女人的。”7由此可见,老太太的死触动了他,不然他无法意识到老太太最后的转变。
三、总结
奥康纳一生笃信天主教。她说:“我是站在基督教正统教派的立场上看世界的。这意味着,对我来说,人生的意义集中于基督对我们的救赎,世间万物在我的眼里无不与此有关。”因此在她的小说中,人都是有原罪的,无论人物的表现形式是表面有残缺、对上帝心存怀疑的,还是外表善良、虔诚信教,内心却空洞无物,都是值得救赎的。救赎的方式是暴力带来的顿悟,大多数都能在圣经中找到原型。
参考文献:
1、杨韶刚译. 简析荣格[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基督教圣经[M]. 南京: 爱德印刷有限公司,2009.
3、5、6、7、弗·奥康纳著, 主万, 屠珍, 贺哈定等译. 公园深处[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
4、奥康纳著, 仲召明译. 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M]. 北京: 新星出版社, 2012.